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佛教的因果观(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佛教的因果观

主讲人:向学法师

时间:2010年11月20日

今天是十五。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个很好的日子。今天我们很有缘,在这里相聚,来共同学习,佛教最基本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而且内容意义非常深远的话题,就是佛教的因果问题,。因果,我们经常听到这个名词,很熟悉。但是佛教的因果,内涵和意义非常深刻。所以说,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来探讨这个话题。我准备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是因果是佛教所谈到的流转和还灭的理论依据。这是一个内容。我们佛教谈到,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叫流转门。那么佛菩萨圣者,解脱三界,证得涅槃的妙乐,这个叫还灭门。这个流转门和还灭门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因果。这就是从因到果的过程。这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两重因果。就是凡夫和圣者,流转门和还灭门,都是由因果来决定的。这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呢,我们谈谈佛教因果的基本内涵。我们经常谈到因果,但是因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包含了哪些内容,经常引起探讨。世间很多人对因果产生怀疑,有些人做好事得不到好报,有些人做坏事得到的经历却比一般人好,会让人对因果产生怀疑。所以今天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谈谈佛教因果的基本内涵。

第三个,准备跟大家谈谈对因果的一些主要区别。那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传,传到我们中国。在印度佛教产生之前,到佛教产生之后,乃至传到中国,各种宗教各种学说都有不同的因果观,那么佛教谈到的因果到底跟这些宗派学说谈到的因果,到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

第四个方面,我们要谈谈,佛教因果的意义。佛教的因果到底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具有哪些积极因素。

最后一点,佛教的因果思想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因果思想有什么不同。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支柱,那么在儒家和道家当中,有时在我们传统民间文化当中都谈到因果,这个和佛教的因果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打算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能不能讲得完,我们讲到哪里算到哪里。好不好。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因果是流传和还灭的理论依据。

大家知道,因果理论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它是凡夫流转门的理论依据,也是圣者还灭门的理论依据,修证依据。也就是说,佛教是基于因果的信仰而展开大众心灵教化的。佛教的法门

很多,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围绕因果问题来教化众生。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最早在鹿野原这个地方,为随他出家的五位侍从,后来我们称为五比丘,开示\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个苦集灭道,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那么这就是佛教历史上的\初转法轮\。在佛第一次开示的内容当中,讲的就是因果道理。它的内容呢,包括苦集灭道四谛。第一先谈苦谛,那么佛教认为,三界苦海,世界没有快乐的,都是痛苦的,所以比喻成苦海。那么三界六趣所遭受的感受的种种苦果,佛教中称为\苦\谛。这种苦从哪儿得来的,这种苦必定有原因,必定有造成这种苦的原因。苦在佛教中解释很多,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因为时间原因,这里不展开来说。那么造成这种苦的原因,佛教中称为\集\谛。集,就是集起的意思。那么集谛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贪嗔痴烦恼,以及善恶的有漏诸业。由于这些烦恼,由于这些业的原因,就能够集起三界六趣的苦报,所以称为集谛。苦,是结果,三界六道是苦。结果从哪里来,从集里来,集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凡夫的各种烦恼和善恶有漏诸业。因为有了这些烦恼和有漏诸业,才有了我们的苦。所以这两者(苦和集),就是世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凡夫世间的因果关系。第三个叫灭谛,灭指的是涅槃,佛教里称为涅槃。涅槃在佛教里面有多种翻译,平常接触比较多的,翻译成灭度,或者翻译成圆寂。涅槃是什么意思,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是指佛、菩萨等圣者,断除了三界的烦恼、断除了三界的有漏诸业,证得常、乐、我、净的快乐境界,清净境界。灭度的意思,就是,灭除了烦恼业,离三界的种种生死痛苦,清静寂灭而度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称涅槃。涅槃有时候还翻译成圆寂。圆寂这个词我们可能经常听说。那么圆寂是什么意思呢?指圣者断除了三界烦恼和有漏业之后,得到了一种寂灭的境界。寂就是烦恼业得到了彻底的寂静,而且一切利生一切功德都圆满了。所以称为\圆寂\。寂就是指灭除烦恼,圆就是指因缘功行圆满。所以涅槃也翻译成圆寂。其实灭,就是指的佛教涅槃,一种境界。我们有时候经常听到\圆寂\这个名词,比如我们有些老和尚老法师去世的时候,我们经常说某某老法师圆寂了。我们经常认为圆寂就是死的代名词,就是死的意思。实际上,圆寂是对法师功行圆满的一种赞叹。指的他的世间的烦恼业已经寂静,已经消除干净,功德圆满,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叫\圆寂\。尽管圆寂有死的意思,但它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思。那么\灭\这种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果报。我们要成佛,证阿罗汉,都可以称为涅槃,这种涅槃的共同点就是解脱生死。就是没有我们这种三界轮回痛苦的结果。这种为\涅槃\。那么这种涅槃是出世间的果报,这种果报也不是凭空得来的。也有它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什么,佛教里称为\道\。道就是灭的原因。道是指什么呢,就是佛菩萨等圣者在证得涅槃之前,所修得的种种功行。这就是道。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内容包括我们经常谈到的八正道,有关断烦恼证涅槃各种行为各种行径都可以称为道。我们经常提的是八正道,那么菩萨可以修六度,等等,这些通往佛菩萨的各种修行都可以称为道。因为什么,它可以通往涅槃,所以叫道。其实四谛内容,苦集灭道,就是佛教里面的所谓的因果内容。苦集两谛就是我们世间的因果关系,灭道二谛呢,就是出世间的因果关系。前面苦集是世间的流转因果,称为流转门,后二谛就是出世间的还灭因果,又称为还灭门。佛教在开示四谛的时候,这四谛的内容其实就包括了因果思想,就开示了因果法门。所以说,因果在我们佛教中非常重要 。

那么佛陀在以后开示的很多经典里面,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法门,很多不同的开示,但都是围绕着因果这个法门展开的。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十二因缘,就是三世二重因缘,讨论的也是因果。六度法门,谈的也是因果法门,等等。 佛教的因果理论,不仅道出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相,同时在当时也批判了婆罗门的等级制度。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的等级制度非常严重。这就是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根据你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把当时社会分为四个等级。佛陀的因果思想,也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印度的等级制度思想。那么,也批判了大自在天创造世界的理论。在印度,有一种外道信仰大自在天,认为大自在天

创造一切。佛陀对这两种问题都进行了批判。主张什么呢?众生平等,诸法无我。只要众生能够去恶行善,依法修行,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为圣者,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因果的意义,它当时提出的背景,有它包含的内容的自身含义,世间出世间自身的真相,还有呢,也有针对当时印度这种时代背景的情况。

那么随着我们佛教历史的发展,佛教因果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比如说,后来,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这是小乘佛教,对因果的阐述更多。比如说,六因四缘五果等这些内容。那么这些都是因果的不同名称。当然,我们简单说因果,但是要分开来阐述内容会很多。在部派佛教当中,因果理论是非常丰富。佛教谈缘起,部派佛教主要谈业果缘起,所以对于因果特别重视,内容也特别丰富。那么到后来,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说产生。那么,龙树菩萨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因果观念,反对外道的胜论派的\因中无果\思想,等等,都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也批判了一些\自性见\的因果主张,提出\缘起性空\的因果思想。通过\缘起性空\来建立因果的合理性。因果在佛教的发展中,从部派佛教开始,到大乘佛教的兴起,到我们中国八大宗派产生,每一个宗派对于因果的阐释都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围绕因果这个问题。只是解释的方法和解释的内容方面,各宗各派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们大乘瑜伽行派,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唯识宗,瑜伽学派。它提出\识\的作用。其中,以\阿赖耶识\为缘起的理论依据建立因果理论。其中阿赖耶识中的因能变和果能变,就是阐释唯识的因果关系。每个宗派对于因果都有他自己的方法。比如刚才讲的中观的,因果思想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上。唯识是根据识的作用,阿赖耶识的作用。在中国,其他宗派也是一样,都有它不同的自己的特点。

因果思想在佛教里面内容是非常丰富,意义是非常深远。因为我们常听到因果,所以以为因果很简单,实际上,因果不是这么简单,内容很丰富。那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我们常讲,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的因果理论继承了印度佛教因果理论的基本精神,又结合本土的儒道文化,本土文化的劝善精神。从而使中国佛教的因果理论,得到新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同时呢,佛教的因果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因果文化的发展。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的因果思想对中国固有的因果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著名理学家,有句话,\灭尽人欲,天理流行\。就是受佛教的影响。历史以来,随着三教的交流,三教的融汇趋势,那么因果理论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的问题。这也是说明因果是佛教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这是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讲讲别的问题。

佛教因果的基本内涵

我们所谓的因果,因是什么呢,是原因。是形成我们无情世界(无情器界)和有情生命的主要原因。我们的世界分为什么,无情世界和有情世界。无情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大至三千世界,小至我们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这是无情世界,和有情生命,这两个世界,(联合组成世界)。因就是形成无情世界和有情生命的原因。这就叫因。因,经常和缘结合起来,连用。称为\因缘\。因缘是什么,就是因素和条件。无论哪种事物的出现产生,一个世界的形成,一个人生命的出现,都有它的因素和条件,那么这个因素和条件,我们佛教中称为\因缘\。我们简称为因。在佛教的因果报应内容当中,因主要指的是业。常称为\业因\。是指什么,是指我们众生的业力造作。果是什么呢,果是果报,是业因造作所必得的报应结果。佛教认为:\依因感果,果又成因,如影随形,报应不爽。\这是因果必然联系的一个内容。谈到三世因果的问题,这个大家都能知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

作者是。\我们常想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前生是怎么样的。那么,你今生感受的种种生活,种种经历,就可以推知前生造了什么业,做了什么事情。这就叫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么你要想知来生的生活会不会幸福啊,来生的生活会不会痛苦啊。我们不知道,但是佛告诉我们,\今生作者是\。你今生所作的事情就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这就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和果是一种缘起关系。有这样的说法:\若此有则彼,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灭,若此灭则彼灭。\此有就彼有,此生就能彼生,此无就彼无,此灭则彼灭。这是谈论什么,这是在讲因果生灭,因果有无的必然联系。正如我们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这些教育因果的语言哪,很多。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既然种了业因,就要结业果。

在佛教里面,业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说:染业,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黑业、白业;有漏业、无漏业。佛教里面,业的区别分类很多。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几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什么叫善业呢,我们所造的行为,所作的事情,对人类对众生能够带来利益作用的,能有帮助作用的,能够给人家带来快乐的,人的行为,叫作善业。那么你所作的事情对众生对人类对社会,带来有危害作用的,给人家带伤害的,给人家带来不高兴的,这是什么呢,是恶业。无记业是什么呢?我所做的事情,对人家无所谓,对人类对社会,产生不了影响,不会对人带来伤害,也不会给人带来快乐,这就叫无记。最起码是有这三种。那还有呢?染业,净业。染业是什么呢?其实染业净业和善业恶业这里是有些不同。染业是什么呢,就是染污的,你造这种业,是带染污性的,能够流转生死,能够增加轮回,这种业都称为染业。净的业呢,清净,比如我们发菩提心,能够通过这种业的行为,增长善根,能够出离生死,这就是净业。黑业和白业也是如此。黑业指的是,恶业;白业指的是善业。有漏业和无漏业也一样,跟染业和净业差不多。有漏业指染业,无漏业指的是净业。有漏是什么呢,漏是什么呢,能漏掉,称流漏,你造这种业,能够流漏我们的善根,我们的菩提心,这也是根据流转生死的种种业来分的有漏业无漏业。无漏业,指的是出离生死证菩提证涅槃的业。这是对业的分类,需要对业的内涵非常熟悉,如果大家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不断地学习。那还有什么(分类)呢,引业、满业。什么叫引业,什么叫满业,大家知不知道。这个提到的比较少一点。引业就是说,我们每一类众生,今生造了业之后,你的下生来生到底是去哪一个世界生活。比如说,我们大家,过去做了不错的业,那么这个业把我们引到人类这个世界中来生活,我做人了。这就是引业,做人的业。但是人与人之间有区别,人与人之间有不同。你长得比较好看,我长得比较丑;你做居士,我做和尚,你比较聪明,我比较愚痴;你比富裕,我比较贫穷。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满业的原因。综上所述,佛教里面,对业的分类很多。

那么业的基本内容呢,大家所熟悉的有十业。简单来说就是,十业。身三口四,(身体上的行为有三,口上语言上的行为有四种),精神上意识上的行为呢有三种。身三口四意三。合起来就是十业。那么因为这个内容比较多,我们今天不展开讲。就是讲身口意,你所思的所想的所讲的所做的,都是业。你可能不经意当中所造的业,会对人类会对众生带来伤害。也可能你的行为你的语言,你的想法,会给人类带来好处,带来幸福,带来快乐。那这就是善业。具体可分为十善业和十恶业,内容比较多,我今天就不讲了。

佛教认为,业一旦造作,就能够去影响别人。你一造业,就能够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你造的业,就能够牵系自己。你将来的人生就会被这种业力所牵。这叫作什么,叫作业力。这就是说,业有一种力量,能够牵系着你,你将来的一切生活一切经历都和你所造的业力有关系。我们佛教里有说法,叫\业力所牵\。就是说,你所造的业就会牵系着你。业力的特点是什么

呢,就是自作自受。业力是自已造作而成。业力也可以由自己决定怎样去改变。所以谈到业力,佛教里面讲,自作自受。佛教里的《佛说十善业道经》里,有部经叫作《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指出,\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有不同的心思,有不同的想法,就去造不同的业,因为这些业,形成我们六趣的轮回,六趣的流转。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六道轮回流转,都是众生的业力造成的。那么有执着,就有轮回,有妄想,就有污染的世界,这是因果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常常谈到的是六道众生,比如说,地狱,狱境界的业因主要是嗔恚,嫉妒。嗔恚心太大,嫉妒心太大,因为嗔恚嫉妒的驱使而造恶业,感得地狱的果报。饿鬼界的业因是什么,贪婪,因为贪婪,就做一些贪婪的事情,那么就会感得饿鬼的世界。那么我们人类世界的业因,就是五戒十善。只要是五戒十善的事情,就能得到人类的生活。那么天界,要修上品的十善,要修四无量心;阿修罗界也有阿修罗界的业因。又比如说,要达到声闻界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十二缘心,菩萨界是六度心,佛呢,是智慧平等心,等等。那么可见,我们十法界,都是我们的业力所牵,都是自作自受。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都离不开因果定律。不要看我们的世界之大,这么复杂,光怪陆离,五彩缤纷,其实都是我们众生的不同共业所感 。我们同样生活在世界里面,有人生活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快乐,有人充满着痛苦,充满着烦恼,这是为什么,都是根据这个业力。刚才所讲,共同的引业将我们引来做人,但因满业的原因,大家的生活方方面面又都不一样。

因果,也就是因缘果报,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和事实,也是人世间的真相。因果呢,含有很深的哲学道理。我们常听这个因果报应,觉得很简单,其实它的道理是很深的。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的准确性是丝毫不会有差错。因果报应,不但人为不能抹杀,造业之后肯定要有报应,要感果。从因到果这个过程,这个报应内容,你人为是抹杀不了的。我造了业,我想不报应,那是不行的。神鬼也抵抗不了。就是佛、菩萨也改变不了,也不能改变。你造的业,一定会感果,佛菩萨也改变不了。所以说,因果支配了宇宙人生一切。《涅槃经》里谈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意义非常深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说,菩萨和我们众生凡夫的差别是什么呢?就是对因果的看法,对因果的认识,对因果的态度(不同)。\菩萨畏因\表示什么呢,表示菩萨慎于始,在开始做事情的时候非常谨慎,他知道,\招果为因\,就是说,造了因之后一定会感果的,对一切事理,一切事情的迹象,不昧不滞,都清清楚楚,能够洞察各种行为。所以行事之前,非常谨慎,防患于未然,他怕感得恶报恶果。这就是菩萨慎于始。菩萨畏因,说明菩萨在做事的时候都用智慧洞察。而众生不一样了,众生不怕因。开始他没考虑这么多,往往呢,趁一时心里的那种冲动,在无明在烦恼的驱动之下,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做了以后再说。我们凡夫做事情,往往是这样。所以说,不能善始,也不能善终。在一念无明造作,在一些烦恼的驱动之下,造邪业罪业。那么造业之后呢,就怕惩罚,就怕报应。做了事情以后才怕。我昨天偷了人家东西,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家发现。我昨天做了坏事,不知道领导有没有发现我做了坏事。我们凡夫就是这样,一般是怕果,做的时候不怕,做了以后怕。不能善始也不能善终。前段时间,我们在网络里也看到,很多高官跳楼,出现了一种高官跳楼现象。跳楼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的跟社会风气有关,心理压抑,有的是压力大造成的。当然也有的是贪官污吏,前段时间不是抓贪官污吏,那么有人就怕了,就跳楼了。这就是典型的一种\众生畏果\的现象。开始贪污的时候不怕不想,觉得钱越多越好,坏事做得越多越好。但是做了之后就怕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过上好日子幸福的日子,在贫穷的时候,做事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当时的一点小利,一时的冲动,为将来的生活埋下无形恶果。这个非常重要,希望以后我们大家都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佛教的因果观(2)在线全文阅读。

佛教的因果观(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141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