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浙大《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4、朦胧诗

答:朦胧诗是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5、《一代人》 答:《一代人》是顾城创作于1979年的著名诗篇;全诗只有短短两句话,18个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在成为顾城诗歌标签之作的同时,成了刚从劫难中苏醒过来的“一代人”的精神箴言,被视为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

三、简答题

1、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1980年到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到认可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1986年到1989年,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神的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歌的主力。

2、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答:①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期诗歌,尤其是十年动乱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情的反拨和矫正;

②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都坚持一种独立的思考立场;

③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

3、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答:①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

②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③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 4、北岛的诗

答:北岛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朦胧诗运动”中,常被看作是这一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正与那个时代同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回答》)等,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

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5、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答:①独特思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作出思考,如《在浪尖上》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②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向海洋》等。

③即兴短章,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看似随意的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望》、《盆景》、《镜子》、《山核桃》等。

④“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如《慕尼黑》、《维也纳的鸽子》、《芝加哥》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答: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2、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答:①表现自我: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舒婷诗歌的主要成分。她的诗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既是创作的主体,往往又是描写的客体,这一特殊的自我形象的心灵活动,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选情感在她的诗中回归。

舒婷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著名的《致橡树》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闪耀着时代的光彩,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舒婷的自我抒情形象并不仅限于柔弱女性,有时也蕴含了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

② 细腻柔婉的抒情风格:舒婷的诗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尤其是低声慢语的抒情方式,更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特别善于用深情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

③现代主义手法: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诗多用感觉、意象 暗示来表达,较少直率的表露。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意象具有温和柔美的色调。

3、顾城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答: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

困境的“终极关怀”。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②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总是十分遥远和渺茫: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透露出一个信念坚定的追求者的些许悲凉。如《一代人》。

③顾城的诗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奇特的想象,浓烈的主观色彩,迷离的意象,幻化出丰富的诗意与诗情。如《远和近》。

4、海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①乡村情思: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15年在乡村的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对大自然元素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从他的诗中,可以嗅到四季的轮换、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了他生命的本质。

②执着追求生命、追求存在的意义:对大自然的皈依以及对生命的沉思冥想,使海子的诗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他视诗歌为神话,执着于用诗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歌唱生命的同时,他看到了生命在黑暗中所注定要遭受到的阻力,不得不去表现生命的痛苦,因此,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敏感而紧张的心灵,环境对他的压力以及卑琐的现实对于孤高精神境界的逼迫。

他的诗浪漫纤细,对死亡特有的敏感、对意义的执着追求,使他的诗带着一层神秘、抑郁的色彩。而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又使他的诗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③流动的诗: 海子的诗中经常出现自由而离奇的语象组合。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海子诗歌的三种基本表现方式。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废墟”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赋予海子的诗以强烈的个性化的特征。

第17-18讲 1978-1989年间的散文及报告文学 一、填空题

1、一批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的散文创作,是8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有“ 老人散文 ”之称。

2、 杨绛 的散文集《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是本时期描写文革的同类散文中艺术性极为显著的作品之一。

3、新时期, 陈白尘 创作了著名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散文集《牛棚日记》等系列散文作品。

4、 冰心 晚年创作了《我的故乡》《我的父母之乡》《我的童年》《我到了北京》《我的中学时代》等一组系列自传体散文。

5、文革后,散文对“文革”的控诉和对历史“伤痕”的揭示,集中表现为对“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者的悲悼,故而有“ 哀悼散文或悲悼散文 ”之称。 6、“文革”结束后,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 随想录 》专栏,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共151篇。 7、《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等是巴金新时期散文集《 随想录 》中的名篇。 8、 巴金 的散文集《随想录》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9、《 怀念萧珊 》是一篇悼文,文中,巴金不仅祭奠了自己的亡妻,也在痛苦地责问自己、解剖自己。

10、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 哥德巴赫猜想 》是新时期第一朵报春花,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拼搏进取精神。

11、 刘宾雁 的《人妖之间》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干预生活的功能。

12、80年代中期,报告文学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的描绘转向宏观整体的“全景式”的把握,代表作品有 钱钢 的《唐山大地震》,李延国的《 中国农民大趋势 》,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等。

13、黄宗英的《 大雁情 》发表于1978年,描写了植物科学家秦官属为科学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4、报告文学作品《祖国高于一切》是 陈祖芬 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塑造了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的形象。

15、1976年以后, 徐迟 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报告文学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哀悼散文

答:哀悼散文是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是对于在混乱年代牺牲的亡灵的沉痛悼念,更是一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喷发。197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起的《丙辰清明纪事》是哀悼散文兴起的前奏。在愤怒批判“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一大批哀悼散文应时而生。在题材上看,哀悼散文主要有两大类:

①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

②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类: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季》、丁宁《幽燕诗魂》、黄宗英《星》、陈荒煤《忆何其芳》等。

2、反思散文

答:反思散文是继哀悼散文之后,一大批经历“文革”磨难的作家正视很和反思历史的散文创作,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个人性”的强调。代表作品如,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等,从多个方 面反映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切身感受,对历史的反思。

3、《随想录》

答:“文革”结束后,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1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5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合订本,全书共42万字。

《随想录》将回忆、随笔、杂文熔于一炉,这套散文集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4、《哥德巴赫猜想》

答:《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1978年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文学新生的启动盘。

三、简答题

1、《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答: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巴金带着个人深刻的认识和痛苦的经历,对“文革”进行反思,揭示了“文革”产生的原由和危害,这是《随想录》的基本思想。

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作了严肃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并把对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③“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精神,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对文艺问题,都能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价值。

2、《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答:①说真话,抒真情:真诚是巴金高尚的人格,也是他散文的灵魂,以《随想录》创作实践,开一代说真话之风,把喜怒哀乐毫不保留地袒露给读者,使作品产生一种特有的神韵,震动读者心弦。

②师法自然,崇尚素朴 :《随想录》是自然天成的典范之作,达到了反璞归真的境界。没有传统的散文创作技巧,而是将生活本来面目自然而然地呈现给读者。看似无技巧,实质为最大的技巧。

③严格的自剖精神:表现了“我挖别人的疮,也挖自己的疮”,从解剖自己入手去解剖社会,从审判自己入手去审判时代。《随想录》与民族共忏悔,与时代共忧患的自行精神,体现了作家的人格力量。

3、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

答: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大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段。

①80年代中期以前,以写人物尤其是当代新人形象为主。它最先关注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各式人等、各种社会问题陆续进入了作家的视野。特别是在社会批判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强化和重视。刘宾雁的《人妖之间》 、程树榛的《励精图治》、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等,就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干预生活的功能,因而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②从80年代中期起,报告文学创作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的描绘转向宏观整体的“全景式”的把握,由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关心,由艺术审美转向写实纪实,作品的信息密集度和思辨抽象化大大加强。像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张胜友、胡平的《世界大串连》,贾鲁生的《亚细亚怪圈》,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

第19-20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刘心武小说的《 班主任 》发表于《人民文学》 1977 年第11期,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学作品。 2、1978年8月,《文汇报》刊出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小说《 伤痕 》,作者是卢新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浙大《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5)在线全文阅读。

浙大《中国文学(4)》课程作业(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9772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