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其各年平均浓度均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保证》规定的标准。
(4)生态环境影响回顾 ①植被影响
第一填埋场1991年建成运营后,填埋作业按步进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植被,合理安置和利用场内土源和外来土源,并根据运行状况调整设施布置情况,尽量推迟植被破坏的时间,在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的同时,积极进行垃圾堆体覆土后的生态植被恢复工程,使总体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现状生态环境总体上呈良好状态。
山谷内生态植被除工程占用土地、填埋作业覆盖区域及道路外,目前生长良好,未占用山坡地几乎全部为茂密的植物覆盖。青龙坞内南坡为南山林场的杉木林和混交林景观,填埋场东南和东面及北面的山坡均为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的针阔、常落混交林景观。经调查,填埋场周边山坡的植物至少包括20多个属30余种的乔灌木和数十种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见表2-6所示,其余数量较少的植被物种还有马尾松、杉树、木兰科、野漆树、白背叶、驯麻、化香树、老虎刺、毛栎、算盘子、雀巢科、高粱泡、菊科、野蔷薇、金樱子等数十种植物。可见,第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作业没有对周边非作业区的植物生态环境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表2-6 现状填埋场周边主要植物资源种类种属 植物所在属 鼠李科 山茶科 唇形科 豆科 蔷薇科 茄科 山矾科 马鞭草科 樟科 杜鹃科 植物名称 猫乳、鼠李 柃木 黄芪 华东木兰 山莓、高粱泡、蓬来 白英 白檀、四川山矾 大青 山鸡椒(山苍子)、香樟 马银花 植物所在属 菝葜科 野茉莉科 壳斗科 金缕梅科 安息香科 漆树科 蝶形花科 山毛榉科 省沽油科 桑科 植物名称 小果菝葜、土茯苓、菝葜 野茉莉 短柄泡、石栎 八角枫 赤楠 盐肤木 胡枝子 麻栎 野鸭椿 小构树 ②水土流失影响
第一垃圾填埋场随着填埋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填埋作业的进程,原有自然植被、人工果树及农业用地全部被占用或覆盖,生态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基于黄壤和黄沙壤的生态系统被垃圾堆体所取代,填埋覆土后的垃圾堆体表面,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这不仅对垃圾堆体的稳定性构成潜在的威胁,而且使覆盖土壤的养分流失(见表2-7),阻碍复垦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斜坡下用水缸收集泥水的定量试验表明,种植植物可以减轻斜坡的水土流失程度(表2-8)。
表2-7 流失水土的养分分析
项目 日期 97.11.7 97.11.17 98.1.12 98.3.3 水 0.032 0.011 0.065 0.04 有效磷 泥 8.19 13.2 / / 水 4.03 2.92 1.36 1.34 NH4-N 泥 3.21 2.18 / / 水 1.75 1.52 1.90 1.74 NO3-N 泥 1.014 0.76 / / 表2-8 坝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统计表
项目 收集水量(kg) 比对照增加% 收集泥量(kg) 比对照增加% 无植被对照 4622.3 17.58 稀疏竹子 1.2m×1.5m 2690.4 -41.8 7.83 -55.46 密植竹子 1m×1m 822.1 -82.2 4.49 -74.46 草坪覆盖 896.1 -80.6 3.25 -81.51 流失水土的养分分析表明,植物所需的氮磷营养随水土有一定程度的流失,这不仅影响垃圾堆体覆土后的生态恢复,而且增加了下游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流失水土还会增加河道淤积抬高的风险,影响下游水体的环境质量和防洪、泄洪能力。
③垃圾堆体的生态适宜分析
随着填埋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填埋作业的进程,原有生态条件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垃圾堆体覆土后的土壤条件截然不同于原有的黄壤和黄沙壤,因而使其生态适宜性和复垦后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均有显著的下降。
垃圾填埋场覆土后对第65m、77.5m和90m标高平台的堆体进行了植被恢复。实践表明,不同植物对填埋堆体覆土后的生态适应性不同,由于垃圾腐烂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和新覆盖土壤的肥力性质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填埋后的生态适宜性总体上较差,垃圾堆体覆土种植的发芽率和成活率都不高。但不同植物对新的生态条件的适宜性也表现出很大差异,试验表明几种受试植物在垃圾堆体表面覆土上的生态适宜性顺序为:草坪类>花卉类>毛竹类。
室内模拟研究表明花卉植物的发芽率高于扦插成活率,所以,尽管用芽扦插生长快,且在短期内易形成更多的根系,但种子表现出比营养体更好的适应性。如表2-9。
表2-9 垃圾处理与花卉生长的关系 花卉 美人蕉 萱草 石竹 种子发芽率% 87.4 91.6 93.5 芽成活率% 58.7 73.4 67.8 模拟和现场的草坪种植都表明,草坪较适宜于在垃圾堆体上生长,而尤以沟叶结缕草长势最好,第一垃圾填埋场现场试验也表明,沟叶结缕草成活率接近100%,而且长势良好。所以,可以考虑它作为堆体复垦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
第一垃圾填埋场现场种植毛竹的试验表明,毛竹的成活率都不高,而且因种类不同有很大差异,如表2-10。1996年覆土20~40cm,按常规种植和施肥管理,98年加厚土层到50cm的65m平台上种植336株竹子的成活率只有30.4%,高脚竹的成活率较高为45.8%。斜坡上种植的雷竹由于96年6月30日暴雨,约1200m3垃圾塌方,大量沼气、污水的刺激使雷竹损伤、死亡率显著增加,最后
几乎全部死亡。反映出毛竹类植物对垃圾堆体覆土后的生态条件的适应性较差。
表2-10 第一垃圾填埋场与竹子成活率及生长的关系 竹类 哺鸡竹 早竹 成活数(株) 51 5 死亡数(株) 47 23 成活率(%) 52.04 17.85 生长情况 长势较好,发芽早而快 长势较差,发芽迟缓 ④对填埋场所在山谷(青龙坞)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填埋场建成后运行10年以来的情况表明,工程筑坝采石和覆盖取土引起山谷内植被的破坏,局部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垃圾运送道路的建设施工,也引起绿色覆盖的减少和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的加重,但在工程完工后,采取了积极的工程加固等措施。由于保护措施配套较好,山谷(青龙坞)内植被面积虽有明显的减少,但除填埋区、土源区和工程建筑等不可避免区域外,青龙坞内山坡和未占用的沟谷地,植被茂盛,种类丰富,总体生态环境仍属良好,整个青龙坞现状的绿地覆盖率不低于70%,这说明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对山谷内整体植物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垃圾填埋区域,由于卫生条件的恶化和填埋气体、作业噪声等污染因素的影响,蚊、蝇、鼠类活动明显增加,但垃圾库区的动物种群结构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对周边山坡森林灌丛中常见的昆虫、鸟类产生的回避效应较小。由于库区大量杀虫剂、灭鼠药等的使用,对一些觅食的动物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毒杀作用。垃圾堆体表面的水土流失对青龙坞内小溪及其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⑤对杭州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虽然垃圾填埋场对场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它在整个杭州市的大环境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自第一垃圾填埋场运行以来,已消纳杭州市的生活垃圾500多万吨。这些垃圾若得不到妥善处置,将严重污染杭州市水、气环境,破坏城市生态环境,既不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破坏了杭州市的投资环境,而且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素有“天堂”
之称的杭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原杭州市区每天产生约2300吨生活垃圾,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在增加,这些垃圾如果没有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将会给市区的环境卫生和人民的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也严重影响旅游城市的形象,阻碍旅游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填埋处理,使广泛的污染问题得到集中处理,大大减轻了城市水、气环境的污染负荷,避免了疾病的孳生传播,而且,填埋气体发电厂的建成,使垃圾得到一定程度的资源化利用。
⑥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填埋场运行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在堆体内过高的甲烷会导致爆炸,而将其通过导气系统排入大气,又会导致大气甲烷浓度的升高。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发灾难性气候的频繁发生,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稳定和人类与生物的生存与健康。不过,从1998年填埋气体被收集用于发电以后,场区大气中CH4含量大大降低,已在安全生产范围,填埋场臭气也有了较明显的改观。而恶臭气体组成中的氨,对局部范围酸雨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⑦生态影响结论
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行后使场区及其附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填埋覆土后堆体表面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且复垦的生态适宜性较差,但复垦种植则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垃圾堆体的稳定性。第一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对青龙坞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场区地下水潜在的污染威胁和堆体表面的水土流失引起的污染和生态问题。第一垃圾填埋场没有引起区域植物生态系统功能的明显下降,现状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动物种群结构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常见的昆虫、鸟类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回避效应。
2.3 第二垃圾填埋场工程概况
2.3.1 杭州市填埋垃圾量及垃圾组成预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报告书(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