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大力培养人才。扎实抓好“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了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陈再新博士、联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潘强彪博士为首的研发团队以及盐城超大蔬菜有限公司高灿红博士向上申报,顺利通过市级审核。三个园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园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采取与常州、盐城职业技师学院联合办学等形式,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2500多名,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开展百名医护人员进企服务活动,为企业硕士以上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平台建设。鼓励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威耳化工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验收,歌德诺贝、联化科技、雅克化工、大和氯碱等企业通过省级初审,中意化学、联化科技各有一个产品被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启动了人才公寓建设和人才协会成立前期工作。
五、以发展富民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选用结合,培育发展富民“领头雁”。公推直选强队伍。在去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大力实施公推直选,70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有成人才参加竞选,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全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村书记调整面分别达36.9%、24%。继续在“一村一品”产业链上锤炼“双强型”大学生村干部,创建“大学生村官家园”,组织系列活动让大学生“村官”比创业、比带民富本领。与苏州大学共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调研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富民的实践。多措并举提素质。实施村书记“双证”制(学历证、“双带”证)。构筑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开展“1234网络创业提升年”活动,实施“十百千万网络富民工程”,培训返乡农民工2000多人次,已有700名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致力于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与盐城师范学院合作举办村(居)干部大专学历班,计划用3-5年时间将80%的基层村(居)干部文化素质提高到大专以上,首期一个班55个学员,80%参学人员已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学籍。这是我县在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官”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新华日报》以《“双面绣计划”: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为题专题报道了我县做法。搭建平台带民富。持续实施村书记届期和年度“双学”目标承诺制度,建立动态考核机制。积极开展以带头创业、助民创业、引凤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双学三创业”竞赛活动,全县村书记创办各类项目117个、帮办致富项目165个、引进外出人才回乡创业项目71个,就地转移劳动力1.2万名,涌现出张佳昌、仰善林、张晓荣等一大批“双带”典型。激励保障增动力。按照“一定三有”(岗位有明确目标、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要求,村书记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已率先超标准落实到位,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从明年起,村均增补1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在全市率先参照企业职工标准为村“三大员”办理养老保险,全额解决村干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用。
二是激活党员内力,壮大发展富民“先锋队”。实施“拓源”工程。实行群团推优、群众荐优、行业选优、人才择优,滚动培养积极分子1.1万人,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活水。培植富民典型。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开展“双学”创业园、“双带”示范带建设和开展党员“双强”示范户创评活动,着力培树多层次、多类型的党建富民示范典型,兴建“双学”创业园5个,培育出桂花鸭、浅水藕、赤穗梨等12个特色产业,涌现出1135个典型示范户,带动全县3.6万户群众发展致富。实施“双向共管”。针对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外出党员群众大量返乡的实际,一方面,依托县职教中心、洪仁技校等培训基地,加强返乡党员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党员再就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举办党员再就业专场招聘会7场,帮助250名返乡党员和30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按照“流动党组织+协会”模式,成立“驻京面食工艺协会洪彩党总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典型培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团委工作总结2009年县委组织工作总结范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