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效预习是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 眨眼间,课改已近一年半,在这一年半中,有过彷徨、困惑,有过雨后彩虹。在课改课堂中我力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现就一年半课改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继上一学期教学随笔谈一下我本学期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趣启思
创设情景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或通过知识迁移创设,或由问题激发,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出本课所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形式要新颖,难易要适度,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把学生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还可通过教师设计尝试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产生探求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能够迅速地进入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目
标进行课堂预习,精妙地选用材料,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识图、读图能力等)。
比如我在初二(5)班讲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如下导入情景: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七届二中全会刚结束,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答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说完,登上汽车向北平方向前进了。讲完故事,我接着提问:
1、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建立新政权)
2、“考个好成绩”是指什么?(召开政协会议、成立新中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
教师指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学工作总结课改下的教学随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