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暴利
第3期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33
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尊敬父母和先辈,团结友爱。
中国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亲戚,平常也忙于各自的事务,作为乡邻好友,平日难得碰在一起,丧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他们先后来到死者家里,或出钱出力,或操办丧事,或接待客人,或掘土打墓,孩子们前跑后窜,嬉笑打闹,老人们则拉拉家常,交流平日见闻,其情浓浓,其乐融融,无形中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族邻里的凝聚力,同时也化解和减轻了死者家属的悲哀,再进一步,密切了人伦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整和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出丧葬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三),按照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加以积极的引导,良好的民风在新的社会里是不难建立起来的。如前面提到的温州地区的情况,自从新闻界对此发出警告:温州快要“白化了”(私坟一般都涂成白色,矗立在山坡上)!温州人见到此等“景观”,也意识到必将危及山林,遗祸后代。当地政府亲自挂出“移风易俗办公室”的大牌子,大力抓了改变传统陋习这件难事,通过破旧、立新、疏导、示范,一方面严禁在交通要道两旁山地、集镇村庄附近以及风景区内乱造坟墓,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城乡居民利用荒山瘠地建造公墓。由于及时因势利导,竭力宣传,很快在温州兴起了“公墓热”。首先由洞头县的300位老人携手集资,兴建起一座名为“东龙”的最大的商品性公墓。原规划建造100圹墓穴,可闻讯后前来登记、交费的老人趋之若骛,最后只得增加到300圹穴。洞头县有两位原先对建造公墓持不同意见的长者,看到眼前建成的这座漂亮的公墓,愿意出加倍的价格购买[8]。温州这股不大不小的“公墓热”始于1988年初,眼下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四)建立健全“殡葬法律体系”,依法治理殡葬根据目前殡葬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长远看,必须立法,并完善殡葬法的实施体系。虽然殡葬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几十年来国家出台过一些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如198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有的省、市、县也颁布了自己的“殡葬管理条例”,如1996年10月14日
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
议通过了《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南京市民政局1999年11月15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的管理》,2000年6月又颁布了关于打击殡葬业非法牟取暴利的行经,有以下行为的,由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一、擅自从事经营性殡葬服务业务的;二、利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从事墓地经营活动的。殡葬、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9]
,。
。,因此,殡葬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就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殡葬管理监督主体也因为无法可依而难以实施监督,《殡
葬管理条例》以及一些相关规定的约束力不够,因而对违反条例的殡葬行为打击力度相应较弱。所以,尽快出台《殡葬法》,将依法推行殡葬改革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培养人们依法办丧事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滞后的问题。
(五)建议实行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俗内容繁多,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期相吻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文明的产生,有些殡葬礼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得出符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现代文明及环保的殡葬礼俗有以下几种,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1树葬树葬—就是在公墓区内或不在公墓区,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一深坑,将骨灰直接埋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下编号,以便纪念。树葬的优点在于骨灰直接入土,不用骨灰盒,既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成为树木的营养物,真正做到了“入土为安”;骨灰复归泥土,成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网点之一,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轮回”观念;同时,光秃秃的山坡上出现片片绿色。让亲人的骨灰滋润树木长大,“化作春泥来护林”,这种安葬形式很有超前意识,对绿树成长有好处,对社会也有益。因此,这一文明、环保的殡葬新方式正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和心理,值得提倡宣传,而今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