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因此,“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那么,在探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的原因时,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上,马克思是如何看待它所具有的“自然历史”性的,他眼中的资本家又是如何在怎样一种“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15]中,扮演他的“历史性”角色呢?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穷得一无所有可以是雇佣劳动产生的原因,却不是一定会导致雇佣劳动的产生,因为“单个人可以在私有权的各种可能的形式下??赤贫化”,甚至“人民大众丧失生产资料也还不能造成自由雇佣工人”,“自由雇佣工人的偶然存在并不影响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从而并不影响社会生产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并产生了雇佣劳动呢?雇佣劳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有什么关系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要求,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它需要生产资料的使用逐渐集中,并排斥前资本主义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在马克思看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17]所以,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分工的细化、协作的加强、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即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确立,小生产方式必将被社会化的大生产所取代:对机器的操作将是协同的,产品将是共同生产的,生产的过程将是连续的、继起的,单独的个人既不可能直接占有这些生产资料,也不可能依据劳动介入的程度分配劳动产品。
这就是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的“合理性”,也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优越于前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原因。正是资本主义式的生产资料的集中产生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化生产方式。而这种社会化生产方式反过来又巩固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
中包括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历史上产业革命的完成真正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正是这一理论的一个印证。
那么,在这种生产者既要联合生产,却有无法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情况下,社会如何解决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确认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呢?答案仍然是雇佣劳动。它用货币这一商品经济的产物,解决劳动者劳动技能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解决生产资料集中占有和使用与消费资料的分散占有和多元化使用的矛盾。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才是资本主义占有制度及以货币工资付酬的雇佣劳动制度存在的根源。
4、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恰好满足了资本增殖的渴望
·与资本家的货币工资交换的是“劳动”还是“劳动力”? 我们讨论劳动力为什么成为商品,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资本增殖问题,接下来将要讨论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仍然是从分析资本家与工人的交易出发,显然,在这个交易中,资本家拿出货币是购买一种商品,而工人则是出售这一种商品并获得货币。那么,这种商品什么?是劳动?还是劳动力?斯密和李嘉图认为这个商品是劳动,但因此陷入了困境。因为,如果他们坚持劳动价值论,就会认为资本家买到的劳动与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凝结的劳动是等值的,那么,资本家最初付出的货币与售卖之后得到的货币就必然相等。这就不能解释资本的增殖。所以,斯密试图用劳动价值论解释资本增殖问题的结果是他用折衷和多元的价值理论变相否定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而李嘉图却因为彻底坚持劳动价值论、又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而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破产。
马克思没走他们的老路,而是对劳动和劳动力作了区分,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与资本家的货币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他们的“劳动力”,即工人从事劳动的能力,也就是存在于工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解决了“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为科学地揭示利润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与资本相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就能解决资本增殖问题呢?这关系到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马克思既然说劳动力是商品,它就会象普通商品那样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以逻辑严密、思想深刻为特征的马克思,正是在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中,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和利润的来源。
(1)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
资本家为什么要购买劳动力?他购买这个商品所追求的使用价值是什么?显然是它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使用价值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在于:普通商品被消费后一般是会消失或磨损的,而劳动力商品虽然在被消费和使用时也会损耗――劳动者会感到疲乏、劳累,但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对它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劳动的过程。能“创造价值”使劳动力商品具备了满足资本价值创造及增殖的需求的可能性。 那么,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为什么会比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大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一定会有利润呢?这既关系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又关系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发展状况,即从事剩余劳动的能力的发展状况。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其他商品类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通过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来实现的。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说来,它可以包括:①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显然,这与前面所谈到的雇佣劳动的第3个规定本质相同,只是前者尽量用了马克思的原话。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分析与前面的界定联系起来,可以这样一一对应:①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前面所提到的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或由劳动力商品中“存在的对象化劳动量决定”;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是“为了把这个一般实体改变得能够发挥特殊能力所必需的那些对象化劳动”[19];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即工资养家的费用,是工人进行自我再生产正常的费用,也属于必要的生活资料。
五、利润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大于劳动力商品价值、同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当我们知道了劳动力商品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资本家在与工人进行交易的时候,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其实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资本家售出商品得到的货币除去他所支付的全部成本后,会多出一个剩余的部分――利润呢?
1、为什么工人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剩余价值
为了说明为什么工人创造的价值能够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马克思为一种在大部分社会都存在的财富的积累和剩余起了一个“通用”的名称――剩余劳动。它说明了人类劳动的产物在维持生命之外还能存在积累和剩余的现象。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剩余财富的积累――从事剩余劳动,是人类社会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并会随着历史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而不断扩大。与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用全部时间获取食物却不一定果腹,或奴隶社会因生活资料的匮乏而不得不杀死战俘相比,在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很少的劳动就能满足生存的需要。这表明了人类从事剩余劳动的能力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事实上,由于现代社会分工复杂,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而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庞大的生产资料生产系统,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社会为了维持生存而必须的劳动越来越少。美国只有不到3%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对谷物的需要,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用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劳动已经非常小,全社会的劳动者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剩余劳动。具体到工人,由于他所得到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部分,所以他所从事的剩余劳动是无偿的。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工人的一个工作日上,就清楚地解释了利润的来源。
从劳动力商品价值这一概念出发,马克思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区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时间,工人为自己劳动,他在这个时间创造的价值用补偿资本家购买其劳动力商品所花费的价值,即货币工资,马克思把这段时间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在第二部分时间,他从事剩余劳动,他生产的商品售卖之后获得的货币额除去资本家预付的货币额,就是他的剩余劳动的价值表现,就是我们所探寻的利润。
这样,马克思就搞清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如何转变为价值创造过程的,搞清楚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同时,基于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他已不满足于以前的经济学家用“利润”揭示这一价值创造过程,而是创立了一个新的概念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全新理解,这就是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因此,从量上来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利润是一样的,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这2个概念所反映的关系。利润是沿用资产阶级学者和资本家的用语,它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与工人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它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工人创造的价值能够大于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在于世世代代劳动群众的积累和创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已在根本上降低了人们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付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剩余劳动在表现形式上与以往的社会有所不同,它不再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价值、以货币等抽象财富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一种剩余劳动。
2、为什么是资本家而不是工人占有代表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剩余劳动这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和结果,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照理说,既然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一种剩余劳动,而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剩余劳动的增大,那么,全社会的工人都尽力工作,甚至发明和创造一系列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使人们的劳动时间远远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使全社会的剩余劳动越大越好,并非不合理,也非不道德。那马克思为什么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呢?
问题出在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上。这里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当资本家付出工资后,就享有了对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享有了对工人劳动种类、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以及享有了对全部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和商品售卖后获得的货币的所有权。在这种占有规律下,工人虽然是劳动者,是产品的生产者,却不是企业的主人、不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主人,也不能参与和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相关事物;而资本家却因为占有全部劳动成果而独享全部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没有平等与民主,没有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志向和协作,只是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通过一整套管理系统,强迫工人在约定的工作时间中创造最大限度的价值,尽量远远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价值,并独自享有这部分价值的关系。因此,这是一个冲突和对抗的社会。马克思所痛恨的、想要根除的正是这种冲突和对抗。
结合剩余劳动的本质,我们还可以看到,必要劳动的减少、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增加,其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前提,凝聚了劳动者在千百万年中的创造和积累,综合反映了一个社会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并不单单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