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答案:三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内容上,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4.本文采用了首尾呼应和伏笔的写法,分析这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两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头。伏笔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拓展延伸

你想代表作者或人类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答案:想说的话:我错了,请原谅我吧!虽然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但是我从此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像你这样的小生命,不会因为弱小、残疾等原因无视或歧视你们。启示和思考: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都需要宽容和理解,都应该相互尊重,都应该相互信赖。 板书设计

17 动物笑谈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研究精神和热爱动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对于动物来说,人类就是它们的“神”。人类的周围,生存着一百多万种形貌千差万别,本性良莠各异的动物,它们既是人类征服、驱遣、利用的对象,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生态链环上的重要角色。亿万年来,这些动物从野生到与人类和睦相处,生活在人类周围,为人类所支配,为人类所熏陶,于是,它们身上也有了“人性”,有了感情。作家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动物,通过不断的艺术再现,在他们的妙笔下,动物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特殊的侧影,成为感情的化身和人性的体现者。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动物笑谈》。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羞怯( qiè) 匍匐( púfú) ...

嗔怪( chēn) 敛..翼( liǎn) 神采奕奕( yì) 禁锢( gù)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神采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2)怪诞不经: 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3)大相径庭: 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4)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5)禁锢: 关押,监禁束缚。 3.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

小凫( fú) .

大相径庭( jìng) .蹒跚( pánshān) ..

秃鹰( tūyīng) .

怪诞.不经( dàn)

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谛。

4.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是作者专门为一般读者和大众介绍动物行为的第一本通俗自然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靡全球已近半个世纪,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物行为经典,在这部动物行为经典著作里,劳伦兹以优美而生动的笔触,详尽地描述了苍鹭、黄鹂、狗、鹦鹉、戴帽猿、鳟鱼、水鸭、秃鹫、鹳鸟、鹰、燕雀、八哥、知更鸟、希腊龟、天鹅、鹌鹑、企鹅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及家养动物的生活与行为习性,趣味盎然,简直就是动物上台表演的一个个小品,作者不过是扮演了摄影师而已。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研究动物行为过程中,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第2~9段):分写“我”和水鸭子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10~19段):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2.请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答案: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3.课文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给你印象最深? 答案:第一件:在艾顿堡车站,“我”对前来寻找“我”的鹦鹉“可可”大声喊叫;第二件:鹦鹉“可可”把父亲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下来;第三件:鹦鹉“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

(示例)第三件趣事给我印象最深。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聪明、淘气,它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惹人喜爱。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答案:因为“我”怪诞的实验行为让人不易理解,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极高的专业素养。

2.第12段结尾运用了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案:吃惊、疑惑、兴奋。

3.本文开头写道:“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在文中,作者有哪些逗笑的行为?试举出一例,并

谈谈你认为作者的行为是否可笑。

答案:学母水鸭的叫声,让小鸭子跟着自己走,自己也蹲着走。不可笑,因为他是为了探究真理而委屈自己的行为,不仅不可笑,还值得敬重。

4.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吗?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案: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5.在本文中,作者和动物们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试结合课文做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小鸭出壳后,我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这些小鸭子就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和小鸭们打成一片,成为小鸭们的朋友。

6.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答案: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忘我的精神,献身的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三、语言品味

1.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答案: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答案: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由此可见作者非常喜爱这些小动物。

(3)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答案:“我”的怪诞行为和暗自得意的心理与人们不解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4)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答案:“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和他的可笑之状。

(5)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答案:“咬住”“飞”“打开”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

(2)“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布什的诗句正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答案:引用布什的诗句,佐证了劳伦兹关于水鸭子靠声音来辨认母亲的结论。 (3)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

答案:“生了根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我”的行为怪诞的惊异之情。

(4)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可可”比作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写出了可可动作的轻盈敏捷。

四、写法探究

1.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答案:“动物笑谈”就是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源于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另外,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答案: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来把文中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在描绘动物时,作者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2)在线全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282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