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暴利
3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艰难,殡葬改革受制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人们那种顽固的传统的殡葬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殡葬领域中的陈规陋习,是由一般民众的信仰而导致的观念上的愚昧性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定势是相信祖传,重视已有的事实,凡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迷信落后的东西,也总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而缺乏运用抽象思维对自身、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批判,不懂得任何规定同时又是否定这一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这样在继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把一些历史尘垢承续下来,越积淀越丰富,重的精神负担。
(二)。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从古到今人类就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人们相信人来自自然,最后必定回归自然。正如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样,从种子到果实,就这么循环往复着。离开土地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和神学家的臆断妄言中人相信了来世,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对人生最后归宿的选择自然以入土为安,让人与地融为一体。入土为安的心理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这一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情感的积淀。
(三)奢以为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白色消费”在中国似乎成了一大景观,仅花圈一项每年焚烧掉的就达上千万。人们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往往办一件丧事就会付之东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在办理丧事时有着一种人与人争的好胜,主要是与邻居争,与亲朋好友争,丧事的派场与否成了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以赢得孝子贤孙的好名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铺张的丧事对于丧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活着的对死去的亲人万分的痛苦,化解这些痛苦便觉得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才是一种安慰,也是对死者辛劳一生贡献于家庭的报答。在这种心理的滋长下于是竟相攀比,大操大办。这种人与人比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狭隘的社会责任感和浅层次的虚荣心所致,是旧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回照。
(四)亲情难以了断的心理
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功德的颂扬,寄托虚无漂渺的美好愿望,天堂和地狱,偏知其无而信其有,于是超度亡灵,希望亲人今生受苦,来世享福。另一
方面是对亲人的报答和家庭关怀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丧葬活动中的现代迷信确实有迷信思想在少数人头脑中作崇,也有一时还没找到能够接受的追念先人的迷惘和困惑的表现,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三、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
(一)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简朴两种不同的风,使剥削阶级的葬礼。至今,在民间因,还常常追逐旧习俗礼仪,把丧葬之事办得越繁琐就以为越好。
在一般民众心里,信仰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愚昧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动性,它是一种求吉的愿望,一般没有什么不轨的动机。我们只能用科学文明去逐步取代它,不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去强行消灭它。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发扬良俗,革除陋俗,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促其转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厚殓厚葬思想。可运用广播、墙报、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媒,提高全民对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减少阻力,从而推动殡葬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殡葬改革。这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二)利用中国殡葬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进行殡葬改革,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中国殡葬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建议在看到殡葬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殡葬的精华并利用其服务于社会。
丧葬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仁爱,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神。孝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孝道,乃是这种敬爱的实践与发扬。古代有君臣一伦,由孝发而为忠,忠君爱国之心,便是孝的转移,现代社会虽然已不是君主时代,但个人仍须忠爱自己国家。因此,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便是成为孝的发扬。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它的精华来为当代中国服务,加强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