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7.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81下。「名言」一词,汉译本译为「世俗」。 38. 同前注。

39. 汉译本略同,详见《大正藏》册31,页824上。 40.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82中。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3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杂)集论释》说:「应该了解这五种分类,是依道谛及其附属来显示其差别的。」[41]

另有些人说:由於不具备道的(道、如、行、出)四法及清净、光明和对治诸法,所以无学道和资粮、加行二道,只是道的果和因,而不是道的本身;只有见、修二道,才是名副其实的道。

这种说法简直连天神也为难了。因为《究竟一乘宝性论释》说:「如前所说,牟尼(无学道)不生不灭,其本质为清净的(灭、道)二谛,即离欲染的法身。」[42] 再者,如果说,佛陀有为的证悟(佛道属无漏有为)不是道,那麼究竟要放在四谛中的那一谛呢?这种不属於四谛的圣者现观,除了像你这样智慧等虚空的人以外,还有谁能证得!

诤:在佛地,已经没有能对治所断烦恼的种姓(如)、超越忧苦的出离和修行,怎麼还能有道谛呢?

答:在佛地时,能直接断除烦恼,其断证已经登峰造极,但仍拥有断除所断烦恼的无碍能力、拔度所度有情的能力已臻圆满的智慧和不让心颠倒的修行(所以是道)。

此外,关於「乘」和「道」两者,诸大学者们都说,乘是行道者,而道是乘所行;而且在此处又把三十九种行相说为道谛。这些都只是一般的想法而已。

再者,资粮和加行道,是能趣向各乘菩提的现观——了悟无我的瑜伽,因此都是合乎定义的道。

诤:(资粮和加行)这两种道不能清除种子,而且仅仅了悟无我的义共相(don spyi),[43] 所以不算是道。

答:若如你所说,那麼「凡是现行,都必须不是所断烦恼」;因为「凡是对治(的道),都必须只能破坏种子而已」。而且「凡是隐晦的,都必须不能被了悟」,因为「凡是以义共相方式得到的了悟,一定不是了悟」。如此,则必须像顺世外

道一样:主张所有能了悟外境的正确认知唯有现量,此外无他(比量等)。而且也必须认许:凡夫位不能入道,没有双运方便和智慧的实践,也没有不退转。 再者,(凡夫有漏五蕴的)苦谛与道谛并不一定相违,就像(菩萨同时拥有)杂染和清净两分一样,但这并不算集谛。因为集谛必须是烦恼以及由烦恼集起的业,然而它(凡夫菩萨道)却两者都不是。它是了悟无我之後所引生的道,是涅盘的正当方

41.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682中。 42. 汉译本见《大正藏》册31,页826中。

43. 义共相(don-spyi),是概念共相的一种,只存在於思维过程中增益的部分,即心中现起的意象,如思惟过程中所现的抽象之瓶(参见《藏汉大辞典》上册,页1305)。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4 订

便,不但不能做为再生之因,反而能斩断轮回。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诤:但《摄抉择分》说:「能破坏再生、不顺後有且能生出世间道的世间法,为什麼会被纳入集谛?本质上,这些(善法)虽然不顺再生,但与(牵引)後有的身口意罪行相随顺;所以,应当了解这些法属於集谛。」[44] 这岂不是和上说相矛盾吗?

答:没有过失。那是因为会牵引後有之业的集谛和善法、有漏因有交集,所以该论把它们纳入集谛。 辛二、定义

每一谛有四种行相,共十六种。 问:哪十六种?

答:苦谛有非常、苦、空、无我。集谛有因、集、生、缘。灭谛有灭、静、妙、离。道谛有道、如、行、出。这十六种行相的个别确立,论中已有解说,此处不再赘述。

问:为什麼要建立十六种行相呢?

答:因为可以作为常、乐、我所和我见诸见行对治的,按照顺序是第一组的四种行相;作为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诸见行对治的,是第二组的四种行相;作为无解脱、解脱是苦、惮悦是微妙和解脱还会退转诸见行对治的,是第三组的四

种行相;作为无道、此道卑劣、另有他道和此道还会退失诸见行对治的,是第四组的四种行相。为了对治这十六种见行,所以建立了十六种行相。[45] 又,《摄抉择分》说:

什麼是苦谛?就是烦恼所生的有为诸行。……什麼是集谛?就是能引生苦谛的事物。……什麼是灭谛?就是能止息苦、集二谛的法。……什麼是道谛?就是能修成(知苦、断集、证灭)三种利益的法。[46] 由此也可以了知这四谛的定义。 辛三、性质一异

灭谛和其馀三谛的性质不是同一,而是相异的。其馀三谛之中,圣者根本定的道

44. 汉译本参见《大正藏》册30,页672下;其中的「身语意妙行」,在《金鬘疏》的引文中为「身语意罪行(nyes- spyod)。

45. 这一段解释可参见《俱舍论释》(《大正藏》册29,页137中~下)。 46. 汉译本参见《大正藏》册30,页605中。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5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谛和苦、集二谛性质相异,但後得位的道谛和苦谛却不相违(不相违者:事相虽异,但有交集)。至於苦、集二谛,则凡是集谛全是苦谛;但苦谛却不全是集谛。例如(投生的)根本识、器世间、五根,还有无覆无记的有漏诸法(都是苦谛,但非集谛)。 辛四、确定谛数

问:为什麼确定谛数为四?

答:因为有思择能力的人在(见行的)取舍上,肯定分为正、负两面,而这两面又肯定各有因果关系。《声闻地》也说:「这是因为在正、负两面的基础上建立因果关系而成了四谛。其中,苦谛是(负面的)果,集谛为因;而灭谛是(正面的)果,道谛是所知和所证(灭)的因。」[47]

又,并非一切所知万法都包含在四谛之中。例如,真如就不属於四谛;又,非择灭虽然诸行暂息,但并不被说成是灭谛或其馀三谛。 辛五、确定次第

(关於佛所开示四谛的次第)一开始,就是配合修道者如何抉择的次第。《宝性论》说:「就像病苦是所知,病因是所断,现法乐住是所证,医药是所依;同样,(四谛依次是)苦、因、灭苦因和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所知、所断、所触证和所依。」[48] 《俱舍论》也说:「彼(四谛)依现观次第。」[49] 己二、四谛别义 庚一、各别的说明 辛一、教授苦谛

关於苦,经云:色等苦果,在真如的体性上,其空性和般若波罗蜜多相同。(《明义释》)

(这是)教授苦谛。

问:所开示的内容是什麼呢?

47. 汉译本参见《大正藏》册30,页434下。 48. 汉译本出处尚未查出。

49. 参见《大正藏》册29,页118下。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6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答:已经形成苦果的有漏色等五蕴,其空性及了悟彼(空性)境的般若,在真如离戏的本质上是同一,而不是相异的。这样开示心、境无差别,是为了破除「苦谛是所知(境)」的心理执著。《般若经》云:「在色空性上习应……在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和二十空性上习应。」

关於《十万颂》和《一万八千颂》中所说该习应的「七空性」的经义,《破妨难释》解释其义为:「蕴、界、谛、缘、一切法、有为无为和自性空七种空性。」虽然像这样以七种空性习应般若,但并不说为「习应或不习应」。因为《般若经》云:「不见所谓在五蕴上习应或不习应。」这是为了破除心境互异之执而宣说的。 辛二、教授集谛

关於集,空性和已成为因的色等二者不相异,因此经云:「色等不是生灭、染净的有法」。(《明义释》) (这是)教授集起苦蕴的谛。

问:所开示的内容是什麼呢?

答:已成为有漏因的色等诸法,不是集起——生、坏灭——灭、贪等杂染和信等清净的有法。

问:为什麼要这样开示呢?

答:因为已经成为有漏因的色等诸法和它们自性空的空性并不相异。经云:「如实不见色生起的有法、灭的有法、杂染的有法和清净的有法。」同样,经文在宣说其他四蕴之後,最後说「意识性即空性,空性即意识」,以这段经文开示:已成有漏因的五蕴,不能成立为有生灭和染净。这是为了去除「集谛是所断」的执著。

问:那麼,「色等没有生灭和染净」这句经文该如何成立呢? 答:下面即将说明。

如果色有生,便有四种思考的角度,也就是从自生、他生、共生,或从无因生去观察。

第一、从自生不合理。因为,如果果的自性不能成立,那麼因也不能成立——没有,即不能成为因。如果说,在生果之前已经有(能自生的)因,那也不合理。因为自生将使因果成为一个,而且已经有了还生,那麼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生,不可能不生。如此认许,便有成为无穷的过失;因为果虽然已经有了,却还必须不断地生。

第二、从他生也不合理,否则一切将从一切生。这个破式没有回诤的馀地,除非用「并非从单纯的他生,而是从拥有能生彼果功能的他生」来补救。但若加以考察,这种所谓的「(能生果的)功能」,其实和「所立法(——性质完全相异的他)」仍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17 订

然是一样的。

第三、从自他共生也不合理,因为自生和他生都有过失。

第四、从无因生也不合理,因为这将陷入一切时处都会生的过失。

《中论》云:「非从自生非从他,非从共生非无因,任於何时何处所,诸法毕竟无有生。」[50] 因为没有生,所以色等诸法也没有灭。

再者,如果有某种名为「灭」的法,那麼这种法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若属前者,既然是有,就不应该灭;因为灭不会有坏灭的成分,因此有、无二者不可能混而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4)在线全文阅读。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375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