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明朝时候的唐寅,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呀。他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唐寅可喜欢它了,为它画了一幅画,还写下了一首诗。 生:《画鸡》
(出示标出平仄线的诗歌)
师:这首诗大家都学过,很简单吧。看看怎么吟诵的。这次,马老师不教了,我请一位录音老师来教。
师:第一遍,请孩子们仔细听,用手划出节奏线。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
师:第二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小声跟着吟诵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小声吟诵
师:第三遍,请孩子们划着节奏线,大声跟着吟诵 生:听录音,划节奏线,大声吟诵
师:这首诗特别适合加上自己的动作吟诵,不信你试试。 生:加上动作自己跟录音吟诵。
师:看到你们比划动作,马老师也想来试试。(师加动作吟诵)
师:孩子们,通过你和马老师加动作的吟诵。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大公鸡? 生1:很神气的大公鸡。 生2:很得意的大公鸡。 生3:很骄傲的大公鸡。 生4:他得意是因为他漂亮呀!
师:孩子们理解得都对。让我们跟录音里的老师一起,加上我们的动作,吟唱出我们心中的大公鸡!
六、总结
师:孩子们,吟诵给你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吟诵课就像上音乐课一样,很好玩。 生2:不光唱得好听,还可以知道诗歌的意思。 生3:吟诵好好玩了。要是每首诗都这么学就好了。 师:呵呵,那可要给你们许老师布置任务了。 生4:我喜欢学吟诵。
师:是呀,孩子们,我们都喜欢吟诵。吟诵不仅有趣,更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声音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诗文意义的全部。亲爱的孩子们,吟诵很好玩,好好学吟诵吧。亲爱的老师们,吟诵很简单,您也能教吟诵!
3.《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
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 “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 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义,理解诗人情感。
3、 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义理解诗歌涵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在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但品德不算好的诗人,开始在朝廷里依附权贵,做了些错事,就被皇帝贬谪到了那时候非常偏僻的岭外,他到了那里,待了半年,就忍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忍受不了那里的偏僻荒凉,更忍受不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于是,他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可是,快到家乡的时候,他犹豫徘徊了很久,看着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景致,他吟诵出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连皇帝读了他的诗,都原谅了他偷跑回来的过错。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没犯什么大错。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听录音吟诵,正音,明节奏
1、打开书第四页,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金钥匙复习
1、复习: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风》,得到了一把金钥匙,是--(平长仄短)。谁记住了它的意思,来给大家讲讲呢?
2、孩子们学得可真好!我们这节课继续用这把金钥匙走进诗歌里去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四、理解音义 1、学习第一句:
1)师问:孩子们,宋之问被皇帝流放到哪里啦?找一找,第一行诗歌里有答案啊。
2)是呀,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外”,那时候岭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宋之问在那里受够了苦,所以一提到那个地方就难过,他特别用上了两个高音的仄声字,告诉我们,他多么不喜欢那个地方。我们一起来--“岭外”
3)诗人接下来用了两个平声字--“音书”,“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这个地方让宋之问见不到亲友的面孔,听不见亲友的消息,连亲友的书信都怎样?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4)这是诗歌声音告诉我们的秘密啊。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感受一下宋之问作诗时的难过心情吧
2、学习第二句:
1)这样没有亲友们任何消息的孤独日子可不是一两天,孩子们仔细看看第二行
2)“复”是“又”的意思。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又经过了一个春天,每个季节三个月,180多天的日子啊,就这样一天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刻一刻地熬过来的。所以,“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那是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没有止境。咱们来一遍--“经冬-”。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和仄声字“历”强调又过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3)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行。
4)前两行一起来吧。宋之问在向我们倾诉着他的孤独和痛苦呢。 3、学习第三句、第四句:
1)受不了的宋之问不愿意再待在岭外,他偷偷地跑了,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走了好多日子啊,终于快到家乡了。你看,近了,更近了。“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了。 “乡”字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山水水了,宋之问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2)就快见到想念的亲人了,他该大踏步回家吧?我们来读读诗歌。
3)他的心情如何呢?“怯”是害怕的意思呀。“更怯”两个仄声字,尤其是入声字“怯”,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4)不止这样啊。他还(师吟诵)“不!敢问来-人--”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 “不!敢问来-人--”。为什么呢?如果你是宋之问,你会想些什么呢?
(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我的老父亲身体还好吗?我的妻子还好吗?我的孩子们还好吗?……)
5)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因为这些,诗人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想问还不敢问。算了,还是自己回家看看吧。
6)我们一起来跟着录音吟诵整首诗,用声音传递出你的体会吧。 五、比赛吟诵:
1、大组派代表比赛吟诵,吟诵得好,给掌声,添大组星星。 2、大组集体比赛。 六、作业:
1、把这首诗吟诵给家长听。
4.《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写的诗歌。现代人一般都把它当成昂扬奋发的诗歌。通过吟诵,通过声音理解诗意,有极大的不同。以下是整理徐健顺教授的讲稿而成,供大家参考。 [题目]
在古代,登楼是伤心的意思!辛弃疾《丑奴儿》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秦观《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白居易《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以上为词。诗则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陆游 《秋望》:“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看来“登楼”一事,在古诗文中不是快乐的事情。因为登楼则思远人,思故乡,悲情为主。这个意象的来源,大概是王粲的《登楼赋》。此赋作得悲悲切切,此后“登楼”就固定为一个伤心的意象了。所以在古代是不能“祝你更上一层楼”的。 [押韵]
看诗首先要看韵。这首诗用的是“尤iou/ou”韵,把尤韵的字列出来:
尤邮优忧流留榴骝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仇柔俦畴筹稠邱抽湫遒收鸠不愁休囚求裘球浮谋牟眸矛侯猴喉讴沤鸥瓯楼娄陬偷头投钩沟幽彪疣绸浏瘤犹啾酋售蹂揉搜叟邹貅泅球逑俅蜉桴罘欧搂抠髅蝼兜句妯惆呕缪繇偻篓馗区
大家看这些字有没有涵义上的共同点呢?如果从“语义”来说,的确没有。但是,如果从全部涵义来考察,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优柔,就是这些字所表达的涵义基本都有缓慢和柔和的意思。这是汉语语音和语义有关联的明显例证。
“iou/ou”这个韵母,口型由开到闭,在做韵脚拖长的时候,其发音既悠长又柔和,这个音的感觉就附在了所有尤韵的字上,这就是象似性。所以,用尤韵作的诗,是不可能奋发图强的。大家想,如果在战场上,将军振臂一呼:“弟兄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让我们--悠--”那还不全场趴下!冲锋时都要喊:杀!上!冲啊!因为这些都是开口的音。闭口的音,最多只能表达愤恨、努力,但是不能表达明朗的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尤韵的诗,大多表达忧愁、思念的缠绵情绪,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 “长夏江村事事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思悠悠恨悠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等,也有一些是表达正面的情绪的,但是也都比较舒缓、平和,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或者比较压抑、有力,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最甚者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的气势很大,但是尤韵仍然使得整首诗的风格比较悠远深长,而不是昂扬向上。要了解这一点,需要您吟诵,吟诵的时候把韵字拖长到整句的四分之一时长以上,您就能感受到了。 [诗句]
“白日依山尽”,白日是短音,山是长音,依尽是中音,我们的古诗是分长中短音的,不能乱念!有人说王之涣写错了,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就是因为没弄明白“山”是长音。“白日”才是对的。
白日依-山--尽,“山”拖得那么长,但是在生活当中,“山”不会那么长。白日和山之间的对比,不会那么明显。那“山”一旦拖长,“白日”就显得更短。这个语义的问题就出来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白日”依然是白色的,或者亮亮的、闪亮的太阳;山,就是那个山,就是自然状态的那个山。
“白日”并不是亮闪闪的太阳,“白日”是什么意思呢?白日是生命,是壮丽的生命。《诗经 小雅 天保》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所以它的反义词叫什么?叫“末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