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学至乎礼,就是道德成就的极境
2、成人的标准——学问为人禽区别的分野,成人的过程是由士而成圣
二、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审美境界
3、不同的文学体式表现不同的社会层次与结构
4、不同的文学体式与不同的审美品格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在天地间毕矣。——劝学篇
5、文学的审美情韵与社会建构力与破坏力,以及人对文学的拟构
(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文学切入人生社会的必然性
(2)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是矣。(声音、动静是文学的本体与根本,文学可以改变人的性情)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和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乐论
(3)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遵守社会之道与文学之道,才能无乱。文学的建构性与破坏性同在
(4)人对文学品性的拟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论
(5)人如何“文学化”?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以为天子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大略
以上四点说明人与文学具有互动性,共同构成一种交互实践理性
三、文学与人互动的哲学根据 1、制天命而用之
2、伪者,为也——道法自然之外,注重人力与主观能动性
3、人之初,性本恶。
关于音乐的内容见书 9、《礼记·乐记》 由《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侔贾》、《乐化》、《师乙》十一部分组成
一、乐的作用与要求
感染作用、移情作用(移风易俗) 尊崇雅乐、反对郑卫之声(反其污染作用)
二、乐的内在规律 1、诗乐舞的合一
乐象: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2、物感说 《乐本》: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
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3、声政通说 《乐本》: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故可“审乐以知政”(乐本)
毛 诗 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意] 《关雎》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感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所以用它在乡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用它在诸候宴会上合乐歌唱来教育臣子。《国风》的风,是讽谕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只要讽谕能打动人民,那末教育就能感化人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意]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意]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文论讲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