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立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启动实施《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关键五年。《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东城区站在新起点,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对“十二五”时期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是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东城区文化、经济、社会等全面提升,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共东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大力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服务保障工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过去五年,是东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全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是“十五”末的1.89倍;人均GDP达到2.04万美元,是“十五”末的2.27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特征进一步巩固,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预计财政收入完成100.32亿元,是“十五”末的1.83倍;消费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610亿元,是“十五”末的2.12倍;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降至0.2368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37.68%。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特色街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62亿美元,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探索形成了“四个百分之百”的保护经验。完成了600年来前门地区最大规模、最全面、最彻底的修缮整治工程,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2009年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荣获第二届中国环境艺术奖(综合类)最佳范例奖,2010年前门大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殊荣。实施了南锣鼓巷改造提升工程,街区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在第十四届联合国“LIVCOM国际花园城市和社区全球决赛”中荣获市政项目全球金奖。完成了蔡元培故居、于谦祠
1
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以及草场三至十条533个院落修缮工作。2009年国子监街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启动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项目,建成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和流通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和“燕京八绝”等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传承;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振兴发展老字号企业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设立老字号专项基金,鼓励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形成了王府井、前门等老字号企业重点集聚区。
城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东南二环内滨河路、香河园路、东直门交通枢纽2号路、工体斜街、龙潭路等道路建设以及国子监街、东四三至七条、南锣鼓巷等近百条胡同道路的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建成了北二环城市公园、二十四节气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完成了地坛北里、永内东街中里、长青园等一批老旧小区和长安街等重点街道及周边环境整治。环卫工作成效显著,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卫生区”成果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东城模式”不断完善,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区”,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区)。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实施了“学区化管理”和“蓝天工程”,建成了“学习e网通”网络共享交互平台,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社区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2009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2009年成为我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公共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构建了“一刻钟文化圈”,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三级文体组织网络体系全覆盖。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科学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国计划生育
2
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民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2008年第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成立了市民中心和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政社合作、政民互动和政务公开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创建了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了“无重大重复上访户”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009年东城区荣膺“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2008年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万元,是“十五”末的1.68倍。实施了一批危旧房改造、土地一级开发、环境整治等工程,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9平方米。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启动了创业同奔小康工程、创业者俱乐部、“零就业家庭”百日帮扶等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形成了“7+X”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模式;推行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
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新区组建各项工作,部门职责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实行“大城管”模式,将市政管委调整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提升了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能力,增强了管理合力。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受理、并联运作、便民代办、效能监察”的运行模式,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成立了专家库管理办公室,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得到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设立公共应急资金财政专户,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首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强化,绩效评估和行政监察力度不断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