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先顺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充分有效就业,使之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一要转变传统的重物质轻服务的观念,积极宣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人们看清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二要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尽快改变行业自然垄断、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国电信、铁路、航空等都属于这一类,要打破这类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进程。三要大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地产、通讯、教育、留学等,增强就业渠道。最后,要大力发展城市化。城市化可以与工业相辅相成,而且与第三产业联系密切,发展城市化是发展工业与昌盛第三产业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我国当前城市化程度低,发展空间大。
调整产业同构,实现就业的良性循环。一要深化体制的改革,首先是企业改革,必须加大对这些企业改革的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动协调的投资主体。二要改革市场,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功能齐全的能够覆盖全国的大市场,其中除要素市场外,还包括最重要的产权市场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经过产权市场实现产权流动来实现。三要改革投资体制。体制是投资的保证,当前我们看到的盲目投资、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等问题,应当说不应归罪于谁,但实际上是旧体制的弊端所造成的。
(五)完善失业保险政策的建议
1、改进失业保险金支付办法,迫使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就业。完善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基本上所有实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明确规定,申请失业津贴必须属于非自愿失业,而且愿意工作和能够工作。对于丧失工作能力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就业机构提供工作机会的失业者,不让其继续领取失业津贴或取消其领取失业津贴的必备条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活失业者求职的积极性,避免失业者依赖失业保险金而落入长期“失业陷阱”的可能性。
2、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区位、自然条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失业保险在覆盖范围、支付水平、负担能力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有利于提高失业保险全局统筹、调剂余缺的能力,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能力,缩小东、西部差距。使失业保险更好地发挥互助共济作用,社会成员风险公担,在强调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前提下,弥补体制
15
不公平造成的差距。
3、加强失业保险机构建设。没有高效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失业保险制度就没有可以依托的组织保证,机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但最基本的是人才。加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四、结论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现阶段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处于敏感的转型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依据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目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都是我国政府、领导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失业问题不仅仅只有本文中提到的,还多许许多多导致失业的原因。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我国应该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当前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并取得了一定明显的成绩。我们应该相信政府及国家领导者可以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16
五、参考文献
[1] 王蕾.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220-221. DOI:10.3969/j.issn.1007-6263.2009.z1.083.
[2]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盖建玲.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经济导刊, 1997, (6).
[3] 刘桂丽.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J]. 辽宁财专学报, 2002, 4(2):39-40. DOI:10.3969/j.issn.1672-8572.2002.02.014.
[4] 向东进, 范辉.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4(3):73-77. DOI:10.3969/j.issn.1001-5981.2010.03.016.
[5] 袁志刚. 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 经济研究, 1994, (9):32-37.
[6] 郭永中. 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J]. 教学与研究, 2002, (2):52-58.
[7] 郭飞. 当前我国失业现状及特征[J]. 经济纵横, 2004, (1):8-11. DOI:10.3969/j.issn.1007-7685.2004.01.002.
[8] 王云飞. 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经济影响及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 24(2):79-84. DOI:10.3969/j.issn.1004-5465.2008.02.013.
[9] 蔡文伯, 马杰.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反思[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 (8):111-114.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09.08.035.
[10] 范先佐.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障碍及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4):54-59.
[11] 胡彭辉, 杨凡. 我国经济放缓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3, (3):36-39. DOI:10.3969/j.issn.1673-5609.2013.03.006.
[12] 郑兴明. 我国经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探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82-84. DOI:10.3969/j.issn.1008-3456.2007.05.019.
[13] 梁素萍.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5):112-113. DOI:10.3969/j.issn.1673-8209.2010.05.090.
[14] 崔晓黎.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J]. 今日中国论坛, 2009, (1):1-18. [15] 赵精兵. 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 理论导刊, 2003, (8):20-22. DOI:10.3969/j.issn.1002-7408.2003.08.007.
17
[16] 熊文才. 产业结构与失业[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60-64. DOI:10.3969/j.issn.1673-0429.2003.02.012.
[17] 宋养琰. 论产业同构及其战略性调整[J].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0, (1):31-34.
[18] 周维富.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及其调整[J]. 江淮论坛, 1997, (6):41-44. [19] 毛泽盛, 李俊.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2):21-24.
[20]李肃清. 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J]. 中国就业, 2008, (11):53-55.
[21]郭席四.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 当代经济研究, 2001, (10):43-45.
18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1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