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吟诵好简单,这么快就会了!马老师告诉大家,古代的诗人是吟诵着创作的,这些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快快慢慢的声音里藏着许多秘密呢!马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 师:这把钥匙就是两个字:平仄(师板书)
师:请跟老师读“平--”古代的平声字就是我们普通话里的一声和二声。这些可以拉长的平声字我们用横线来表示。
师:我们普通话里的三声和四声就是古代的仄声字,请跟着老师读--“仄” (课件出示金文:“仄”字的动画)
师:孩子们看看这个“仄”字,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侧身歪头、贴着悬崖、走在峭壁上的小路上。因为不小心就会坠落,常常因为恐惧而发出短短的尖叫声。(师边说边演示,叫“哦!”)所以,仄声字就表示读音高而短的字,我们用短短的竖线来表示。
师:其实,我们普通话除了一、二、三、四声,还有一个声调呢。不信,你听“爸爸”,这第二个字是什么声调? 生:轻声音节呀。
师:孩子们说得很对。在古代呀,也有一个声调,跟普通话里的轻声音节很相似,都读得特别短促,它是特殊的仄声字,叫入声字。我们用“!”来表示。上面的竖线表示它仍然是一个仄声字,但是它很特别,读出来就要停住,就像声音断掉一样了。
师: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里的入声字。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标出了平仄线的诗歌,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歌。 师生用手画出平仄线吟诵,师示范:入声划下即收住。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吟诵两遍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吟诵的声音长短就跟这个线一样的。
师:是呀,这些平仄线,就是我们声音长短快慢的节奏线呀!孩子们,快伸出你的小手来,划着节奏,我们再来吟诵一次吧。
四、借助吟诵,走进诗歌声音的含义
师:加上手势,就是跳起了别样的音语舞,多美的手势,多美的汉诗韵律呀!
师:孩子们,平长仄短这把钥匙可不简单,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吟诵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帮助我们走进诗歌声音的世界呢!赶紧去看看吧。 (出示题目《所见》) 师:请孩子们齐读 生齐读
(出示一、二行诗)
师:诗人袁枚到底见到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听马老师吟诵第一、二行诗,待会告诉大家,从马老师的吟诵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生1:我看到了一个会唱歌的牧童。
师:怎么唱的呢?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牧童,吟唱第二行诗歌试试。 生:(有些犹豫)我还不大会吟诵。 师:没关系,马老师会帮你。
生:吟唱“歌声震林樾”。“声”字拖很长。
师:你的歌声真是婉转悠扬啊!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 生:我看到了一个开心的牧童。
师:有多开心,你吟诵这两行给大家听听。 生:吟诵两行诗。表情很到位。
师:真是个开心的小牧童,小脸都笑开花了!哪位孩子还看到了和他不一样的牧童?
生:我看到的是很得意的牧童,因为他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的。 师:好的,最棒的歌唱家,请你吟诵给大家听听。
生:吟诵前两行诗,中间的“黄牛”和“振”字读得特别大声。
师:多好的歌唱家呀,他可以吟诵得跟马老师不一样。吟诵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在遵循共同的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能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小牧童,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 生:吟诵一、二行诗歌。
师:可爱的小牧童们,你的歌声那么悠扬动听,怎么突然就停住了? (出示一只蝉儿在树枝上的插图在课文插图的底图上) 请看看图,或者联系上下文看看,想想原因。 生1:见到蝉了,想去逮住它。
生2:是因为如果自己一直唱歌的话会把蝉吓走的。 生3:吓走了他就逮不住蝉了,所以就不唱歌了呀。
师:是呀,诗人也想用文字的声音来描绘出这个情景,孩子们再吟诵一下第一、二行诗歌,看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让牧童的歌声巧妙地停住了。 生:他用的入声字“樾”!
师:是呀,这个入声字一读出来就得停住,一下子就让小牧童的歌声停住了。这就是诗歌的妙处,不吟诵是不知道的。大家再吟诵一下这一、二行诗,体会一下吧。
(出示三、四行)
师:小牧童的歌声停下来了,蝉儿呢?小牧童接下来又干了些什么呢?请孩子们自己吟诵体会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生:自由吟诵三、四行诗。
师:孩子们,蝉儿在干什么呢?你发现了吗?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 生:“鸣”
师:什么是“鸣”啊? 生:就是叫。
师:蝉儿怎么鸣的呢?你吟诵第三行来听听。 生:吟诵“意欲捕鸣蝉”
师:你的蝉儿这么鸣的呀,马老师的蝉儿是这样鸣的。示范吟诵“鸣--蝉”故意把“鸣”字拉得很长。我的蝉儿在吟唱:“夏天多么美呀,阳光多么灿烂呀,生命多么美好呀!”
师:孩子,你的蝉儿在鸣什么呢?
生:我的蝉儿在说:“我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呀,我唱得多么好呀!” 师:它怎么鸣的呢?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鸣蝉”
师:他的蝉儿多自信呀!你的蝉儿呢?
生1:我的蝉儿在说“明天又是晴天,多么幸福呀!” 师:你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意欲捕鸣蝉”
师:你的蝉儿真的很幸福,幸福得你把小牧童想干什么都念出来了。好!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吧:三、四行诗歌里,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生:小牧童就是想去捉住蝉儿嘛。不是有“意欲”吗? 师:他只是想了吗?
生1:他闭上了嘴巴。第四行有“闭口”两个字。 师:还有呢?
生2:他还立着了。(做动作:呆住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
生2: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不动,在等候机会逮住蝉子呀!
师:说得可真好,要是小牧童在这里,一定夸奖你是他的知音了。你完全猜中他的心思了呀!那你来吟诵一下这两行诗。 生:吟诵三、四行诗歌
师:他边吟诵还边加上自己的动作了。我们也能这样,是吗? 生齐:能。
师:那我们也来吟诵一下第三、四行诗。也加上我们的动作。
师:不过,马老师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你看,“立”是站立的意思呀。小牧童原先是骑坐在牛背上的,“忽然闭口立。”可不可以是站立起来,去抓蝉儿了呢?所以小牧童也可能是这样的。
师加动作吟诵三、四行诗歌。
生:老师,你那动作太吓人了。小牧童摔下来了呢?
师:呵呵,也是呀,老师没考虑到,不过,小牧童老跟黄牛在一起,他应该能掌握平衡吧。大家愿意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吧。
师:可爱的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那位活泼机灵的小牧童,你的椅子就是你的小黄牛。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吟诵这首小诗吧。 生:一起加动作吟诵全诗。
师:孩子们吟诵得可真是声情并茂呀!马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奖励。但是这个奖励很有挑战性,难度很高,你们敢不敢要? 生:敢要!
师:这个奖励就是:做全场一千多位听课老师的小老师,教他们吟诵我们学会的《所见》。现在还敢不敢要? 生:敢!
师:尊敬的老师们,孩子们敢教,你们敢不敢学? 台下老师:敢!
师:好,像马老师教你们一样,一行一行地教,请老师们一行一行地跟着我们学,好吗?小先生们都站起来吧。
生:起立教吟诵,台下老师跟着学吟诵。
师:孩子们可真棒呀!一个个教得有板有眼,真是书斋里的小先生!小先生们请坐。台下的老师们也很能干,人家第一次学,就学得那么整齐那么好,我们也给他们掌声。
生:看着台下老师鼓掌,老师们回应掌声。
师: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吟诵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流淌的歌。它和汉诗文相生相伴,用声音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五、迁移技能,再学吟诵
师:孩子们还想再学一首古诗吟诵吗? 生: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