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1课时 中学序曲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懂得中学生活对个人一生的重要性;知道中学生活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 提高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体味角色变化的意味;感受成长的连续性,体会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珍惜新生活,发展新自我,确立新目标,开始新行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学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中学时代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校园生活》视频。 说一说:
1.同学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初中生活怎么样? 2.你能准确说出我们学校的地址吗? 3.你知道我校共有多少个班级吗? 4.你知道我们将学习哪些课程吗? 5.你对中学生活还有哪些期待?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步入了中学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中学生活已经开始。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学时代更加精彩、更加阳光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中学时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起点
活动一:畅所欲言分享?新? 想一想:
1.踏进中学的大门,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你发现了哪些新鲜事、感人事?请大胆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提示:新同学、新老师、新校园。 2.与小学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 3.面对新鲜的事物和变化,谈一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心情)。 提示:激动、兴奋、紧张。
教师总结: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已经由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已经迈入中学时代,这又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新起点。
目标导学二:中学时代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名人启示录 阅读感悟 (教材P4)
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 思考:
(1)这段材料是对钱学森人生中哪个阶段的描述? 提示:中学时代。
(2)钱学森是怎样描述这个阶段对自己的影响的?
提示:?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学时代的意义: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目标导学三:成长的礼物 活动三:礼物接接接 探究与分享 (教材P5) 想一想:
1.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 2.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目标导学四:塑造新自我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教材P6第一处)
探究讨论:
1.回忆并写出自己小学时在学习、人际交往、课余生活等方面的遗憾。 2.面对这些遗憾,在中学生活中你有何打算? 3.这些新的打算将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4.如果我们真能够实现这些打算,那你将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由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代表交流:
小组A:小学时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学我要在学习之余开阔视野,认识社会。
小组B:我要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我要坚持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 小组C:努力学习、孝敬父母长辈、热爱劳动、保护环境……我要以优秀生为榜样,并向他们学习。
教师总结: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中学生活中的新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中学生活中我们有机会实现自我完善,改变自己在老师、父母等人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这些都是中学生活留给我们的礼物。
活动五:读书记
探究与分享 (教材P6第二处)
说一说:你读过哪些书?教材中所列书单中的书你读过几本呢?
1.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点评。 2.展示部分同学的书单。
3.请学生代表推荐书单里没有的优秀图书,把书单做得更完善。
推荐书目:《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爱丽丝漫游记》《爱的教育》《皮皮鲁传》《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稻草人》等。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拉开了中学时代的序幕,探讨了新的起点、成长的礼物、付诸的行动,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学时代是美好的,也是充实的,每个人的中学时代又是各有特色的,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中学时代。
3 板书设计
中学序曲新的起点新的名字——中学生
新的起点 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成长的礼物新的发展自我的机会 弥补小学遗憾,激发潜能 规划中学时代读书目标 重塑一个?我?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第一节课,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将活动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中行,大大地提高了思辨和理性层次。整个课堂教学既突出了主题,同时又比较生活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出了教学内容,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正确把握好学情,对导入部分展开得较多,用时偏长,导致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出现时间不足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
进一步改进。
第2课时 少年有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了解梦想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少年的梦想的特点;知道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要求 懂得少年要编织梦想,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梦价值观目标 想而努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梦就有希望 教学难点:努力就有改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材料链接: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些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思考: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有梦就有希望 (一)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