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小说充满了荒诞感。
小说没有情节性的因果联系,也没有铺垫起伏的冲突高潮;从细节和段落上看,小说是零碎和跳跃的,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得到的印象是完整清晰的。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了高度抽象的精神素质,呈现出夸张、变形、扭曲的精神状态,借狂乱奇特的音响表现人物躁动的情绪,渲染气氛,契合作品的精神基调和总体情绪。
6、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刘世吾形象
答:小说主题意蕴首先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刘世吾的形象密切相关。刘世吾不同于一般的昏庸无能的官僚主义者。他精明、能干,目光“聪明、锐利”,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看人看事更是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但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使林震十分困惑。
林震对刘世吾的审视和批判,包含了作者的严肃思考;而对刘世吾的超越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开始。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
7、马原小说叙事实验的文学史意义 答:①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首要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小说”的手法,有意暴露叙述行为或者虚构性,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小说之内的世界和小说之外的世界、真实和虚构的区分被取消,就连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马原”亦无所谓真实拟或虚构,唯一真实的就是叙述。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放弃了叙述一个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情节的中心故事,而是将一些似乎是缺乏关联的、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情节片断随意拼合起来,常常是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甚至无因也无果,讲述就是讲述,其他没有什么。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还极度注重语言本身。在马原的小说里,语言不只是表意,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姿态;语言并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意念或情境。这样语言有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文学与生活的传统关系,成为后起的“先锋小说”家竞相仿效的对象。
四、论述题
1、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分析及其思想意蕴
答:《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当了18年眼科医生的陆文婷既非主治医生,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无名无位;一间陋室,两袖清风,家徒四壁,饱经忧患,但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下,最终心力交瘁,濒临绝境。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种悲壮美。
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
2、小说《人到中年》的艺术手法
答:小说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小说结构,采用多视角的手法,以陆文婷的现实病情为经,以其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纬,通过幻觉、回忆、联想,运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双重结构网络。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在陆文婷的意识流程之外,又交错了多种意
识流程。主人公病中的幻觉和意念,以及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将其工作、身世、学业、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展示给读者,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①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突破了“小说者,故事也”的传统小说技法,量运用了拼贴的手法,文本中充满了情绪的跳跃,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想、象征、内心独白)成为结构小说情节的主线。
②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空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幽默讽刺,以及戏剧性冲突、巧合、悬念的运用,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被评论家表述为“单一的杂多”。
③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善于营造情绪、画面、旋律节奏,从艺术构思、文章气派到表现手法,都带有庄周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行文间常出现辞赋、骈文、诗词句式,形成了自己杂取百家之长,感情充沛、幽默生动,富有色彩和旋律的语言风格。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小说从古朴敦厚的纯真社会寻觅儒家个体与社会和谐的人生理想,又从天人合一的意境中表现庄禅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③小说散文化:汪曾祺小说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其特征首先在于a、重氛围描写:其小说重在用气氛酿造人物,构成一种情调,以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感知方式捕捉和建构一种意绪和情思。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汪曾祺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进入新时期之后,汪曾祺以他的小说实绩与废名、沈从文有了呼应,从而使一个中缀和断裂了若干年的风格流派又延续下来—汪曾祺之后就有了钟阿城、贾平凹等。汪曾祺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可谓深矣”。
5、莫言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答:①乡土立场与生命意识:类似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莫言的小说致力于营造他的“高密东北乡”,这片饱藏独特文化意蕴的“高粱地”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源。在他的笔下,这片土地是苦难与快乐的奇特的混合物,艰难的生存条件混合着充满野性的顽
强生存,表现出人性中永恒不灭的生命渴求,蕴含着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②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是一位敏于感觉而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对感官经验大肆铺张,几乎成了莫言小说叙述风格的标志,常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等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这使他笔下的生活具有湿漉漉、毛茸茸的原生状,又富有超越常情的浪漫感。
③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莫言小说的独特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叙述语言上,一是语词的任意性搭配,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以及生理学、心理学术语,混杂在一起,纷繁而又芜杂;二是色彩语词概念的大量出现,既有写实状物的红萝卜、红高粱,也有带有强烈主观随意性的绿的太阳,金黄的、蓝色的血等,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使莫言的小说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果,有人将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
6、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方法的实验
答:《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叙事方法上的实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一个是穷布狩猎的故事,一个是陆高、姚亮的故事(以“天葬”为中心事件),一个是顿月、顿珠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小说有时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有时又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甚至还有第二人称叙事;即使是同样的第一人称,但所代表的发言主体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叙事者和统一的叙事视角,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小说世界。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小说叙事必须提供某种隐藏的假定性,使读者信以为真。但马原则故意暴露这种假定性,破坏读者进入叙事流程。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不一定确有其人”。小说似乎故意调戏读者,在破坏小说规则的同时也破坏我们对小说的阅读习惯。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但是在马原的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合。这部小说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进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
第23-24讲 1978-1989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1977年白桦的剧作《 曙光 》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新生。 2、1978年宗福先的剧作《 于无声处 》,对“四五”运动平反的呐喊。此后,形成了揭批四人帮作品的主流。
3、1980年,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流,代表作品如 沙叶新 的《假如我是真的》、崔德志的《报春花》等。 4、新时期出现的李龙云的《 小井胡同 》(1983),何冀平的《 天下第一楼 》(1988)等剧作显然继承并发扬了老舍所创造的“京味儿”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5、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 屋外有热流 》,突破写实手法的局限,被认为是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开山之作。
6、1985年,刘树纲的剧作《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让死去的见义勇为的英雄叩问冷漠旁观的众生,在戏剧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7、上海师范大学集体创作的《 魔方 》(陶骏执笔、1985年)以九个戏剧片段寄寓了对社会、人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哲理思考。
8、沙叶新的《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1988年)让孔子、耶稣和现代披头士共同考察人间,在极尽夸张与荒谬的戏剧场景中,表达了对拜金主义与极权化精神统治的批判。
9、1986年问世的锦云创作的《 狗儿爷涅槃 》,以狗儿爷崇拜、痴迷土地的感情为主线,揭示了一个农民在土地几经得失之间微妙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10、1988年问世的由杨健等人创作的《 桑树坪纪事 》,既写意又写实,兼叙述体与戏剧体于一身,可谓是新时期舞台艺术语言探索的集大成者。
11、新时期是 沙叶新 戏剧创作的高峰期。最先发表的《约会》,叩开了当时被视为禁区的爱情之门。
12、1980年沙叶新发表了经过两年多时间充分准备而创作的10幕话剧《 陈毅市长 》,该剧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3、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穿,把若干生活故事巧妙编织在一起,创造了“ 冰糖葫芦式 ”的结构。
14、 沙叶新 的剧作《寻找男子汉》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心理剧,透视了阳刚之气缺乏的社会病态文化心理。
15、1982年起, 高行健 凭借自己对西方文学的广泛了解,率先冲破传统的戏剧观念,自觉进行新潮戏剧的探索,连续创作了《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等剧作。
16、高行健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并于2000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 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语作家。
17、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 绝对信号 》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18、高行健的剧作《 车站 》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荒诞剧和荒诞意识,让人联想到著名的《等待戈多》。
19、高行健、林兆华合作的第三部戏《 野人 》是一部多主题的话剧,剧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作为角色有近30人。
20、 高行健 是新时期剧坛少有的“学者化”剧作家,80年代初撰写了戏剧专著《论戏剧观》、《现代戏剧手段初探》。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答: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该剧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答:第一,第四堵墙的突破,造成了台上台下更直接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突破。
第二,“三一律”的否定,引起了叙事时空和艺术感受上的大幅度跳跃。有些剧作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的流动体,情节变幻空灵。
第三,深层次心理的探讨,导致了舞台人物内心流动的形象化。 第四,摆脱传统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多样化结构模式。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答:①坚执的社会责任感:沙叶新的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总是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时为事而作,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我们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②平民意识和“世俗性”倾向:不管是伟大领袖还是神人圣人,沙叶新总是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平易可感的印象。在他创作的戏剧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可用平视的眼光来洞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作者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③喜剧化戏剧风格:沙叶新的剧作往往寓庄于谐,他似乎习惯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包含着的荒诞性。
④重视戏剧的结构形式,在创作《寻找男子汉》时,他试图将传统和现代、现实和荒诞相结合。他的代表作《陈毅市长》中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更是别具特色。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答:①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串连时空场景:剧作在舞台上就出现了现实、想象和回忆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创新舞台语言:剧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有效对场景加以调整,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
③传统戏曲写意因素和现代派戏剧手法的兼收并蓄:布景简单灵活,人物行为存在明显假定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等。
四、论述题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答:高行健是新时期争议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既是戏剧探索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的戏剧理论的倡导者,从1982到1986年,他先后创作了9部探索戏剧。《绝对信号》是第一部,该剧率先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和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几乎每推出一部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
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他的剧作将歌舞、说唱、傀儡、影视、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演出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
第25-26讲 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填空题
1、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 王晓明 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 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 九十 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 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 散文 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浙大《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