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依,依是什么意思啊?依就是靠上去,但中国人看到依不会是这样的,因为《诗经 小雅 采薇》有这样一句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我们经常说依依不舍。所以“依”这个字有不舍的意思。

山,山是什么?山不是mountain,在中国的诗当中,“山”通常是表示什么?山有不同的含义,它比较丰富,但是在这个地方,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很多很多的诗当中,“山”的含义经常是屏障,所以它也是边界。“依山尽”,靠着山落下去了,靠着山的哪一边啊?落到山的那一边,因为落到的是山的那一边,就是我永远也抓不到的了,如果落到山的这一边呢,它就还是我的。山经常是这样的,为什么山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中国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呢?山谷里的。所以你要拿同样的这个“山”去和彝族的“山”去比,就不同,彝族是生活在山顶上的。中国的山呢,从山顶、山中、山下,生活着三个不同的民族。上面就是彝族啊,中间就是苗族啊,底下就是汉族啊或者是侗族啊,所以叫平坝民族,那他们对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汉人是农业民族,农业总是在田里耕作的,梯田是我们现在发明的,以前都是在山下面。所以抬头看山和站在山上往下看是不同的。所以“山”是屏障的意思。依山而尽,那就是消失了。

“尽”就是没了,没有了。和“尽”相关的那些词,比如说,空,就是没有了嘛,还有什么?终。还有什么?亡啊。这些字啊,和英语的同样翻译过来的词是不一样的意思的,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在哪里呢?就是汉语的这些表示结束的词,是表示彻底的结束。但是,大概在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民族都不是这样的。你说,汉族,华夏文化,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唯一的,只有她才有,其他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的?我觉得有,而且不止一个,她的文化的特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有始有终”。中国人认为,事情是有始有终的。什么事情?就是人生。看待世界不是从人生开始看待吗?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就是你的立足点嘛。儒家的人生是有始有终的,佛家的人生是无始无终的,基督教的人生是有始而无终的……中国人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因为生命只对中国人是只有一次的,但是对其他人就不是这样的。所以什么叫“尽”呢?就是没有了。……所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不是说明天又升起,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不然他不会用这个词,他会用另外一个词,比如说落,或者说失,他会用其它的字。但是当他用“尽”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太阳永远不会回来了。

所以,白日依山尽,五个字,你都要看到它的意象,才明白他的意思……说“白日依山尽”,太阳落山了,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慨呢?很多人认为文人就是浪漫的,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容易犯酸。其实,古代文人一点都不浪漫,文人有什么可浪漫的?文人是最真实的,他不是在作秀。一阵风飘过,一阵雨打过,那些东西跟他相关啊,那就是他自己,他们是一体的。他好像变身为那风、那雨,或者落花、或者啼鸟。深切地感受到花落了再也回不来。要理解万物一体,才能明白,这个真实的感受,“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感觉?就是给你一纸医院的诊断书,说你得了晚期肺癌,就是这种感觉。当他站在那个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如果你没有这个感觉,你就没有回到古代,你永远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 “黄河入海流”,河、流是长音,入是短音,黄、海是中音。“河”是长音,表示黄河很长。现在朗诵的人常常把“河”读得很短,那就不是黄河了,是小水沟。黄河是最大的河,也是生命啊,最大的河就是最大的生命,那么长、那么大的黄河怎样了呢? “入”是入声字,是短音,表示一下子就到海里去了,非常之快。百川东到海,“海”就是归宿,所以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汉诗的流水意象,表示生命流逝。

前两句合起来:那么大的太阳终于也落山了,那么长的黄河也一下子到海里去了。意思很清楚:时光流逝,人生苦短。 第三句一头一尾两个入声字。前文说过,入声字是可以用来发誓的,经常表示决绝之意。《登鹳雀楼》四句中,只有这句是有力量的。“穷”是长音,因为要穷尽很遥远的地方。“千里”是中音,“里”是仄声为高音,表示强调里程之多。这句是要留住时间、留住生命的意思。

最后一句“更上”是仄声高音,承上句之有力,然而“层楼”又是长音,兼回到“尤”韵,又回到了绵远之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中间有个“一”字。“一”这个字看起来很正常,实际上很不正常。欲穷千里之目,怎能只上一层楼呢?更上了那一层楼,就可以比目下望出千里之远吗?要是我作诗,“欲穷千里目,更上百层楼!”作者不是碰巧用的“一”字,也不是想不出别的字不得不用的“一”字,要相信古代诗人的能力,非你我自小不作诗的人能比。为什么用“一”字?“一”是入声字,有强调的意思,强调就是这么一层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看题目了。古人作诗,题目也不是乱起的。为什么杜甫的《登楼》没有说登的什么楼?王粲的《登楼赋》也没说,王之涣这首却要说是“鹳雀楼”?题名必有用处。鹳雀楼者,三层也。王之涣在第二层上,他只有一层楼可上了。所以他说我欲穷千里之目,我要更上层楼,可惜,只能上“一”层啊,所以“楼”回到“尤”韵,有无限感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光是抓不住的。

回头来看整首诗,吟诵凸显的声音,使诗歌大不同了,实际上是我们的理解角度大不同了。这首诗的主题是汉诗最常见的人生苦短,四句之中,起承转合,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几经反复,这才是我们的汉诗。短短二十个字,有多少情绪收放、感慨起伏?像原来那么理解,奋发图强,那是一句比一句高,最后来个大高潮--那是典型的西方模式,中国的表达不是这样的。

--自《徐健顺文集》汇总整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吟诵,读准字音。

2、 通过吟诵,音义与字义结合,与意象精神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 3、 教给吟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声音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人故事引入:

1、师讲故事的口吻引入:

一天傍晚,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了山西省的鹳雀楼游览。他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幅幅美景,也吟诵出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得可好了,千古传唱呢。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2、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王之涣的,指题目,读--《登鹳雀楼》 二、听录音,正音,掌握诗歌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跟着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四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学习金钥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孩子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学习吟诵的第一把金钥匙:“平长仄短”。谁能说说什么是平声?

2、现在看看诗歌标注的符号,真的是所有的平声字都长吗?

3、是呀,为什么同样是平声字,“依”、“山”两个字的音长都不一样呢?这就需要第二

把金钥匙了。它就是--(出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师讲解: 在一行诗句里,位置在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的平声字就读它自己本来的读音,不用拉长。但是位置在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的平声字就一定要读长音了。

5、用金钥匙。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首诗标注的符号,是不是这把金钥匙告诉我们的内容呢? 6、我们再跟着录音吟诵一遍,加上你的手势,看看得到了金钥匙,是不是能帮助你很多呢? 四、学习诗歌

1、过渡:现在,让我们乘着声音的翅膀,走进诗歌里去吧。 2、学习第一行:

1)抬眼望去,远处的天边是落日的美景。

师讲述:“白!日!”两个入声字,好高的声音啊,那白亮亮的太阳在高高的天上呢。孩子们看(出示落日照片)这白亮亮的太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把云彩的边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景色怎样?表达着诗人对眼前壮丽美景的惊叹。

2)“依山-”依是靠着,依山,是靠着山,山字拉得好长,师示范吟诵依山--,你看到这山怎么样?

是呀,这山连绵起伏,好大啊!白亮亮的太阳带着瑰丽的景色依偎着大山渐渐落下。 “尽”,就是消失了,不见了。

3)这么美丽的景色,随着太阳落下,慢慢地就消失不见了。猜猜诗人心情怎样? 4)好,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吟诵第一行 3、学习第二行

1)过渡:刚刚看了远处的景致,咱们随着王之涣再看看近处。 2)鹳雀楼下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啊。我们一起来吟诵:“黄河-”这条河如何?(很长,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人民的母亲河啊。所以声音也长)

3) 接下来,“入!海流--”,“入”是个入声字,很快,很重,很短,在模拟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迅速地流向大海的样子。这么长,这么大的黄河呀,一下子就流进大海去了,影子也找不到了。孩子们觉得怎么样?

4)在古代,流水是时间的象征啊,壮丽的景色一去不复返,时间也一去不复返,诗人也和我们一样觉得惋惜呢。再吟诵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诗歌吧。 4、学习第三、四行

1)太阳啊,你可否落得慢一点,让美景多留一会?黄河呀,我可否再多看一些你奔腾的雄姿呢?不行啊,太阳黄河不会理我们的,那我们看看王之涣自己想的办法吧。 2)读三、四行,王之涣想的办法是什么呢?

3)一起来吟诵一下:“欲!穷-千里目!”,这一头一尾两个入声字,非常肯定,非常坚决地告诉我们,想要看到很远的地方。就一定要“更上一层-楼--”。然而,鹳雀楼只有三层啊,王之涣吟诗时已经在第二层楼了,最多只能再上一层了。想要站得高,看得远,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愿望啊。所以,王之涣心底里还是有淡淡的惋惜的。不信,你再吟诵一遍。 5、听录音,跟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6、自己吟诵一遍。 五、比赛读诗

1、加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桌或四人小组一起吟诵,给诗句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准备比赛。

2、展示,优胜组颁奖 六、作业:

1、回家吟诵《登鹳雀楼》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宿建德江》,借助拼音,认准字音

5.《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马凡美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敬、亭”,翘舌音“众、只”。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结合课件插图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大诗人李白所做。李白随身常常佩戴一把宝剑。他从小饱读诗书,长大以后才华横溢,而且,他从小喜欢剑术,是唐朝剑术高手。李白非常喜欢喝酒,一喝酒就诗兴大发,创作了许多千古名句。他的好友杜甫曾经就称赞他:“斗酒诗百篇”。 二、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吟诵的是李白写下的一首诗歌《独坐敬亭山》 三、读准音,读出停顿

1、自己读诗歌,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三遍 2、指名读,集体正音 3、齐读

4、出示停顿线,再读

四、解诗意、悟诗情、学吟诵 (一)解诗题

1、指名读诗歌题目

2、谁来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前,没有任何人和他做伴,似乎有些孤单,有些寂寞。

4、请再读诗歌题目 (二)学习一、二行诗

1、老师曾经说过,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李白和敬亭山的故事。

2、李白很想凭自己的文韬武略在唐朝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在41岁时才得到别人的举荐,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招到了京城,做一个奉诏的翰林学士。李白欣喜万分地来到了长安,进入宫廷。唐玄宗对他也非常有礼貌。但是,李白很快发现,

唐玄宗不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放在眼里,他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能随时用才华给他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已。李白心中远大的抱负不能实现,却看到皇帝每天都沉浸在歌舞享乐的环境里,看到皇帝身边的妃子们一个个争宠相妒的丑样,看到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们作威作福的样子,很恶心。他上书辞去奉诏翰林的职务,皇帝很舍不得他,但他去意已定,就送了他很多金银珠宝,让他去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李白离开了京城长安,到各地漫游。人们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好好的翰林学士不做,要做个悠游天下的平民。只有他自己知道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这一天,他来到了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敬亭山秀丽幽静的景色让他非常喜爱,独自坐在那里很久很久,看着敬亭山四周的一切,欣赏着敬亭山的美景,想着才华不能施展,又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嘴里吟出了这首诗,请孩子们看一、二行诗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标音长 2)悟诗情

孩子们看看,高高的敬亭山上,鸟儿们都越飞越高,渐渐远去,看不到踪影了。一片白云孤零零地漂浮在天空中,也慢慢地随风飘走了。好像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和诗人做伴,和诗人一起欣赏敬亭山的美丽呢。 3、指导吟诵 【指导】

所以,吟诵这一句的时候,诗人有些苦恼,有些无可奈何。他用语言描绘着自己见到的这一切。

“高--飞---”两个字吟诵的声调比较高,声音也比较很长,因为鸟飞得越高,飞得越远,离自己就越远,自己心中那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就越强烈。所以最后用去声字“尽”收尾,因为那是一份无法说出来的痛苦,只能哽咽在喉头,哽咽在心里。

“孤--云---”两字拖得很长,是因为即使一片本身就孤零零的云朵,也不能理解同样孤零零的诗人的苦闷,还慢悠悠地飘走。所以,孤云越闲,诗人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就越深。所以作者无奈地吟唱“独、去-闲----” 4、听录音范读,跟读。 5、指生表演读

(三)学习诗歌三、四行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过渡:转过头来,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就是这座美丽秀雅的敬亭山。请孩子们读这两行诗。

2)标音长(提示“看”读一声) 3)悟诗情:

谁能说说诗歌的意思呢?(提示“厌”的意思:满足) 诗人苦闷至极,有谁会理解他呢?他收回看向高处远处的目光,一眼看到了高大秀美的敬亭山,亭亭玉立地矗立在眼前,好像深情地注视着我。告诉我,李白呀,别担心,还有我呢?我不是一直在陪伴着你吗?你的才华,你的苦闷,你的忧郁我都看在眼里了。我能理解你的,请不要这么苦闷了。于是,李白觉得心中的苦闷稍稍得到缓解,他由衷地感激着、歌唱着自己的知己好友--敬亭山。 4)指导吟诵:

“相--看---两-不、厌-”,相看两字拖得很久,说明互相注视的时间之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4)在线全文阅读。

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01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