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等机构的重要集聚地,是全国重要信息汇集和发布中心。
文化资源丰富。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国学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东城区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交通优势明显。东城区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辖区内拥有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以及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坐落着北京站、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等,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地和集散地。
服务能力较强。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位于全市前列。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为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机遇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东城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新契机。
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提出了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将更加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在聚集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高端资源、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北京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东城区进一步完善南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提升。
4
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东城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南北联动;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有利于更好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强化区域文化优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区域服务功能。
四、面临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居民住房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人口疏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区域持续发展与空间约束的矛盾较为突出。东城区区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楼宇资源、四合院等载体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困难大,发展活力有待提升。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要求。教育、医疗、健康、住房、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经济和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东城区要积极主动地抓好机遇,妥善从容地应对挑战,凝心聚力促发展,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努力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走在全市的前列。
5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部署,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着力实施“两新四化”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实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城市管理为重点,显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东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发展基础。
专栏:“两新四化”发展战略 《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提出未来20年大力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 打造文化新引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不断优化地上空间布局,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拓展虚拟空间,促进跨区域空间联动和共赢发展。 产业发展高端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和总部、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 公共服务优质化——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运行智能化——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数字东城”、“智能东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 区域发展均衡化——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促进区域南北均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二、指导原则
坚持文化引领,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充分发
6
挥文化引擎作用,把文化发展作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全国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不断增强“人文东城”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坚持高端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绿色东城”建设步伐。
坚持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健全“平安东城”建设长效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高效精细,创造一流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数字东城”应用体系,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创建便捷畅通、高效有序、和谐文明的一流城市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充分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好辖区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力等各种资源,把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以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作为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东城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文化魅力彰显、经济高端集约、城市运行有序、人民富裕安康的国际化中心城区,形成“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基本框架。
7
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具备条件的文保单位基本完成腾退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明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品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美元。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区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左右。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能耗达到北京市下达要求。
城市品质达到新水平。旧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改善和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旧城人口疏解取得重大突破,到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具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国内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区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