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叙事歌是白族民歌中古老的歌种之一。主要有流行在洱海周围的“花柳曲”(大帛曲)、洱源县西山区的“打歌调”、剑川甸南一带的“青姑娘” (组歌)和广布于白族聚居区的霸王鞭等。

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帛曲只能在“绕三灵”(“绕三灵”白语为“姑儿萨纳”,汉语又作“绕三林”、“绕丧灵”和“绕桑林”,民间亦称作“祈雨会”。)或大木船完工后由民间艺人演唱。此种乐曲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旋律基本为吟诵性质。从相关的资料看,大帛曲除部分传统唱词外,大多为即兴编词的三乐句(第三、四句唱词连起来唱)结构。 4.汉调

指主要流行在邓川、大理、鹤庆(俗称甸北调、甸南调、田埂调、埂子调等)一带的“白族化了”的汉族山歌。

音响3——《邓川汉调》

总的看,白族民歌的歌词一般可分为上下阕或称上下片,通常采用“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句式(即前三句为七字句,末一句为五字句。一句完整的唱词共七句或八句。例如“775,7775”和“7775,7775”。),较多使用衬句、衬词。

(二)民间器乐

白族的民间器乐主要主要有三弦、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以及竹笛、口簧、木叶等。

1.唢呐及其吹打乐

自古以来,唢呐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就站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白族民间,不论是民俗活动(婚丧嫁娶)、重大节庆(舞狮、耍龙、赛龙舟),甚至日常劳作(栽秧、薅秧)等,都离不开唢呐。从民众意义上说,唢呐及其音乐已成为白族民间音乐中最具民族特征的音乐成分。在白族地区最为流行

的唢呐曲有:用于婚俗活动的《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民俗活动中的《耍龙调》,用于劳作活动的《栽秧调》、《开秧门》以及《大开门》、《小开门》、《蜜蜂过江》、《儿子哭娘》等20余首。

音响4——《蜜蜂过江》

白族民间唢呐曲旋律起伏较大。较多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许多乐曲采用(向上、下五度关系)的转调或交替,曲式结构相对较为自由。

2.三弦及其音乐

白族地区较为流行的三弦有龙头三弦(分为大、小两种)、小三弦、汉族三弦3种。其中的龙头三弦是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之一,用其演奏的乐曲有主要有由各地白族调、汉调等演变而称的“白族三弦调”、“蜜蜂过江”、“过山情”“泥鳅调”以及大本曲中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音响5——《泥鳅调》 3.洞经音乐

是一种古朴、典雅、由道教音乐逐步演变为民俗音乐的一组历史悠久,并且在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音乐形式。

洞经音乐大致于明末清初传人大理白族中。原具“洞府经文之乐”之意,最早伴随道教“谈经”形式的产生而诞生,后经儒、释、道的合流后逐步成乐。主要用于广大民众祭拜、颂赞道教诸神灵以及民间的丧葬仪式。

音响6——《小桃红》

20世纪50年代前,白族地区就有“新会”、“老会”等不同流派,例如“鹤云会”“洪仁会”、“尊圣会”、“福缘会”等著名乐会近百个,可以说其乐队遍及城乡各地。

白族的洞经音乐以使用乐器与曲牌的的不同分

为文乐(指京胡、二胡、中胡、琵琶、三弦、箫、笛、芦管、唢呐等演奏的“丝竹管弦”形式)、武乐(指在前述乐器基础上加入大锣、汤锣、锣、大鼓、板鼓、拍板、饶、钹、小镲、碰铃、磬、木鱼、云锣等的演奏形式。)两大类别。代表性曲目有(开经曲牌)《南阳州》、《水龙吟》、《吉祥音》、《清和颂》、《柳青娘》、《咒章》(上中下)、《十供养》、《五声经号》《小桃红》、《十通》(十章)、《十华》(十章),以及(唢呐曲)《柳风鼓》等60余首。通常因不同的演唱、演奏场合更换曲目。白族洞经音乐演奏中,较常借助转调等手法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并且较多使用引子-正曲-结尾的方式结构乐曲。

(三)舞蹈音乐

白族的民间歌舞音乐主要有“打歌调”、“霸王鞭”,以及在耍龙、耍狮、“绕三灵”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演唱的音乐。现仅以打歌调为例。

打歌调主要流行在白、彝等民族杂居的地区,例如剑川的东山、合庆的西山、洱源西山等地。此种歌舞一

般用于婚礼、重大节日等的夜晚。通常一位歌嫫(即“歌母”)的带领下,以一排或两排的队型载歌载舞,直至通宵达旦。其间,或一领众和、或一问一答。歌词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到日常的农时节令、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曲调通常以“吓啦者”、“呀撒塞”、“哈子耶”等衬词而命名。

(四)说唱音乐

现代白剧的重要主成部分之一。是广泛流行于洱海周围白族聚居区的传统曲艺品种。白语为“道柏子枯”(大本子曲)或“吉枯”(唱曲)。产生年代尚无权威性的定论,目前普遍认同其产生于明末清初。大本曲在民间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称:“三腔”即南腔(大理城南)、北腔(大理城北)、海东腔(洱海东岸);“九板”指正板、平板、黑净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大哭边板、小哭板、小哭边板、阴阳板;“十八调”为《琵琶调》、《拜佛调 》、《道情》、《起经大会调》、《上坟调》、《阴阳调》、《问魂调》、《祭奠调》、《老麻雀调》、《新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数花名》、《家谱调》、《思乡岭》、《蜂采蜜》、《血湖池》等民歌小调。

音响7——《大帛曲》

大本曲通常由一人演唱,一人三弦伴奏。在演唱风格方面,南腔委婉、柔和,北腔刚毅、粗犷,海东腔较多兼收南北两腔之长。在曲式结构方面,大多以上、下句为基本单位,也有三、四、五或六个乐句的。总的看,在大本曲中最多使用兼叙事、

抒情于一体的正板、平板,甚至还有运用曲牌联缀而形成的多段体曲式结构。

(五)戏曲音乐

白族民间称为“吹吹腔”,现代白剧的前身。传说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广泛流传于大理、剑川、云龙、洱源、鹤庆、漾濞各县白族、彝族群众中之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南、北两个流派,现称白剧。吹吹腔具有悠久的历史,属弋阳腔系统,采用联曲体形式。唱腔可依行当如生(小生、须生)、旦(小旦、摇旦)、净(英雄、抖马、哭英雄)、丑或曲调特征,例如二黄、大哭、小生、须生、小旦、摇旦、英雄,以及丑、高、平等40余种。主要用唢呐和打击乐(与滇剧相同)伴奏。吹吹腔的传统剧目大致有300余个,除《火烧磨房》、《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阳》等少数为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外,大多为汉族的历史、传说、故事。

音响8——《白剧》

吹吹腔多为五声音阶宫、徵、商调式(多为悲调)或宫徵交替调式。唱腔结构基本上是二、三、四乐句的一段体。唱词格律大多采用山花体结构的“汉夹白”(即汉语、白语掺杂使用)方式。少数采用(滇剧的)七、十字句。

三、宗教音乐赏析

历史以来,绝大部分白族人都信仰佛教,因而大理的古寺古塔星罗棋布,遍及山乡城野。因而大理也素有“文献之邦”(西汉武帝时设置叶榆县、唐为南诏国、宋为大理国,一度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西南佛地”(遍及山乡城野的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阳和白塔、佛国寺塔、北川塔、火焰山塔、温水塔、灵宝塔、母猪塔、文笔塔等。)之称。迄今为止,鸡足山仍然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因而时至今日,在大理白族中仍然流传着许多“斋奶”(女佛教徒)们跪拜时咏唱的宗教歌曲,例如《拜佛调》、《念经调》等。

四.创编作品《五朵金花》音乐赏析

《蝴蝶泉边》是反映白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由词作者季康、曲作者作雷振邦改变、创作于1959年。

曲作者在创作之初曾到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包括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等),并且访问了白族著名民间艺人杨汉。《蝴蝶泉边》这首含蓄、诙谐的歌曲,就主要采用了两首不同风格的白族民歌创作、加工、发展而成。全曲充满了浓郁的白族民间歌曲的地方色彩与旋律特征。深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第三讲掌握要点:

1.简述大理白族调的演唱背景及调式特点。 2. “三腔九板十八调”指什么?

第四讲 纳西族

纳西族的主体部分自古以来就世代居住在玉龙山下、金沙江边和泸沽湖畔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其县府所在地──大研镇是中国首批被联合国科教文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之一。纳西人民有史以来就在西南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和保留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至今仍然是了解和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

哲学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审美心理等的宝贵史料,也是纳西人民的精神财富与精神支柱,同时还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独放异彩的音乐奇葩。

一、 民族文化背景简述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纳西先民就参与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开发与建设,并在期中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后,纳西人在依托汉、藏文明创造独具本民族特色的“纳西文明”之同时,还保留了传统的、极富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时至今日,这类“文教之明”仍不失为后人了解和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伦理道德观念、民族审美心理等的宝贵史料,尤其是其中所遗留或传承的音乐文

化,可谓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独放异彩的音乐奇葩。现将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简述于后。

人口分布:纳西族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接壤部,人口约28万(1990年统计),但绝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

民族称谓:历史上汉文文献曾将纳西先民记为“旄人”、“牦牛种”、“牦牛夷”、“牦牛羌”等;魏晋记为“摩沙”、“摩挲”;唐代被记为“磨些”;元代被记作“摩些”等;明代被记作“摩获”等;清代被记作“貘娑”、“麽些”等;20世纪50年代初统一定名为“纳西”。

宗教信仰:20世纪50年代前,纳西族普遍信仰本民族的东巴教,同时也信奉喇嘛教、道教、佛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灵。20世纪初,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纳西族地区,并且开始拥有部分信仰者。

语言文字:纳西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依据语言学的分类,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中又可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依据文字学的分类,纳西族的东巴文属于原始象形文字,其中又包括东巴文、哥巴文(即标音文字)两种,并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

文学艺术:纳西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寓言、童话、儿歌、谚语、谜语等。其中尤以分别被历朝收录于《列朝诗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的“木氏文学”(诗词歌赋)最为著名;在绘画艺术中,尤以明代以来绘制的“白沙壁画”较为著名;此外,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舞谱》与唐代的《敦煌舞谱》、宋代的《德寿宫舞谱》一样具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此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用少数民族古代文字书写的原始舞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7)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53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