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特色
摘 要
门
德尔松的音乐以精美完善、温暖灵巧见长,犹如中国宋词中的“婉约派”小令,这种晶莹剔透、圆润细滑的音乐风格在其《无词歌》中达到极至。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不多,但他依然通过《无词歌》为浪漫派的钢琴曲花园又增添了一簇
绮丽的花丛,其中的一些作品已成为世界名曲,具有很好的演奏价值和教学意义,深受学琴者的喜爱。本文试以几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对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结构和演奏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这几首代表作品的分析研究,使演奏者了解《无词歌》的音乐内涵和演奏特色,并运用合理的演奏技术,全面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并进行教学上的探讨。
关 键 词 :门德尔松 无词歌 演奏特色
纵观近十多年国内音乐界对门德尔松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地发现,门德尔松及其作品正越来越受到关注,门德尔松以其秀丽的笔触孕育出的独特风格使人不得不为之赞叹,他最具代表性的《无词歌》,不仅是钢琴学习者通往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钢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文中,笔者以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部分《无词歌》作品为例。通过门德尔松《无词歌》风格的把握和本体的剖析,帮助演奏者建立理性认知与感性输出互通的音乐学习思维,从而起到提高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在演奏中更好地把握作品,诠释音乐。
门德尔松在他的无词歌中非常善于运用纯朴动人的曲调,极其鲜明地勾勒出清晰可感的诗意形象。这些作品与那些炫技性的钢琴曲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勿庸置疑,钢琴音乐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作品中美妙动听的旋律,因为旋律具有强烈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感染力,而旋律线的抒情表现功能则又能促使演奏者在演奏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歌唱欲望和艺术冲动。正是基于这一点,“如歌奏法”(cantabile)便成了无词歌最为突出和最有价值的演奏特点,而“如歌的”演奏技巧也出神人化地传递了音乐的内在美,形成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中华丽浪漫的音响世界。
一、“如歌奏法”
“如歌奏法”是钢琴演奏中表达音乐特性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巴赫在二声部、及三声部创意曲的序文中,特别强调必须从二声部创意曲中学习如歌地奏法(cantabile)。理由是,钢琴的发音原理是琴锥敲击琴弦,这接近打击乐器,如何使钢琴弹奏得优美如歌,是从巴赫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演奏命题。因此在钢琴演奏技法中,如歌似的奏法(cantabile)极为重要。此奏法一言以蔽之,即在触键、音色、表情、乐感等方面进行有意识地渲染的一种演奏手法。若能得其要领,把自己的情感跃然于指尖,融于钢琴之中,那么,优美的音乐便会变成演奏者的真切心声而感人至深。
实例分析:
《威尼斯船歌》(Op.30,No.6)较能体现无词歌琴声如歌、娓娓动听的精髓和特色。也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一首流传较广的佳作。该曲采用6/8拍子,曲调优美、抒情,是一首典型的“如歌似”的钢琴小品。乐曲开始,先是左手弹出两小节用分解和弦组成的伴奏音型,用以模仿荡浆的声音。紧接着,右手在第三、四小节奏出两个长音,好似小船在微波中荡漾。乐曲第六至七小节处标出的“cantabile”十分醒日,明确要求用“如歌奏法”弹出曲中委婉宁静、优美动听的主旋律。(参见谱例1) 谱例1:
此时,弹奏者须特别注意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手指力度的巧妙调节,下键速度不宜太快,
用指腹部位触键,手指由内向外“拖”,拉住一些,这样可以使声音柔和细腻,没有明显的“音头”,软化琴键和琴弦之间的敲击性,达到柔美动听的声音,尽量使右手的旋律线连贯,并力求做到一气呵成。
乐曲中段旋律变为两个声部,充满幸福感。从23小节开始右手用三度音程的模进发展乐思,紧接着用两小节长度的颤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光粼粼的迷人画面,使乐曲风格更加明朗化。乐曲尾声,先由右手奏出的和弦与左手伴奏音型在节奏上形成交错,然后左手伴奏又恢复先前荡浆的节奏音型,且音量越来越小,右手旋律节奏也愈加松弛,使人产生小船在波光闪烁中逐渐远去的感觉。弹奏此曲时,双手的触键、音色的把握及弹奏者内心的歌唱感均十分讲究。除此之外,左手的伴奏要特别注意和声的清晰度,手指的移动要尽可能柔和,切不可产生混浊的音响效果,以致对右手旋律造成影响。
二、分手内声部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技巧,还必须提到是律动于内声部的旋律,这是门德尔松最突出的创作手法。这种内声部的旋律有时有单手弹奏,这种技法也常见于贝多芬、韦伯的作品中;有时则是两手分弹,这就要求演奏者注意左右手的衔接和配合,两手交替演奏的方法则是门德尔松首创的。
实例分析:
Op.62,No.1是一首精致而优雅的曲子,但却很难弹好。大家常常只注意主要旋律,但却忽视了内声部的弹奏。这首曲子必须以浑厚、圆润的音色来演奏旋律,并以敏感轻巧的触键清晰地演奏中声部。难度在于,左右手共同承担中声部的演奏的同时,要兼顾低声部旋律与高声部旋律的进行,并保持中声部流动的韵律,手指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避免声音的失控,尤其是大指。在教学中建议教师把这首曲子留给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程度触键控制力的学生。
三、乐句对答
要想表现出乐句对答,首先要把每一句乐句弹好。乐句,是组成音乐的基本单位,它由多个小动机构成,围绕中心音展开,是作曲家表达自我的最直白的语句。因此演奏时,首先必须找出作为乐句旋律的中心音,从而判断乐句中各音的联系与乐句走向。中心音的明晰,是乐句表达充分的前提,犹如说话时,关键词在语句中起到的作用。只有当两句乐句感都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对答,两句乐句首先要独立,其次才会产生交流。
实例分析:
《二重唱》(Op.38,No.6)属于配有伴奏的“重唱”形式的无词歌,在器乐创作中颇具创新意义,是门德尔松在无词歌写作中的一种可贵尝试。该曲为三段式,乐曲开头部分由上声部和中声部交替出现歌唱性旋律。A段再现时,两个声部变为齐奏,然后,随着低声部的
加人,使乐曲步人高潮。该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声部的交织也写得异常精妙。弹奏此曲时,最为重要的是要让乐曲中两个声部的旋律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弹奏过程中,右手同时要承担高声部和中声部的弹奏,故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给演奏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正是弹奏本曲须特别留心的地方。(参见谱例2)
谱例2:
谱例中由于上声部用四、五指(弱指)弹奏,而中声部的十六分音符反而用一、二指(强指)弹奏,故稍不注意就会适得其反,使中声部强于上声部的旋律,有鉴于此,我们在弹奏时须细心把握好手指力度的合理运用和手指动作的平衡,把内声部的力度适当加以控制,使之保持一种较为平静、柔和的状态,用以突出上声部的主旋律。
从这首乐曲的标题可以看出是由两个人在唱,旋律有时出现在高声部,有时出现在低声部,因此弹奏时要让两个声部的旋律歌唱的完整清晰。仿佛两人在细语交谈而且要具备鲜明的歌唱性,在交替出现旋律较多的情况下,声部的改换迅速敏捷,旋律无论在哪,都不要被伴奏拖累。
四、背景音型
在《无词歌》的织体中,运用较多的是背景性的流动音型织体,常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这种织体在流动自由的音型衬托下,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的歌唱性。
另一种背景性的和弦反复,与背景性的流动音型相似,是伴奏织体的和声背景,采用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了情绪。这种织体对创造激昂慷慨的气氛十分有益。伴奏以跳跃的柱式和弦模仿马车的号角声和急驰的情景。这首乐曲的节奏非常强烈,令人很自然地会跟着每小节的节奏打拍子。
同时在不同的内容和情绪下,也可以表现更为深沉的律动。
还有一种是背景性的固定节奏音型,这种织体运用统一的有特点的节奏型来贯穿全曲,使情绪更加集中。在第Op.38,No.2中的切分节奏,表现出贯穿乐曲的某种焦虑情绪。
而第Op.62,No.1的伴奏织体则以由十六分音符开始的流动节奏型,表现了从容不迫的抒情性及歌唱性。其它还可以参看Op.53,No.3等首。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速度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门德尔松对于声乐美的追求,在无词歌中充分体现,因此,演奏者对于音乐歌唱性质的把握尤为重要。但值得指出的是,师承德国严格传统钢琴家L. Berger的门德尔松,是以格调高雅端正,不沉溺于感情之色的钢琴技法为目标。因此演奏门德尔松作品的原则是不宜过分加减速度,更改节奏,这会破坏其古典的端庄、均衡的格调,因此一切tempo rubato, acclerando 都必须有节制,不可随意加减乐句速度,更改节奏,这只会适得其反的破坏了门德尔松简明而均衡的叙情性。当然,我们在演奏某些乐曲时,还是可以适当的加入弹性节奏的处理。所谓弹性节奏,就是指在一段音乐总量相等的条件下,在音乐结构内部适当的自由处理,这些处理要谨慎些,一处“借”了就要在另一处“还”,适当的采用弹性节奏会使乐曲变的更生动。
在演奏时,我们还要处理好渐强、渐弱与渐快、渐慢的微妙关系。
六、空间置换感
浪漫派以后的钢琴音乐,强弱记号不仅表示音量的增减,同时也表示空间的扩展、远近的变化、音色神韵的幅度。Op.19,No.3《狩猎之歌》,14~9小节,短短七小节在力度上从p巨变到ff再到p,这是为了展现狩猎的队伍由远及近又呼啸远去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ff处演奏者总会本能的加快,使音乐听起来局促。笔者建议:为了弹奏出壮丽之感,在逐渐增强的时候,可以略微把速度放慢。这是因为,钢琴的音长随着音量增大而加长,因此,渐强本身就导致音与音之间的间隙逐步缩短,令人有一种加快的感觉。为了在听觉上保持一种平衡,并制造一种广阔的空间感,就要有意识的克制渐快的本能,根据乐句情绪表达的需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特色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