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环湖 境界缓生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
任课教师:郝卫国
作者:严钧介 学号:3010206041 日期:2016年1月9日
三山环湖 境界缓生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严钧介3010206041)
摘要 城市中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在为居民提供游玩的去处时,也往往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资源。景中村不仅作为居住空间存在,而且承担了部分景区的功能,因此其在空间组织、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与一般村庄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分析,总结其在“景”、“村”双重属性作用下,在土地使用、建筑空间、交通设施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归纳了“村”与“景”在空间上的矛盾,并提出了建议性策略,以利于景中村空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对其他同类景区居住社区的保护发展有一定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 景中村 和谐共生
ABSTRACT Apart from being a residential place, the village in the scenic area is also part of the scenery. Consequently, it substantially differs from ordinary villages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relation, etc. By analyzing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Hangzhou, the essay tend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features in terms of land use, construction space,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social network.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llage and scenery,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re-harmonization of village and scenery,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scenic areas.
KEY WORDS village in scenic area spatial harmonization
1.引言
“景中村”这一名词的首次出现,是在2005年杭州市政府颁布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中,景中村被定义为“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托管的,与西湖风
图 1 景与村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色
景名胜区特定景区交融为一体的具有较好的自然风貌,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社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景中村”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图1 西湖沿岸的景与村
根据颁布条例中的概念定义,在本文中将景中村定义为:空间上在风景名胜区之中,且具有相应旅游功能的村落型居住区。
作为风景名胜区内的居住区,景中村和一般的村落相比,具有特殊性。在空间的形成、生长,人的行为模式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景中村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景与村的不和谐现象,既影响了居民生活也影响了旅行者的观光游览。也就是说,景与村两者的和谐发展既是村中的居民的需求,也是外来人群的城市需求,因而,景与村二者和谐生长的可能便极其重要。
2.杭州西湖概况
杭州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江南三大名湖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湖在区位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其南、北、西三面环山,面积约6.37平方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景区位于杭州市中心西南部,其周边道路网十分密集,公交系统相对完善,周边商圈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
在板块划分上,西湖景区由九个相对独立有密切联系的风景区组成,属于“一主多副”为主导的多中心结构。
图2 西湖景区周边道路交通网
3.杭州西湖风景区景中村概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包括梅家坞村、梵村、灵隐、九溪村、翁家山村、杨梅岭村、满觉陇村、茅家埠村、龙井村、双峰村和九溪社区、三台山社区、金沙港社区、栖霞岭社区、净寺社区等。作为风景名胜区内村落,景中村相对于一般村落具有其特殊性,不仅是环境敏感区,而且是城市部分功
图3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分布
能的载体。
随着西湖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村中兴建了很多茶楼,不同于一般村落,商业气息在这里十分浓厚。旅游业虽然带动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带了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对原本景观的损伤、生态环境的破坏。2005年杭州市政府颁布条例,对部分景中村景观开展保护和整治工程,对解决景与村的矛盾起到了一定协调作用。
4.景中村的生长特点
在景与村这两个特点的共同作用下,景中村的空间生长有着不同于一般村落的特点,在土地利用、建筑类型以及功能、交通网络以及流线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4.1 土地利用及建筑功能垂直分区 自1970年来,杭州西湖风景区景中村的土地利用按时间及强度来划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70年代,景中村中土地利用几乎均为村民的居住用地,增长平缓,新增建筑以入侵的形式加入到村庄本身的规划肌理之中,村庄肌理从松散的布局逐渐转为沿山体以及道路而成的线性布局。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用作商业的建筑大批兴建,例如茶楼,土地利用上已逐渐转为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的混合体。新建筑依旧沿道路建设,但在体量上,多为大体量建筑,与原有的村庄肌理并不相融,村庄肌理呈现明显的点或是块状分布。
图4 土地利用随时间发展示意图
而到目前为止,景中村的土地使用已基本大到饱和。2005年杭州市政府颁布的条例中,限制了西湖风景区景中村的土地使用也就是房屋建设,并拆除一定房屋来产生公共空间。 与此同时,原本作为居住用房的沿街建筑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转变为商业服务功能。因而大多演变成了统一的模式:一层供游客使用,对外经营,二层则保留为村民的居住空间。 4.2 交通方式
不同于一般村落,景中村由于旅游业带来的人流以及经济效益,要求其在交通网络的建设上要更为先进。封闭单一的村内交通网,转变为能融入到城市中的城市附属交通系统,村落交
通干道,转变为面向城市人群的城市次干道。
其中,由于人流量逐渐加大,对于停车空间的要求也逐渐成为问题。目前景中村大多没有规划较好的停车场,其原因也是因为在土地利用上的规划不当或是没有进行规划所产生的,从而导致村内的车流情况并不理想。 4.3社会关系
与一般村落的原住居民空心现象并不相同的是,在景中村中,中青年人仅有部分外出打工,其余则多在村内从事旅游业相关的工作,例如经营茶馆,种植茶作物等。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中村中更是吸引了一定量的外来务工人口。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原住村民的生活已由旅游业衍生的商业服务中得到保障,从而将农业工作交由外来人口,也带来了一定的季节性人口膨胀。
由于本身景中村中常年游客较多,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加入使得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以及村内存在的雇佣关系和竞争关系,使得景中村在社会关系上产生了类似于城市中的问题,也就是村民之间的关系较一般村落变得较差。
5.景中村的矛盾分析
景中村发展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景观空间,由于商业体的发展以及剧烈竞争,而逐渐弱化。外来务工人员和旅行者的人流涌入景中村,使得景中村在景与村的协调上发生倾斜,村内的商业及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都侵占了原本的自然景观。长此以往,过度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村庄肌理被破坏、自然风貌与村落风貌的丧失,会最终导致景中村的旅游吸引力降低,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和景中村中的商业化模式所导致的,村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使得居民之间由于趋利心理而使得交流逐渐变少。原本的一般村落中的邻里守望的关系模式被逐渐取代,变位以商业体为中心发散的模式,群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从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转变为经济方面的联系。长此以往,景中村内部的整体性联系将会逐渐减弱,联系弱化的最终结果从经济上或是人文上都具有不好的影响。
当然,景中村的发展建设解决了村落内部,甚至城市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所带来的产业,使得原本的产业模式由农业向农业和服务业混合体转变,经济收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而言之,景与村这两者回见存在的矛盾是景中村发展的症结所在。第一是村的建设与景的保护。景观的保护需要对自然环境的良好维护,这就与村落建设形成矛盾,村落的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景区生态承载能力的负荷,使得景观难以维护。第二是村的私密性与景的开放性。由于大力开展旅游业,要求景区具有较高的可进入性,也就是开放性。尤其到了旅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三山环湖境界缓生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探究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