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三)文化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创精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早在汉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于阗等地的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这说明他们的文字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此外,元代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著《万年历》,制造浑天仪等 7种科学仪器,并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圜密率捷法》、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驰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可以说是鲜卑、吐蕃、汉以及西域各民族艺术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广西花山以及内蒙阴山的崖画、广布于云南、广西的铜鼓、铜锣等,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严谨的构图,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汉朝著名的“巴渝舞”、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以及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羯鼓、铜钹等均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喀什嘎尔编撰的《突厥语大辞典》,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就文学作品而言,满族曹雪芹的《红楼梦》、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壮族的花山崖壁画、白族的“剑川石宝山石窟”等,以及彝族的《阿诗玛》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

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

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种族或部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衍、变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时空”。中国也不例外:

时——即中国音乐文化大约五千年的历时性发展过程。

空——即音乐文化所流布的“三维”空间:“长”为东到太平洋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宽”为南与东南亚诸国相连、北至广阔的沙漠与草原;“高”即由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着高中低三个立体层面。在这个立体层面上,同时生存着各种特定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形态模式。

如若追顾历史我们不难得知,此种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现象,远在古老的神话传说时代起便已初露端倪(此以乐舞为例,并指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关于“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直至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发展历史。)。例如,以天皇为祭祀对象的《敬常天》,以地皇为祭祀对象的《依地德》,以人皇为祭祀对象的《载民》,或以黄帝、尧、舜、禹、商、周为祭祀对象的“六代乐舞”(《云》、《咸》、《韶》、《夏》、《获》、《武》)等个体性祭祀乐舞;与各个部落(氏族)相关的、反映游牧生活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反映农耕生活的“伊耆氏之乐”(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宗教生活的“朱襄氏之乐”(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阴康氏之乐”(民气郁于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等群体性祭祀乐舞。就乐舞的发展历史而言,上列记述足可说明,早在“三皇五帝”神话传说时代,中国大陆诸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便已形成。

也就是说,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至少存活有海洋型(越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平原型(华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高原型(氐羌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沙漠型(突厥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草原型(蒙古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以及连接并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中间型的音乐文化形态。此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乃至本民族各支系之间,亦还存在着表现形式不同、存活形式各异的复合型音乐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这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高差4000米海拔的自然框架内所生成的各型音乐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富集一体的音乐文化型态模式,与此同时,此种自然框架也桎梏着上述各种音乐文化形态之间的自由繁衍、广泛交流与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国这种一体之内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流布格局。最为重要的是,如此种种的地域性格局好比磁盘中的“格式化”(即自然化),在这被格式化了的磁盘中所发生的一切音乐文化现象,均将被归入其“程序”,或将被视作某种“约定”(即理所当然)而独立存在,而此种程序与约定既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某种音乐文化“定势”。 由于各少数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心理定势所至,便产生了各民族间,乃至本民族不同支系间的“貌合”与“神离”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文化存在倾向(形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正是综合了上述各种被“格式化”了的系统音乐文化(即不同音乐文化符号)形式而存在的音乐文化形式,因而她的存在即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大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有机“一体”的地域因素,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体查到它的“多元”要素。因为“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载《传统是一条河流》,第 10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总之,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以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农耕文化两大文明为背景,孕育并繁衍了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它们与中国诸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相适应,形成了另一道风景靓丽的人为景观。此种人为景观的形成,最终得益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结构。

第一讲掌握要点:

1.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现状与地域分布 2.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二讲 藏 族

中国的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一、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人口分布:藏族人口为4593330人(1990年)。由于前、后藏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因而以农业人口为主;安多区绝大部分为纯牧区。康区以游牧为主,也有一些较大的农业区。总的看,农区藏族人口与牧区人口大致相当。

民族称谓:藏族自称“蕃”(bod)。藏族自称为“博”,属蒙古人种,他称有“卫巴”(前藏地区)、“藏巴”(后藏地区)、“兑巴”(西藏阿里地区)、“康巴”(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安多娃”(西藏北部及川西北、青海、甘南)等(“巴”、“娃”藏语意为“人”。)。

宗教信仰:藏族早期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本教(亦称“波”,俗称“黑教”)。大乘佛教在7世纪由印度及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后,经过“前弘期”(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的约200余年。)与“后弘期”(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形成了今天较大的宁玛(俗称“红教”)、萨迦(俗称“花教”)、噶举(俗称“白教”)、格鲁(俗称“黄教”)以及较小的觉宇、觉囊、希解、郭扎、夏鲁等派别。

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其中又可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属于有声调语言,安多方言属无声调语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三次修订),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至今通用。

文学艺术:藏族是富于艺术才能与传统的民族,早在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传世。在文学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米拉热巴传》、《颇罗鼐传》、《萨迦格言》等;在历史方面,拥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宗教史、传记、谱系、地方志、寺志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在佛学方面有编纂于元代的藏文大藏经,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丛书(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丹珠尔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在藏医学方面有《医方四续》;在地理方面有《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等。此外,藏族在书法、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显示出了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灿烂的文明。

婚葬习俗:藏族实行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态,20世纪50年代前保留有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少部分一夫多妻制(现已废除)。总的看,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支配和继承财产;藏族自古以来通行天葬(即鸟葬),亦时兴水葬、土葬等葬俗。

衣食住行: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因而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藏族传统上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和绵羊、山羊、牦牛、犏牛、小麦等为主、副食,并且以油菜、碗豆等为传统菜肴;藏族历史上,农区主要以平顶土粘房、牧区则以多彩帐蓬为主;藏族原以牛马,尤其是素有“高原之舟”的牦牛为主要的交通运载工具,并且道路交通不畅。现在以飞机、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此外,铁路的建设亦正在进行。

二、民间音乐赏析

民间音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无论音乐种类、音乐表现形式,还是民间乐曲等均浩如烟海,因而,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一)民间歌曲

藏族民间歌曲依题材、内容而分为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嘛尼歌、扎木年弹唱等多种。藏族民歌绝大多数为单声部织体,但也发现了极少数多声部民歌(“近年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居民为阿尔麦藏人)、四川省雅安地区宝庆县硗碛乡,

以及西藏拉萨附近的曲水县等地陆续发现有多声部民歌流传。这些发现改变了过去学术界认为藏族传统音乐只有单声部织体的结论。”转引自田联韬:《藏族传统音乐》,载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615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1. 山歌

山歌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也有表达信众虔诚信仰以及人们喜怒哀乐之情的常见内容。其音乐结构大多是上下句体的(羽、徵、商、宫式调式)乐段。

下例是一首康方言区的山歌,称为“鲁”。此

方言区的山歌音域宽广(有的歌曲可达14-15度音程)、旋律优美、演唱时高低婉转自如,常常能给人一种美好、空灵的意境。其所表现的内容多为雪山、草原、峡谷、激流等壮丽景色。

音响1——《幸福的家乡》

此外,藏族安多方言区的山歌称为“勒”;卫藏方言区的山歌称为“拉鲁”。

2. 情歌

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鲁”,旋律深情、优美,演唱自由、舒展,风格类似于山歌。多由年轻人独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对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4)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53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