直面挑战 开拓奋进 努力实现遵义城市经济跨越发展
——在全市城市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晓光
(2008年10月13日)
同志们:
为认真落实市委的决策,扎实抓好“三抓六创、一建双创”工作,加快推进“三新一强”战略实施,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专题研究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市城市经济发展新跨越。下面,我着重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坚定不移主攻城市经济发展 关于对城市经济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为: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经济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结合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本质内容。另一种解释为: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从以上两种解释,再看看古今中外的发展历史,都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唐朝贞观之治,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长安城的繁荣景象;没有纽约、华盛顿等城市经济群支撑,美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东京、坂神、名古屋三大城市群,占据全国65%以上的经济比重;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的崛
起,依靠的是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带动。林树森省长在《关于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三个战略问题》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是有梯度的,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就看他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提高、城市功能不强,整个区域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经济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也是城市经济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当前,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这一课题,题目很大,内容很多,标准很高,迫切需要我们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宏观全局来思考和把握问题,不断增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对城市经济发展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从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立城市经济主导地位、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三大历史任务”,到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现代化的经济强市”“三化一强”战略,再到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创新型城市、打造文化旅游强市”“三新一强”战略,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始终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明显”:一是城市经济总量明显增加。1997-2007年,全市GDP总量由153.78亿元增加到540.54亿元,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530元增加到11340元,年均增长9.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1.78亿元增加到165.46亿元,年均增长12.3%。两城区经济总量由26.75亿元增长到191.85亿元,年均
增长12.3%。二是城市规模明显扩大。十年来,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由85.6平方公里增加到270平方公里,增加了3.1倍;城镇人口由140.43万人增长到227.23万人,增长了1.6倍;城镇化水平由18.55%提高到34.9%,年均提高1.64个百分点。三是城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产业兴起,能够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9%、12.6%,分别快于GDP增速4.9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2000年的“二一三”再向2003年以来的“二三一”转变。四是城市功能明显完善。全市城市体系逐步形成,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等设施逐步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总量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使遵义拥有了1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成功举办了“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启动了“一建双创”工作,遵义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以上成绩,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努力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为我市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我们正面临着“四重危机”:一是认识危机:思想解放不够导致活力不足。到遵义工作后,我深刻感受到遵义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但研究干部结构和深入了解就发现,多数干部对农业农村工作如数家珍,但对城市化、工业化知
之不多或知之不深,尤其对城市经济发展思考较少。由于这方面的人才缺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致使全市主攻城市经济发展的氛围不浓,力度不大。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有的工作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有的跟着喊经济发展过热,房地产市场过热,却忽视了我市实际情况;有的习惯于紧盯文件“红线内”的禁止区域,看重的是政策限制了什么,而不是政策没有限制什么;有的习惯于说不行、不能办,而不是怎么能行、怎么能办,在这样的讨论声中,我们丧失了发展机遇,丧失了发展的活力。二是速度危机:推进力度不够导致城市主导地位不强。全市“小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明显,城市规模小,中心城区人口不到全市总人口的10%,承载力和辐射力弱。近年我市经济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体现了全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从省内分析,“十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1.86%,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69个百分点,但比六盘水、贵阳、毕节分别慢1.8、0.89、0.57个百分点。从西部城市发展绝对值分析,2002年我市GDP为267.44亿元,比贵阳少68.93亿元,比曲靖市多13.04亿元,比延安市多148.64亿元;到2007年,我市GDP为540.54亿元,比贵阳少155.86亿元,差距拉大;曲靖、延安两市均实现赶超,分别多109.88亿元、53.49亿元。以房地产市场分析,2007年贵阳市房地产投资额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5.7%;我市仅为32.67亿元,同比增长18.9%,投资额贵阳是遵义的4.13倍。与省会相比,我们固然有诸多劣势,但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距。从市内分析,城市经济主导作用不突出,在有的地方甚至呈减弱趋势。2000
年至2007年,两城区对全市GDP贡献率由51.12%下降到33.7%、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43.42%下降到19.27%。这充分表明,在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较慢而周边城市和同类城市发展强劲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强大的“空吸”效应,致使城市经济发展要素向“洼地”效应明显的地区流动,如不加快发展我们的差距还会扩大。三是结构危机:增长方式粗放导致发展质量不高。我市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层次比较低,主要依靠二产的支撑,而二产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消耗型企业,集约化程度低,致使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环保、土地等问题的挑战。城市物流、金融、旅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始终在35%左右徘徊,尚未进入结构调整加快升级阶段。与全国相比,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当于全国15年前的水平,城镇化率低10多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目前还没有一家四星级宾馆,没有一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没有一个全省叫得响的房开企业。四川宜宾市经济总量与我市差不多,却拥有1个五星级宾馆、3个四星级宾馆,几十家三星级宾馆。六盘水市有假日酒店、雅园餐厅的连锁店,而我市没有,这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留不住客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四是环境危机:发展环境不优导致竞争乏力。尽管近年来全市投资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不容乐观,有的问题可以说仍然严重。审批事项繁锁,办事效率不高,吃拿卡要,不拿钱不办事、拿了钱乱办事等问题客观存在,软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在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发展上挖掘不够,吸引力不突出。在硬环境方面,中心城区立体交通体系尚未形成,货物运输成本较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尚不适应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在全市城市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