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案工作模式下老年临终关怀的介入策略
临终关怀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照护,不仅需要医生的参与,也需要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它不仅需要关注病人身体方面的需求,也需要关注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它不仅是针对老年人的,也同时针对老年人的家人和照料者。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个案治疗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为老人及其家人提供物质上的帮扶,而且还需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通过缅怀过去和生命回顾的方法,为老年案主提供情感慰藉,恢复老年人自信及自立能力,减轻自责、内疚、焦虑的心理,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
同时,从增权的视角来看,工作者要注重挖掘老年案主的潜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及时的分享、澄清、真诚温暖的沟通技巧来帮助老年人,尤其是对有抑郁、自杀倾向的老年案主,更要帮助其建立和完善情感支持系统,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来缓解他们的压力和悲伤情绪。
其次,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协调者,联系者。工作者不仅需要协调老年人之间,老年人和家庭之间、老年人和照料机构之间、老年人和护理者之间、以及老年人和种种社会支持者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化解不必要的冲突,使机构各个团队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老年人及其家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并建立一个社会性的支持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者的沟通技巧。虽然有时候适当地坦诚是对老年案主的尊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但考虑到临终老人的心理身体特点,过于“诚实”有时候反而造成老年案主的负面情绪,不能很好平衡案主的身心承受能力。
再次,工作者应协助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应有的资源和权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在处理临终照顾的阶段,老年人的家庭可能处于一种比较慌乱或混乱的状态,一方面不了解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可能也想象不到那个方面去。在这个时候,在稳定他们情绪的时候,工作者可以协助他们去关注,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并协助他们争取相应的权益。
最后,社工应对老年案主及其家人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修正老年人的不良行为,达到工作者预期的效果。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艺术地认
15
识死亡和对待死亡,以利用相关的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教育。对老年案主及其家人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他们通过这些知识来服务自我、服务他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尤其是对老年人自身来说,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修正部分老年人的自杀、自残行为、减少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悲伤、恐惧、偏执等消极情绪,引导老年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保持积极正面的评价,保持其健康状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者需要适时进行自我保健、减轻自己的压力。因为无论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多么优质的服务,都无法阻止死亡的来临,自己服务的案主最终都将死去,并且社工可能还需要经常面对这种死亡,不断地被迫去思考死亡、处理死亡的问题。所以在做好临终老人的个案工作时,社工也需要适时地进行自我关怀、自我保健。
总之,在和谐社会中,当我们社会工作者在对老年人进行临终关怀的个案辅导时,并不意味着社工是作为教育者在居高临下地为老人及其家人做辅导,而是在坚持平等分享的理念下协助老年人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鼓励他们与其他人分享人生经验,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
16
结 论
随着我们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老年人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个案工作模式作为一种最常用最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将个案工作运用于老年临终关怀中将具有现实深远意义。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改善伦理环境,加强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建立健全老年人临终关怀机制,探索一条中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模式,将促进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本文从老年临终关怀的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学者的优秀理论成果,尝试探索一条个案工作模式指导下的老年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希望呼吁相关机构制定老年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老年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人文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最后,由于本人知识结构、理论功底的局限,所能查阅到的有关资料较少,另一方面,受人力、物力、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仅限于图书馆、网络,而且资料也极其有限,所以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老年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模式实现途径的探索是否能很好地适用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地研究论证。
17
致 谢
本文的写作完成,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高丽娜副教授,她为我的论文写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开始便悉心指导,在行文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思路,开拓了我的视野、启发了我的思维。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她总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耐心为我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正是我的导师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鞭策着我不断进步最终成稿。同时她对工作的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获益匪浅。
我还想要感谢各位授课老师们四年来对我的教导,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下,使我在大学四年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此次论文的完成给予了许多启示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8
参考文献
[1]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年02期
[2][美]N.R.霍曼、H.A.基亚克著,冯韵文,屠敏珠译.社会老年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中国改革.2002.4
[4]高书生.搭建中国社会保障的新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编《社会政策评论》总第5期.2011
[5] 薛萌.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特点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0 ,S1
[6] 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 04 [7] 肖水源,王玮,阳燕.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02 [8]韩修英,李玉萍. 临终关怀之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9,15(3):50.
[9]孙燕,顾慰萍. 临终关怀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6. [10]张恺悌,郭平.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1]渠川铮,赵健,王萍,等.死亡教育的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 ,14 (2) :60-61.
[12] 陈淑君,卞燕.临终关怀过程中的家属护理[J].现代护理,2009,02. [13] 刘晴,罗羽.临终关怀中护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3. [14]刘芳,付丽,李义庭.临终关怀的本质与道德原则[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5] 李若建,外来人口聚集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计划生育工作对策[J].南方人口,2011,04.
[16] 李跃跃.105例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01. [17] 卞燕,何仲.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9,07.
[18] 平荣,阿米娜.开展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2. [19] 潘一楠,沈雪艳,周丹丽.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与对策[J].家庭护士,2011,05.
1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析个案工作模式下的老年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