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论语》;孔子;生命境界
《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所作的这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此后成为中华民族个人生命成长境界的象征和标尺,其精神感召的力量经久不衰。
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论语》中,“学”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首先他指向了具体的知识,包括古代的文献典籍、社会的礼仪规范、老师的贤能才智等。《论语》全篇多见“学文”,“学《礼》”、“学《诗》”之论。在《子张》篇中,有人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回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即意味着孔子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正如韩愈之千古回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然其更根本的在于学有“觉”之义。许慎《说文解字》云:“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声。”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学者,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觉”是《论语》“学”字所应有之义,孔子一生其学其觉从未懈怠,这便是他生命境界不断上升之凭借。再进一步看,孔子的学围绕着一个目的——“君子学以致其道”,“志于学”是为了“志于道”。
此处的“志”构成了生命的内在自觉要求。一个人在十五岁以前未尝不“学”。然而,这种“学”还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基本是因为外在环境的要求,所思所悟亦很难触及到生命的真正所向。只有当个体不断向内省察,领悟到生命之所需,才会认识到“学”的意义,才会立志于此,但这还只是个体理性自觉的萌芽与倾向。正因为有了这一步,就会进一步主动学习,以至学而不厌,不以“学”为负累。生命借此阶梯,向更高境界进发。三十而立
人到三十,因什么而“立”,“立”是怎样的状态?孔子对此没有作进一步说明,所以我们只能从《论语》其他有关“立”的篇章中来加以把握。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等。从这些地方可知,个体生命的挺立与礼的学习和践履有莫大关系。在孔子那里,礼是社会最主要的行为规范,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如不知礼,就会“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保持恰当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但是这个礼必须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形式。礼本身是一个外在的客观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矩”的一部分,“三十而立”绝不是在形式上知礼、达礼,否则,其人格的挺立也只是徒有其表。
君子欲使人格在内外两方面皆挺立于世,就必须使礼内化为自觉行为。这种内化的根据在孔子这里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要真实,要善意,要和谐就必须注入生命之仁中。孔子在主观方面讲仁,客观方面讲礼,绝不是说仁、礼可以各行其是。仁者的一言一行自然合乎礼,如果他有悖于礼,则只能说明其仁德修养还不够,假如仁德修养完备具足就可以通过适当的礼表现出来。另外,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涉及到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立立他,这是“仁者”应有之义。三十而立之人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又要争取去利于他人,即要“修己以敬”又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四十而不惑
《论语》中其他有关“惑”的篇章,有以下几处可以相互发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释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