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暴利
3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据载,在苏州市虎丘区阳山脚下的树葬墓区里,200余位家属将67位亲人的骨灰埋在了67棵柏树之下(这里的柏树已经有270多棵)。从1993年之初的仅有8户,到2002年的60余户,报名参加树葬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同时参加树葬活动的,还有来自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植树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截止到2002年4月,树葬已是苏州市殡葬协会和市殡葬管理所举办的
[10]
第七次活动。
21电子坟墓祭奠,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行为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在互联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坟墓祭奠亡灵已成新潮。
电子坟墓,,供亲人在网上凭吊。,国内外有些地区已实施此办法,或者年纪太大不可能远去拜山的孝子贤孙,他们就想造个电子坟墓来祭祖。广岛的观音院和东京“巢鸭和平灵苑”就是在1999年春天开设了这样的电子坟场。
中国的网上祭祖、网上殡葬服务已陆续粉墨登场。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东亚最大的犹太人活动中心,那里至今保存着远东最大的、最完整的犹太人墓地。2000年12月,集中管理犹太人墓地的哈尔滨皇山公墓管理处将资料登上互联网以便于犹太人后裔查询。2001年1月,上海市首家为市民提供丧事活动指南的“上海殡葬网”正式开通。北京八宝山等殡仪服务业已开设网上服务,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纪念堂,将去世人的容貌、生平等存入网上灵堂,到了清明时节甚至在平时,市民就可以从专门的网站上调出亲入的名字,在网上“灵堂”上拜祭。
虽然电子坟墓源于坟墓,实物是不存在,但是,利用电子坟墓祭扫能够节省时间和路途,便于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人们祭奠,尤其为行动不便等客观条件不允许者祭奠亲人适用,同时,利用电子坟墓进行殡葬业的管理与服务。
31网上扫墓清明节前夕,人们纷纷到公墓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墓地,以寄托哀思。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民每天到墓地祭扫的人数达10万人次,这种烧香、点烛、烧纸钱、烧冥物等传统方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
随着电子坟墓的建立,一种新型的祭扫方式———
网上祭扫,应运而生了。此方式依托互联网高技术平
台的网上祭扫,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明祭扫方式,我国一些地区已设立了这项服务,值得大力提倡。
网上祭扫的方式包括:献歌、献花、点烛、上香、祭酒、悼词等。上海福寿园与我国最大的纪念网站网同纪念网站合作设立的“网上墓地”,试运行一个月已建立纪念馆4000多个,每天点击数达60万人次。。名人馆园,供人们凭吊祭,86万人次在网上祭扫他。一:您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您已经重如泰山。一位献花人的悼
[11]
词是:您让多少人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和弥足珍贵。
41发信息
清明节的纪念活动也有了手机发短信祭奠亡灵的新形式。
从网同纪念网站了解到,用户只要在手机中输入网略纪念馆的馆号和祭奠形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用短信给先人献花、点歌、敬烛、祭酒等,祭奠的内容将在纪念馆中即刻显示。手机短信祭奠的服务刚刚推出,就有网友使用这项服务给周恩来、宋庆龄和已故的亲友献花、点歌。据悉,此项服务为国内首创。该纪念网站拥有各类网略纪念馆近两万,每日的祭奠
[12]
量超过十万。此方式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兄弟祭父坟前动武[N]1扬子晚报,2001-04-041[2][3][5][8]王献忠1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1
中国书店,19931158-1631
[4]上海五年后无土可葬人[N]1南京晨报,2004-03-26[6]文传浩,周鸿1论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J]1思想战线,1999,(2):58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1人民出版社,199612361
[9]南京公墓收费普遍不合理[N]1南京晨报,2004-02-201
[10]苏州认同树葬者增多[N]1扬子晚报,2002-04-031[11]清明新景观,网上扫墓忙[N]1扬子晚报,2001-04-021
[12]网上扫墓出新,短信祭奠亡灵[N]1现代快报,2003-04-031
(责任编辑:何学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