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以及菩提——菩萨无所得之行皆不可得,所谓不可得就是空性。」其中还引用了「般若波罗蜜多也不可得」的经文,并且说:「这些经文开示人无我,而『不见五蕴』等经文,则开示法无我。」
上面所引用的这段经文,在《摄大乘论》、《阿毗达摩集论》、《庄严经论释》、《八千颂略义》和《具足清净释》(等唯识论典)中,都解释成「十种散乱分别的对治」。而且这些论释中所谓的「(对治)所遮」,《八千颂略义》说:「故说应如佛,不见有菩提,当知圆成前,须除诸遍计。」意即,只说三自性中的遍计是所遮,而不遮依他起。但《破妨难释》则先表明「一切有为法都是遍计」,然後说「这些都是自性空」;而且又直接依照经文的字面意义来诠释「不生不灭」,以此遮除「生灭」;其理路完全依循龙树「六理聚」的说法,因此不属於唯识宗义。尤其是该经释不把这段经文当作「十种散乱分别的对治」来解释,显然不同於《庄严经论释》的说法与理趣,所以本人也怀疑它是世亲的作品。[27] 己二、殊胜
这样的修行和声闻、独觉不同,远比他们殊胜;因为这种修行是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而修六度功行,依此将能证得所要证悟的法身。经云:
舍利子,纵然赡部洲完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多得像芦苇林、或竹林、或甘蔗林、或竹籐林、或稻(田)、麻(田),但他们所有的智慧,仍比不上菩萨摩诃萨一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乃至兆分之一;也无法以数目、分数、计数、因、喻来趋近比拟。舍利子,因此,一日修习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将胜过所有声闻和独觉的智慧。为什麼?舍利子,是这样的,菩萨摩诃萨的智
26. 据笔者的理解,每一个「如实」应该都是开示不违胜义,不知宗喀巴为何会说:第一个「如实」开示不违世俗。或许是版本不同的缘故吧!这段经文,什、奘译本皆无「如实」二字,但《大智度论》对其中的「不见」二字,都作「胜义不见」解释。如说:「此中不言常不见,但明入般若观时,不见菩萨及般若波罗蜜。」(《大正藏》册8,页318中)。
27. 关於《破妨难释》是否世亲的著作,宗喀巴在「序文」中也有一段讨论,其结论是牙军所作,而非世亲所作。(详见《初探》,页88~90)。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9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慧,是为了使一切有情涅盘而体现的,但声闻和独觉的智慧却不是这样。舍利子,不要说赡部洲完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纵使三千大千世界、或十方、一一恒河沙数世界全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比丘(也比不上菩萨的智慧)。
圣解脱军说:「经中的六个譬喻,依次开示小乘的四抉择分和见道、修道所证悟的六法。」
有人认为此说不合理,因而提出如下的质疑:如果以这六种植物作为「赡部洲等充满声闻」的譬喻来开示六法,那麼这六法岂不是成了「充满阿罗汉」的譬喻;但这是不合理的。再者,若以住於六法作为充满的譬喻,那麼经文说「或」字就没意义了,因为其中的能喻和所喻法是各别决定的。
对於像你们这样富於研究精神的人来说,下面毫无瑕疵的答覆将能满足你们的需要。
在声闻的无学道中,智慧和神通第一的是舍利子和目犍连。既然经文明说菩萨智慧远胜「双第一」,当然更胜过他们的弟子。因此,显说的譬喻(双第一)是以一个所喻事来引伸後面的譬喻,所以用「或」字。至於六个隐说的譬喻,则各别决定,所以用「或」字来衔接。
那麼,被煖位乃至修道位所充满的「芦苇」等譬喻到底是如何比喻的呢? 其中,煖位如同(脆弱的)「芦苇」,即使轻微的业惑伤害,内心也无法忍受。顶位如同「竹子」,不易被火和武器所截断,即使遇到强烈的业惑伤害,也不断善根。忍位如同「甘蔗」,即使转生,也不至於堕落恶趣,而且在善趣中不离相续修习加行的甘甜滋味。世第一法如同「竹籐」,能迅速穿透(世俗谛)而悟入见道。见道如同「水稻」,因为那是圣者证悟的最佳果实。 问:(见道)怎可能是「最佳」呢?
答:没错。因为见道以後,小乘(声闻)的证悟就算圆满了,除了人无我性质的证悟以外,再也没有更高(法无我)的证悟了。
修道如同「芝麻」,芝麻的花和茎等等虽然是同种所生,但时节不同,结果互异。修道和见道虽然所悟无别,但断除修惑的能力却有差殊。 问:那麼,经文中的「林」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答:煖等道位的利、中、钝三根彼此之间虽有差异,但煖(、顶)等各道却自成一类。芦苇等各喻之中虽有众多差异,但也自成一类。「林」字,就是用来喻明这层意义的。
问:那麼,选择性的「或」字意义何在?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0 订
答:那是为了引出後面的譬喻。
难:果真如此,说最後一个「或」字就不对了,因为最後一个譬喻已无後喻可引。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答:理由不成;因为那是为了引出圣者现法乐住的譬喻之故。为什麼不说其他的譬喻呢?因为现法乐住有各种类型,而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各类的通性。如果一一譬喻,则不胜枚举;详细说明,反而弄巧成拙。不过,在当今译本的最後喻上,都不见有「或」字。
圣解脱军说:「全部充满像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比丘」这句经文是指,如上所说程度相同的了悟者。意即,赡部洲被前述六法——同等层次的了悟者所充满。 因此,和「双第一」相同的所有比丘,是指充满者。赡部洲等十方世间界,是指被全部充满的地点。芦苇等六种植物,是指如何充满的譬喻。再者,这六种稠密的「林」喻,是用来表达充满的程度。[28] 这种以六喻的性质附带标明六法的说法,和本疏的立场相符,而且单就这些譬喻的方式而言,诸大释家都没有疑议。 有人主张,经说「一日修习智慧的菩萨」,是指不退转的一生补处菩萨。但解脱军驳斥这种说法,并说:「因此,〈发心品〉所说任何一位具有不退性质、初发名言所生菩提心的菩萨,[29] 就是本释所明显主张的(一日修习智慧的菩萨)。」所谓「明显」,虽然是说加行道以下的一位,但论颂所说的这种「修行」,是指菩萨的四种(加行)道。所以我认为,这些道都是所依,并不违背上说。 《破妨难释》依稠密和高度,把六喻分为大、中、小三类,然後说:第一类是芦苇和竹子,第二类是甘蔗和竹籐,第三类是米稻和芝麻;又说:「它们前密而後疏。」倘若核对经文,则应该是「前疏而後密」才对,因为这些弹性的譬喻,是为了说明「被众多声闻所充满」才列举出来的。 戊二、修行所缘的四谛 己一、四谛总义 庚一、释名
《摄抉择分》云:「何谓谛?所谓谛,就是性质不违教理之事;此事若能亲见,将可转成清净之因。」[30] 前句的「事」,是指所缘境,即「如如来所说无常(苦、
28. 《大智度论》也说:用此四种植物(缺甘蔗和竹籐)来作譬喻,是因为「丛生稠致,种类又多。」(《大正藏》册25,页320中)
29. 《金鬘疏》根据《庄严经论》之「四力发心」而说:名言所生菩提心,指从他人开示所引发的菩提心。它相当於见道以下的世俗菩提心(《初探》,页202;《庄严经论》见《大正藏》册31,页595下~596上)。
30. 汉译本为:「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大正藏》册30,页605中)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1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空)等法而存在之真谛」。後句则说能缘的心,即「若能如真谛之存在而照见,则能引生不颠倒的智慧。」这仅仅是「谛」的词义而已。 为什麼称苦、集、灭、道为圣谛呢?
《声闻地》说:「圣者们修观真理时,如实证知并亲见这四谛如其本然的状态,但凡夫则不能如实了知与亲见,所以称为圣者之谛。再者,对凡夫而言,苦、集、灭、道虽然本来就是谛,但并不是因证悟而说为谛。对圣者而言,则两方面都是谛。」[31] 意即,圣者能够如实亲见诸谛的真实状态,所以心境双方都算是谛,而且是「圣者的」谛。但对凡夫而言,境虽是谛,但心中尚未如是证悟,所以不立为「圣者的」谛。关於这一点,《俱舍译》说:「颂云:『圣者说为乐,馀人认为苦;圣者说为苦,馀人认为乐。』有些法师说:其中二个是圣谛;另外二个,既是圣者,也是圣谛。」[32] 这段话引述了其他部派对圣谛的主张。 庚二、内含 辛一、事相 壬一、杂染谛
《集论》云:「何谓苦谛?应该知道,就是有情生命和有情生长的环境。」[33] 意即,不清净的情、器两种世间就是苦谛。因为同论还说:「一切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和烦恼所生。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这一切都称为苦谛。总之,合乎定义的一切有漏法都是苦谛。」[34]
关於集谛的事相,《集论》云:「何谓集谛?就是烦恼和由烦恼所产生的业。」[35] 意即,一切有漏的业、惑。 壬二、清净谛
关於灭谛,《集论》中虽有多种说法,略而言之,则有名言和胜义两种。(《集论》云:)
31. 奘译本略同,详见《大正藏》册30,页434下~上。《声闻地》的这种说法,和《俱舍论释》完全一致(《大正藏》册29,页114上)。
32. 奘译本略同,详见《大正藏》册29,页114上~下。 33.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74上。 34.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74中。
35.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76上。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2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如何是依名言而得的灭谛?就是以世间道制伏烦恼而得到的灭谛。
如何是由胜义而得的灭谛?就是以圣智完全灭除一切烦恼种子而得的灭谛。[36]
凡夫仅仅只能伏断烦恼,所以只有假名的灭谛,因为种子尚未清除。
有人主张,灭谛都是真如。但也有人反对。这两种主张都考虑欠周。《集论》云:「如何是名副其实的灭?就是真如、圣道和烦恼不生;也就是在什麼上灭,用什麼灭和灭掉什麼。」[37] 论义是说,真如是灭(所依)的基础,所断烦恼是圣道所摧毁的部分,这就是灭谛的性质。同论又说:「以上道理显示,在所缘真如上断除有漏法,就是灭谛的性相。」[38] 意思是说,圣道断除所断烦恼的那一分也是灭谛。所以,此处所安立灭谛的性质,必须是无遮(med-dgag)——别别择灭。例如,远离瓶子的地方,以及在该处遮除瓶子的遮分,这两者都是「无瓶」。同样,圣者心流中(远离烦恼)的真如,以及所断烦恼在真如上被圣道除灭的那一分,这两者都是灭谛;因为那是以出世间道断除所断烦恼的无为法。 又,有人引《究竟一乘宝性论释》:
世尊!所谓苦灭,就是无始无为、无生、无尽、离尽、常恒、坚固、不变、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缠、完整无分、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世尊!就像「未出烦恼缠的善逝法身称为如来藏」的说法一样,详细的说法,当知应如(《胜鬘》)经中所建立的苦灭之谛。[39]
而主张:(法尔)处於离垢状态的心之本性,也是灭谛。但,仅仅自性清净并不足以成为灭谛,必须要用修道的力量灭除所断烦恼才算。即使以世间道制伏烦恼种子,也只是假立灭谛之名的名言灭谛。这一点是应该认识清楚的。
关於道谛的事相,《集论》云:「何谓道谛?根据定义简单地说,能够彻底知苦、断集、证灭和修道的道,就是道谛。又道有五种: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究竟道。」[40] 此论主张,五种道都是道谛。
有人说,上述五道之说,仅仅是就「资粮和加行是道谛的附属」而立论的,因为
36.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81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