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五单元

16 猫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2.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污涩( sa) .

虐待( nüè) .

红绫( líng) .

怅然( chàng) .

怂恿( sǒng) .

蜷.伏( quán)

惩.戒( ch?ng)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妄下断语: 不经考虑,凭借个人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也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不活泼,懒惰 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很活泼 宠物 病死 第二只猫 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很可爱更活泼,更有趣, 宠物 丢失 第三只猫 遭人遗弃,拾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 天生忧郁, 若有若无, 不大喜欢被我打伤致死 2.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3~14段):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二、深层探究

1.作者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答案: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作铺垫、对比、衬托。 2.家里的人对这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答案: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

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答案: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的。“在园中乱跑”“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都是在性情方面的表现;“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都是在本领方面的表现。

5.第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都有什么反应?

答案:第二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家里人都不高兴,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6.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和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7.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答案:是从外貌和性情两方面来写的。外貌方面:“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性情方面:“忧郁”“懒惰”。

8.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

答案: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9.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答案: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详细叙述了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0.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个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请解读这个词的含义。

答案: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

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1.作者想借第三只猫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因为“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猫的死亡责任在“我”。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不能主观臆断。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张必锟评论本文时说,本文是“半似挽歌的小故事”。而这种直抵读者心灵的“挽歌”似的悲怆感的传递,得益于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文章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三、语言品味

1.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答案:写出了小猫玩耍时活泼可爱的情态。 (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答案: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时活泼可爱的样子。

(3)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淘气、顽皮,表现了“我”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2.你认为将文中第27段中“我”打猫时,猫的叫声“咪呜”改成“喵”好吗? 答案:不好,因为“咪呜”类似于那种被打后的惨叫,凸显出猫的悲惨、可怜。而换成“喵”,不能充分的体现猫悲惨可怜的样子。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答案: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称第一只猫为“小侣”,把才来两月的猫当成“伴侣”和“朋友”,一个“小”字更见“我”对它的怜惜之心。这样,对第一只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加表现出“我”的自责、愧疚与懊恼。 4.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答案:句中的“又”“也”,将小猫的“本领”迫不及待地展现出来,让小猫活泼机

敏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答案:“常常”一词更是强化了对猫“劣迹”关注的频率。“早”字表明在“我”眼里,对第三只猫没有喜爱,有的只是如同对疑犯般的提防。

5.赏析第三只猫的两处“蜷伏”和两处“伏”的表达效果。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

(2)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

(3)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答案:(1)句中的“蜷伏”写猫弯曲身体卧着。蜷,指像虫子一样弯曲着身子成团状,这一词语写出了小猫的可怜状。后面用“伏”而不用“蜷伏”,意思变得丰富了,显然是主人想赶它走却又赶不走,把一只可怜的,瘦弱的,饥寒交迫又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形象刻画了出来。

(2)句中的“蜷伏”写出了小猫对人的依恋。它也想和人亲近,得到人的喜爱,但它长得不可爱,行为习惯又不好,又不会捉老鼠??几乎一无是处。如果不是主人的善良,它早就被驱之门外。因此它的依恋只是一厢情愿,引不起主人的任何好感。

(3)句中的“伏”写出了小猫的衣食无忧,心宽体胖。

6.“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气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因而决定“永不养猫”。

四、写法探究

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答案: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更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本文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282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