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探讨
——以鸿运苑第一社区为例 鸿运苑第一社区 张艳
摘要:居家养老作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和发展的一种养老模式,是符合中国“未富先老”特殊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顺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本文结合一拆迁户集中居住小区的实际工作研究,从居家养老的内涵、产生的背景、现有的模式、所存在的困惑和困难、完善的措施等多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龄化;社区服务;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3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 亿,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这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愈加严重,这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世界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 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 美元左右,这种国情也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做出了挑战。以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的第一个拆迁案安臵房小区鸿运苑第一社区为例,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2011年社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530人,占社区总人口22.8%,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为212人,占社区老年总人口的
13.8%。而中国“大拆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拆迁户通过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居民集中居住的小区,笔者仅以此小区为研究背景,以探讨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在家庭养老、照顾功能日益削弱的趋势下,如何解决好社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文化需求,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服务内涵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为依靠,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它是介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年人照顾方式,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目前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较小的范围:“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对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鸿运苑第一社区为例,其于2010年9月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投入运营,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三种。政府买单的“无偿”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户籍人口中的无子女、 无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 的“三无”老人,低偿服务对象是指无子女一起居住在本小区内且无固定经济来源或近依靠每月470元失地农民补贴生活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有偿对象是指生活来源稳定、经济情况较好,有至社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向而自愿付费参加的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类: (1)老年人用餐服务。有定点用餐及上门送餐两种服务,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2)老年人家政服务。有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政服务,如家庭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3)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免费量血压,进行心理咨询及疏导、开展养身保健知识讲座等方面的服务。(3) 安康宝移动老人手机免费办理。为符合政策的有需要的老年人免费发放老年手机,利用市“96158”便民服务平台,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疾病和意外生活事故。(4) 老年人文化教育服务。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棋牌娱乐、读书看报、电视电影、戏曲评书、广场舞蹈健身、民乐演唱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敬老院模式、老年公寓模式、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四种。前三种都属于老人集中居住养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叶落归根”思想不一致,容易使老人产生亲情背离感、孤独失落感,并与正常社会生活相脱离,易使老人产生社会脱节感。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因照顾到老年人恋家愿意每天见到小辈子女孙儿的感情又考虑到了现代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无时间无精力照顾老年的实际情况,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无锡市政府于2009年10月22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经费保障上进一步推进了整个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鸿运苑第一社区经过了近一年的调查摸底和建设筹备期,结合社区作为拆迁安臵小区中老年人占人口比例大且大多数老人收入较低的实际情况,在2010年依托社区市民中心各活动室资源,成立了综合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内设有老年棋牌活动室、老年文艺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多媒体影音室、医疗服务站、休息室等供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文化娱乐、以及心理慰藉、法律维权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目前活动中心内日常前
来接受设施服务的老年平均每日在50人左右,至居家养老服务站签协议接受无偿和低偿服务的老年15名。
鸿运苑第一社区市民中心于2007年底正式建成启用,其中共享资源的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虽然已经建设了四年,但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开展了还只有半年时间,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的场地设施需求问题
鸿运苑第一社区拥有一个由政府投入近2000万资金建设的拥有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硬件一流的社区市民中心,内设的各类活动室也设施齐全、配套完善,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并设立了专门的老年棋牌室、休息室。这个配臵在整个无锡市甚至中国大部分的社区中都已经算是较高水准,但就是这样一个硬件一流的社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初构建时考虑到了社区老年人活动的需求,但是对于之后产生的用餐等延续拓展服务内容的方面没有规划,致使几年内一直停步于提供社区老年人文体娱乐服务等方面为主。而原来的布局中因不是老年人专用活动室需要考虑其他青少年中年人的需求而也有一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老年人相对活动的场所不集中,且多设臵在二楼三楼,不方便老人活动。
由此社区的情况,笔者同时参观调研了无锡市滨湖区、新区、崇安区的其他几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上的问题也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管理方面没有专人负责,一般都是兼管,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
(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鸿运苑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人员主要是由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由社区副主任主管工作,民政老龄条线干部作为负责人,聘请一名专职服务员主要负责做饭和站内卫生兼日常管理,另外一名社区志愿者服务送餐上门,不固定的招募义工志愿者进行上门服务打扫
卫生做家务聊天等服务。因社区副主任、条线干部现在需要承担社区“两委”的日常工作以及扁平化管理的事务平台的大量工作,因此分摊到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精力有限,在管理这块难免不细致不全面。需要有人既平时积极参与服务站的运营管理了解服务站的发展情况,又能主动思考对于如何创新服务、拓展业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老人有感情和爱心,能够进行思考和创新,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并能够得到机会参加培训和进行参观学习。但目前无锡市政府对于服务站工作人员的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而服务站工作人员基本从社区原有工作人员中调任或者兼任的情况也不能充分满足服务站日后的发展和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的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和经费,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站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第二,志愿者和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
居家养老服务站作为一个主要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无法做到自负盈亏,政府提供财政资金保障的情况极大影响服务站的发展。如鸿运苑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10年建设使用的服务站主要还是依托社区市民中心的资源,另外由政府投入十多万元并安排了2间店面房建设了用餐室。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是因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为无偿和低偿,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站继续注入资金,使服务站成为了需要街道政府财政长期支持的项目,使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社区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探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