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 (三)、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 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
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这也是忆百孝心网的宗旨所在。
(四)、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 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四、中国养老政策的提出及十三五对于养老规划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立足我国国情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力争“十三五”期间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及照料保障制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加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事业顶层设计。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虽然人均GDP大幅增加,但仍然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加之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养老服务业形势比日本、韩国等老龄化程度
较高的国家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家庭平均人口已降至3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问题将难以为继,尤其农村比城市更加严重。养老护理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以依靠子女养老的模式正向以社会支撑的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转变。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必须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事业的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及保障制度建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紧研究实施方案和开展试点,并于“十三五”期间尽早在全国推广。
(二)、抓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依据我国国情,亟须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鉴于国家财力及传统文化影响,现阶段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模式,但随着家庭养老能力日益弱化,必须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养老服务,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国家养老服务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尽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家庭的社会组织及服务商,使老年人获得便捷、可及的服务,并建立老年人不脱离家庭亲情的社区照料中心,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心理需求。同时,加快发展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特别亟须推动以高龄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失能半失能尤其是需要临终关怀的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和尊严。 (三)、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
在发达国家,老年福利财政支出中老人护理费用占的份额最大,老龄化社会的长期护理费用高于常规医疗费用。我国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共财政负担也将日益加重。“十三五”期间亟待需要在通过整合现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按照保基本、补短板的原则,设立中央和地方财政、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缴费分担机制,制定40岁及以上在职及退休人员法定缴费政策;防止过分吊高保障预期,合理制定老人护理等级标准,建立由护理等级决定的差异化护理费用发放机制,既可保障对各类老年人得到相关关怀、照料等服务,又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四)、构建预防为主、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不能全部依靠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社会力量进
入养老服务业。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将政府的养老福利和护理保险金以补人头、补床位的方式,直接支付给社区和养老机构。同时,国际经验显示,以预防为主的养老服务可减少30%的护理费用支出,因此,我国亟待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枢纽连接社区与家庭,以预防为主、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服务运行模式。尤其对老年智力残疾(痴呆症)的预防和康复给予高度关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实现家庭、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卫生相结合,尽快建立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合作机制,解决养老机构的卫生准入和医保定点。 (五)、加大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22万,而有资质的仅2万,与1000万护理人员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同发达国家相比养老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收入水平差距巨大、严重偏低,亟待超常规的培养、培训专业护理人才、从业人员。“十三五”期间,下大力气加强现代护理学科建设,开设护理专科和专业,开展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学习发达国家养老护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展高端护理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护理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加强对子女开展家庭养老及护理知识的普及,并鼓励老人参与老老介护的互助活动,促进全社会参与为老服务。
(六)、当前亟须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发展养老服务业对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进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但当前也出现了严重影响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出现把国家支持养老机构建设作为谋取暴利“新机遇”的现象,利用国家支持政策、赚取国家补贴,大肆圈地,动辄几百亩、上千亩,大搞高“养老”收费,实质为搞房地产,严重偏离和干扰国家养老服务政策实施,给养老服务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患。对此,迫切需要开展全国性检查,并及时遏制和纠正;今后应严格审批,对谋取暴利的投资养老项目,不允许享受国家养老用地优惠和相关补贴,杜绝名为“养老”实为房地产开发的不正之风;规定凡是以养老服务为目的已征用土地的项目,必须开展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服务;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养老用地优惠和相关补贴条款,进一步完善保证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中国养老行业与电商结合的趋势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商业化养老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仍在摸索一套成功模式,大批的资本在喊出进军养老产业的口号后往往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如何能抓住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这一市场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是众多试图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有立足之地的中小企业急需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复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这个问题没有普适的解答。企业须从自身能力和资源出发,确定适合的商业和运营模式。在商业模式层面,企业首先应明确其目标客户,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决定盈利的模式。而在运营模式层面,企业应灵活选择自主经营或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一)、市场潜力巨大
如同数十年前的西方社会一样,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此外,老年人口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老年人产品缺乏等问题突出。例如: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2011年,中国有650万个床位缺口;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000万个。
(二)、企业应如何抓住市场机遇 1、明确目标客户
确定商业模式的第一步是选择目标客户。养老服务面向的客户类型多种多样,可根据需求类型、消费层次、地域覆盖等多维度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每类消费者客户群对于养老服务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2、设计产品和服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背景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