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若属後者,那也不对;因为「无」的法根本不存在,就像兔角一样。《中论》也说:
诸法种种生,毕竟不合理;如是一切法,言灭亦非宜。有与无二者,是一不应理。若法非实有,不当说有灭;犹如头已断,不应更言断。[51] 因此,生灭纯粹是假立的,在胜义上根本不存在。
以上,《破妨难释》二度引用《中论》所说破除生灭之理,和佛护、月称所建立的理论全无二致;而且,这部经释将无生无灭普遍贯通於一切法,这和下述唯识宗的说法显然是不同的。唯识宗说:「诸法无生无灭」是指徧计所执;「依他无生」,是指自体不生,但从(有自性的)他缘而生。[52]
其次,染污和清净在胜义上也不存在。倘若染污是诸法的自性,那麼诸法无论如何都不会变成清净,因为本性是不可能失去的。倘若清净是诸法的自性,那麼就不会转为染污,因为本性是不可能失去的。再者,如果一切法都是染污的,那它们或者已经染污,或者由清净变成染污。若属前者,则染污毫无意义,因为已经染污就不需再生出染污了;而且也不可能转为清净,因为已经染污的法必须一再生出染污。若是第二种情形,那也不合理,因为染净是相反的。
再者,在同一法上染净同时呈现也不对,因为在同一法上(同时)呈现两种相反的性质是不合理的。
至於清净(非真实存在),也同理可知。
因此,在胜义上是没有染净的。染净只不过是在本来清净的真如上,依名言心,施设凡夫位为染污,解脱位为清净,如是而已。这是《破妨难释》的解释。《中论》
50. 汉译本参见《大正藏》册30,页28下。 51. 汉译本参见《大正藏》册30,页11下~12上。 52. 《宗义宝鬘》「唯识宗义」,页81。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8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也说:「自性若成他,毕竟不合理」、「已缚不得脱,未缚无需脱,缚时若解脱,缚脱成同时」、「无相不入相,有相相非住。」[53] 可见(中观师)说理的宗要是一致的。
然而,唯识宗却主张:束缚和解脱所依的基础——光明心是真实的,但光明心以外的染净两分都是假名。这些说法和上说怎能混为一谈呢? 辛三、教授灭谛
关於灭,空性远离生灭、染净、增减等等,所谓「无色」,乃至「亦无无明生,亦无无明灭,亦无佛陀,亦无菩提」。(《明义释》) (这是)教授作为所诠的灭谛。 问:所开示的内容是什麼呢?
答:在诸法空性上,无色,乃至无受等四蕴、六处、十八界;无无明生,「亦」包括乃至老死之间皆无生;无无明灭,「亦」字包括乃至老死之间皆无灭;无证悟者佛陀,乃至无所证的菩提,「亦」字包括四谛、四果和独觉。这些法在胜义上都不能成立。
问:为什麼要这样开示?
答:因为空性远离1.有为法的性相——生灭,2.对治所断的性相——清净,3.暂时的特徵——多变成一的减损、一变成多的增长,以及「等等」所包括的三时。所以,空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非减非增、非过未现,在任何像这样的空性上,都「无色……无佛陀、无菩提。」针对「止息有漏法的灭是所证果之因」的执著,这段经文开示:从色到菩提的一切法都不存在;这是为了破除执著所证果地的缘故。
辛四、教授道谛
关於道,经云:应该修行施等波罗蜜多在自性、内在的空等、外在的空等、前後际上相应或不相应。(《明义释》) (这是)教授作为所诠的道谛。 问:所开示的内容是什麼呢?
答:这虽分为「道」、「如、行」和「出」三种教授,但大主尊(bDag-nyid chen-po)却归纳成「道的性质」、「无分别的方式」和「出离」三类。这种分法非常
53. 上引三小段《中论》之汉译本,分别参见《大正藏》册30,页20中、21、7中。
页
《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419 订 善巧。
第一、因为修行者和所修诸行二者性空,所以在所修施等六度上修行的菩萨,如实不见具足自性——相应、或不具足——不相应,并依此修行。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不见在自性上习应或不习应布施波罗蜜多。」对其馀五度也以同样的方式宣说。由於六度通称为道,所以这段经文开示了「教授道(谛的性质)」。
第二、结合者和结合处这两方面性空,所以内在的结合者——空、无相、无愿三者,和外在的结合处——空等三(解脱门)非相应——合,非不相应——散,应该以这样的悟解去修行。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空性结合空性,也就是不结合空性瑜伽。为什麼?因为空性非合非散。」对於另外二个无相和无愿,经文也以同样的方式宣说。
《光明释》说:「空性不和空性结合,也不和空性瑜伽结合。」对无相、无愿也引用同样的配合方式。其中的「结合」,是把心境合而为一;「散」或「不合」,是把心境各自分离。《破妨难释》说:
修习空三摩地时,若以「有另一个叫做空性的法」的观念去修行,将空性的本性和空性结合,那麼就应该(修正,而)像如下《般若经》简要的开示那样去观修一切法无所得:「在空性的行相上也应该修习无相,所以空性不与空性结合」、「空性瑜伽即空三摩地,又,空性瑜伽也不和另一个空性瑜伽的性质相结合」。「在另一个无相法上无分别,以及在另一个无愿法上无分别」也照样配合。所以,「空性不是瑜伽,也不是非瑜伽。」
因此,「三三摩地不但不和另外的三种境相结合,也不和另外的三种有境结合。」由於有这一层意义,所以应该有「也」(yang)字才对。
至於和「如、行」的配合,《光明释》说:「前段经文开示道,(中间的经文开示如、行),後段经文开示出离。」应该在这句释文的意义上去推敲。又,《光明释》说:「这段经文开示不分别道谛。」
第三、三时从本以来平等不生,所以已逝的前际、未来的後际、现前的现在三者,并非彼此相应——一时和另一时结合,或彼此不相应——一时和另一时不结合,应该以这样的理解去修行。《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後际结合前际,同样,不以前际结合後际,不以前後际结合现在,不以现在结合前後际。为什麼?因为三时平等。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20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以这段经文开示:破除三际各自独立的执著,了悟三世平等而得以出离。 又,什麼是出离呢?
接下来,经文以「不以三际结合一切相智,因为三时不可得」来说明(出离)。 有人解释说:(出离是指)「远离『从前际轮回到後际涅盘之间,出离或不出离』的戏论。」不过,经文并没有这样的意思。显见的经义仅仅是「总说三时平等」。尤其是,在前段经文之後,《光明释》设问:「什麼是出离处?」并引「不以三际结合一切相智」的经文作答,以此说明「出离处」。
照这样看来,前两段经文宣说「相应、不相应」的意义,後段经文仅说「破除结合」而已,并未见到「破除不结合」的经义。至於「彼此」的意义,在後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到「破除三际(彼此)互相结合」的经义,但在前两段经文中,除了在彼岸(空性)上「习应、不习应」和「结合、不结合」之外,在此岸(有漏世间)上却不见有同样的意义。
然而,狮子贤如此配合的想法是这样的:後段经文显说「破除相应」的意义,并以此暗示「破除不相应」的意义。同样地,(前两段经文)直接破除「修行者、结合者、习应不习应般若、结合不结合」之後,由此就可以了解,「所习应和所结合的诸法,是不是在此岸的所习应和所结合」已经间接破除了。
以上三组经文破除了「在道上习应、不习应」等等,这是为了破除执著「道谛是(修行之)心续所依」的缘故。 庚二、结义
以上开示「教授四谛」。
上述四种开示之理,就是对「修行所缘四谛」的教授。
四、结论
一、据笔者在《现观庄严论初探》中的研究,《现观论》是一部以中观思想为主,而兼含唯识思想和瑜伽观行次第的《大品般若经》释,而且历来的印、藏注疏,也都依循「瑜伽行中观派」的宗义来解释此论。[54] 这或许是因为弥勒认为,大乘成佛之道的修学体系,必须兼具中观的甚深见解与瑜伽的广行次第才算圆满;所以便撰写出调和中观与瑜伽二大宗派思想的《现观论》,来统摄整部《大品般若经》的经
54. 《现观庄严论初探》,页33~44。另见山口益〈中观自续派与瑜伽唯识〉(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46,《中观思想论集》,页304~313),台北:大乘文化,1978。
页
《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421 订
义。而後来的般若学者,可能也想不出较此更为圆满的释经模式,所以只好顺著弥勒的理路,依「瑜伽行中观派」的思想来注解《现观论》。因此,「瑜伽行中观派」的宗义,应该是印、藏般若学者公认最适合用来诠释《大品般若经》的思想体系。然而,这是否也意味著「瑜伽行中观派」的宗义完全吻合《大品般若经》本身的般若思想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就本文所译《金鬘疏》这一小部分的内容而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金鬘疏》在说明「教授修行」那一节引用的《般若经》说:「一日修习菩萨行般若的智慧,胜过所有声闻和独觉的智慧。」而这是因为,菩萨的智慧是「为了使一切有情般涅盘而体现的」。《般若经》义显然是说:菩萨的智慧胜过二乘,在於修行初发心和动机的不同,而不在修习佛法所引发的智慧本质有任何差殊。关於这一点,在接下来舍利子与佛陀的问答中,说明得更为清楚:
世尊!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的智慧,乃至独觉的智慧、菩萨摩诃萨的智慧、如来应供正等觉的智慧,所有这些智慧都没有差别,是远离、无生、无自性和空性。世尊!如果分不出无差别、远离、无生、无自性和空性的差异,或者缘不到它们各别的特徵,那麼,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怎能胜过声闻和独觉呢?[55]
而且经中佛对舍利子的回答也再次肯定了:菩萨智慧之所以胜过二乘,完全是因为发广大的菩提心和修广大的菩萨行所致。如云:
舍利子,下面这件事你的看法如何?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所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修行具有最胜一切行相的一切相智,并且心想:「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圆满现证一切法的一切行相,并使一切有情涅盘!难道一切声闻和独觉的智慧也会追求这样的果位吗?
舍利子说:世尊!不会。[56]
但,「阿罗汉乃至独觉、菩萨和佛的智慧都没有差别,都是远离、无生、无自性和空性」这样的般若思想,显然合乎「应成中观派」,而不顺於《现观论》的基本思
55. 引文根据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译出,参见如石《现观庄严论一滴》第三篇。什、奘本,见《大正藏》册8,页222上;册7,页12中~下。 56. 同前注。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22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