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之一。宗喀巴自己後来也承认,关於「句义之关键、生起了解之情况、辩论所承许的界限和修持抉择的要领」等疑难问题,《金鬘疏》的解释仍未尽理想。所以附嘱首座达玛仁钦(Dar-ma rin-chen,1364~1432),根据他最後一次的讲解重新作注。而这便促成了另一部般若学名著《现观论心要庄严疏》的问世。[17]

《金鬘疏》除了广演《明义释》和《般若经合论》以外,还旁徵博引婆沙、经量、唯识和中观四大宗派的观点,层层剖析,详细论究,颇具学术研究的价值。从後面的译文,我们将可以明显看出《金鬘疏》的这些特色。

《金鬘疏》对《现观论》解释的格式大致是样的:它先分别对《现观论》的每一

13. 《现观庄严论初探》(简称《初探》),页24、235。另见《现观庄严论略释》,页14。 14. 《初探》,页328;达喇那他《印度佛教史》,页209~211,王沂暖译,台北:佛教书局,1978;真野龙海《现观庄严论之研究》,页16~27,山喜房佛书林,1980。

15. 参见周加巷《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页107~108,郭和卿译,台北:福智之声,1992。 16. 法尊编译《宗喀巴大师传》,页23,台北:福智之声,1994。 17.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页239~241。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4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个子题,例如「修行」、「四谛」等等,根据《俱舍》、《集论》等大小乘阿毗达磨论典作一般性的探讨,然後再针对《现观论》和《明义释》的特定义理,进行另一个层面的剖析和阐释。以下《金鬘疏》对於《现观论》及《明义释》「教授修行及诸谛」诠释之译注,主要根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册155,Ja函,102b5-117a4。

三、《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

甲一、教授总义(分五) 乙一、听闻者

一般而言,若仅仅是听闻教授者,声闻和独觉也有。但若是听闻特定的大乘教授,则又有一般与殊胜之分。本论所开示的是後者。再者,若要直接从佛陀听闻教授,则必须达到上品资粮道的阶位。《大乘庄严经论》说:「证得禅定已,修成诸神通,周游世间界,供养无量佛,并闻诸教授。」[18]

乙二、听闻之因

《庄严经论》说:「彼时依法流,将从佛证得,宽广止及智,获广大教授。」[19] 论义是说,(听闻教授的因是)依止「法流禅定」。所谓法流禅定,是一种与定相应的心境,若入此定,则能获得忆持无量圣教文义的念力。由於它能忆持教法句义而不中断,所以称为法流禅定。至於它的道位,《大疏》说:「所谓法流禅定,是指将证得初地之道——世第一法的三摩地。」意指拥有(智慧)资粮中的特胜者。因为《现观论光明释》(rGyan-snang)说:「既然在资粮地上已经获得了心堪能(得止),那麼任何一个得止的人,便获得了所谓能忆持文义的法流禅定。」[20] 乙三、从何处听闻

虽然有人说:「(教授)只能从佛听闻」,但是经云:「十方现在诸佛等」;可见,佛和有能力开示大乘教授的善知识都算数。例如,《般若经》中就有不少声闻宣说大乘教授。[21]

18. 汉译《大乘庄严经论》中,有所谓的「最胜软心」,但不见有「闻诸教授」这四个字(《大正藏》册31,页624下)。

19. 此颂最後一句,在汉译本为「进趣广大乘」(《大正藏》册31,页624上)。

20. 《光明释》是狮子贤配合《八千颂般若经》所作的《现观论》释,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编号No. 3791(《初探》,页46)。

21. 如《小品般若经》中,佛对阿难说:「阿难!……若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说,汝为弟子,功德具足,我则喜悦。」(《大正藏》册8,页578上~下)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5 订

乙四、教授之性质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有人说:「(教授)是佛陀本人亲口教诫的圣言。」

这种说法不对。前面曾经说过,即使是殊胜的教授,其开示者也不一定非佛陀不可。总而言之,教授并不一定是佛经。例如,(非佛经、非佛所说的)《现观论》同样具足殊胜教授的意涵。因此,所有完整或片面开示大乘种姓成佛之道的一切经论,都是殊胜教授。

《现观论善明词义疏》(Tshig-gsal)[22] 中,首先引用了主张「教授(性质)是道」的异说,然後说:「再者,教诫(之言)也是教授,但『依教奉行』才是此处主要说明的教授。」意即:「教诫之语」和「依教奉行(之道)」这两者都是教授,但以後者为主。这是法友自己对弥勒教典的解释。

不过,《略义灯》(Don-bsdus sgron-me)[23] 却说:「其性质为语轮。」同样,《明义释》和《现观论释》(rNam- ’grel)[24] 也都说是能诠之语:「对於能获得所求利益之事做开示,就是教授和随示。其中的教授,能守护已得的功德,不使它们退失;而随示,则能继续获得尚未得到的功德。」《具足清净释》不但说:「为了使人了解而宣说就是教授」,更说:「教诫就是教授」。既然诸位大师所见略同,那麼,「教授」本身应该是合乎定义的能诠(经论),而教授的结果,才是依教奉行(之道)。 乙五、道位

智作慧(Sher ’byung,约950~1030)[25] 说:「从初学地开始,一直到佛地为止,都以教授来清净菩提心的行持。」《善明词义疏》说:「(金刚喻定)无碍道时,没有希求教授之心,因为已经能够生起自然智。」意思是说,在最後一生,不必依靠他人教导,就能证得菩提,所以不需教授。对於必须听闻教授的人来说,这种精致的道位安排的确很理想;但若就开示教授者而言,则应如前说,其道位「直到佛地为止」。

22. 《善明词义疏》,是法友(Chos-gshes,约十世纪)根据《明义释》所作的注疏,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编号No. 3796(《初探》,页46)。

23. 《般若略义灯》,藏传为阿底峡(Atī╝, 982~1054)所作的《现观论》略义,No. 3804(《初探》,页47)。

24. 《现观论释》,是圣解脱军(rNam-grol-sde,约六世纪)配合《二万五千颂》所作的注释,No. 3787(《初探》,页46)。

25. 智作慧作有《明义释》之略义——《现观论释摄义》,No. 3795(《初探》,页47)。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6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甲二、教授别义(分二) 乙一、衔接前後文

教授已发最初菩提心的菩萨,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阶位努力去追求,发起菩提心,修成此心所引发的善法,并且周遍守护,使已经修得的功德明显增长。(《明义释》)

前一章(「发心」)主要开示发心的体性,并且作了分类,如此附带说明「(发心的)类别」之後,才宣说「教授」。对前面已发最初「具欲求」菩提心的菩萨,从十种行境开始教诫,就是教授。无论什麼菩萨,在任何时候,都要配合因地的发心阶位去追求教授。

问:为什麼有这样的需要呢?

答:这是基於两种需求的缘故。第一、为了要修成菩提心及其所希求的一切善法,需要随示;第二、为了使「依止善知识而不皈依外道天神」等已得的功德继续向上增长,则需要教授。 问:要用什麼方法呢?

答:守护已得的功德,不让它们退失,就是方法。 问:如何和经文配合呢?

答:在《般若经》〈发心品〉里面,宣说了许多「菩萨想要……应当修习般若」这样的经文。接下来,舍利子问佛:「世尊!菩萨应该如何修行般若?」经义是说,已经发心的菩萨,为了圆满发心所求诸法,应该如何修行?於是佛回答说:「舍利子!……菩萨像这样修行,就是修行般若。」这段经文开示「修行的性质」。接著,从「舍利子!纵然赡部洲充满……比丘」,到「是佛十八不共法的施主」这一段经文,宣说「修行的功德」。这种经文的分段方式,是《具足清净释》根据两部大疏而说的。

〈发心品〉中所谓「应当修习般若」的「般若」,有人认为就是发心。其实,该品是以各种「欲求」的字眼来开示发心的,修成发心理想目标的方法才是般若。因此,本论所宣说的「修行(性质)」,必须认定就是般若。这样,前後的义理就可以妥善连贯起来了。 乙二、释义(分二) 丙一、总说教授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7 订

丁一、阐明论颂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这就是论颂所宣说的教授:「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明义释》)

本节所说的「教授」,是分类所依的根本,如果加以区分,则有十种不同的性质;这是应该了解的。区分的理由,是因为《现观论》说有「修行及诸谛……」等十种行境。

丁二、疏解《明义释》(分四) 戊一、修行之性质 己一、性质

为了修成如上所说的各类菩提心,应该以不违越世俗与胜义谛,即以不共声闻等无所得的方式趣入。(《明义释》) (这是)教授修行。 问:教授什麼呢?

答:教授所度众生「应该趣入」。 问:趣入什麼呢?

答:趣入一种能够修成一切善法的方法;而这些善法,就是前文所说二十二种菩提心相关经文所宣说的。因此,本节即将说明修成〈发心品〉所说诸善法的方法。这是圣解脱军的想法,也可以当成是前说经文的段落衔接。 问:要用什麼方式趣入呢?

答:性质上相依而互异的修行者、所修、修行和果证,它们在真性上无所得,在名言上则如幻显现;应以这种观修的方式,或以不违越世俗与胜义二谛、双融二谛的方式趣入。经云: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不见有菩萨;也如实不见菩萨之名,也如实不见菩提,也如实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也如实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之名,也如实不见所谓修行、不修行,也如实不见所谓修行又修行、不修行又不修行,也如实不见所谓既非修行、又非不修行,也如实不见色、受、想、行、识。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8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这段经文以第一个「如实」(yang-dag)开示不违越世俗,以其馀的「如实」开示不违越胜义。[26] 《三本般若破妨难释》说:「舍利子以有所得之见请问关於『菩萨修行般若』的问题。为了消除这些有所得之见,佛便宣说菩萨、菩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2)在线全文阅读。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375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