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与社会读书笔记
【篇一: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刚刚粗略地看完《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于其中的很多观点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本书所提出的许多概念还是能让我从枯燥深晦的文字里感受到着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智慧光芒。 斐迪南.滕尼斯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造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因为天然或原始的原因人们会有着共同的意志上的互相结合。书中指出这种结合最强有力结合通过三种关系表现为直接的相互的肯定,分别为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和兄弟姐妹。
母子的关系从肉体过渡到精神,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牢固的确定性。母亲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出自不言而喻的本能。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会相互给与欢乐的记忆,并对母亲产生感激,抵消母子分开的可能性。这种相互的关系便使得母子关系能够稳定。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主要依靠相互习惯,从而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关系。这很自然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由于夫妻之间处处争锋相对,无法互相适应,互相磨合,形成稳定合理的家庭结构才会导致家庭的破裂。除此之外共同的财富,包括孩子都是巩固夫妻关系的条件。而兄弟姐妹的关系在书中被描述为是完全建立在血缘亲戚之上的关系,记忆在这 对关系中发挥着最强烈的作用。
在这些关系中,存在着享受和劳动的不同和分配,在这些关系中力量不一定是均衡的,并且存在着一种优越的力量——威严,但是总是能够在两个界限中互相关系,因此归根结底,这些关系都是稳定并且牢固的。总之在共同体中,不管人们在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它是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从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后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由许多人组成,其中大多数人彼此素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的关系,而且时常是基于人们彼此间在功能上的需要而不是基于任何感情上的义务;人们注重个人的目标,而不是群体的目标,并且不一定持有同样的价值标准,传统和风俗对个人行为已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亲属关系也不再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基础。在这里,滕尼斯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要晚于共同体的类型。”
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是二元分析的代表,他在本书中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对后世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二:读书笔记】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韦伯 《学术与政治》 韦伯 《宗教社会学》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这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觉得读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在书中,米德说明了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了心灵、自我怎样在人
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场合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某种潜意识活动,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而存在,它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米德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自我的本质也是社会过程。总之,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思维活动都取决于参与的社会活动。米德以互动论的观点来分析心灵、自我与社会,论述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一体性,把个人和社会都看成是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这本书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与此相反,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书中,戈夫曼使用了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讨论了个体在普遍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在书中,戈夫曼举出了众多社会中的生活小场景来说明他的前台、后台、剧班等概念,使原本抽象的事物、情境或概念得以形象化、具体化、戏剧化,读起来也不会那么晦涩难懂。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任何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基本都可以用戈夫曼的理论来解释,用这样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很有意思,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西方社会学理论分为三编,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狄尔泰、齐美尔、韦伯。第二编:现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米尔斯、达伦多夫、科塞、霍曼斯、布劳、布鲁默、戈夫曼、加芬克尔。第三编:当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等。我觉得这样安排很好的满足了教学尤其是我们学习的需要。不过,书中现当代社会学理论占了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而古典社会学理论仅占了三分之一,有点“厚今薄古”的味道。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在书中也有所呈现,比如古典部分第三章“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解社会学”帮助很大。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是:首先,它是教程,是比较基础的知识,读起来容易理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行文内容,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条理分明,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容易的把这些理论串联起来,加深记忆。我觉得这本书不错。 涂尔干《自杀论》
这本书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了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涂尔干认为,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在书中,涂尔干用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且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定量统计方法),反驳了先前对自杀因素的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的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在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学方法的一些准则,例如求证的准则、区分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的准则等,读的不大懂,读完之后脑子里对这些知识一片模糊,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片段,无法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也无法对这本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读一遍,争取有新的体会。 韦伯 《学术与政治》
先说政治,学过政治学的人都知道,政治这东西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韦伯认为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以及对权力的影响,就像政治家,他们跟我们普通人的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他们在乎权力,这种“权力本能”对政治家来说是正常的,因此也没有必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大众,政治离我很远,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素质的提高,我晓得,政治就在我身边,并且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一个有为青年每天必须得生活情景。再谈谈学术,韦伯说一个学者能不能成名总是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并不是说你才华横溢便能确保你在学术的路上畅通无阻。韦伯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在今天,学术的意义在此,它是一种按照专业的原则来经营的职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自我的清明以及人事事态之间的互相关系”。其实,我觉得从事一项事业就在于你能够在其中获得你的职业生命,因为你的价值观志在于此,你的兴趣在此。我选择了读研,选择了社会工作,我就要坚持下去,喜欢它,从而学好它。
韦伯《宗教社会学》
原本我对宗教一类的书不怎么感兴趣,总觉得这类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读起来也没有
多大的意义。但作为社会学古典三大家韦伯的经典著作之一,又是我必须要读的,所以就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读完以后有好多地方都不明白,只是大体上知道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里我摘录了书中韦伯的一句话:“如果要简洁的以一句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佛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让我从中了解到了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特色,真是丰富多彩,我也受益匪浅。这本书是韦伯多年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介绍了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情况、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路德的“职业”概念;下篇则在分析诸如加尔文教、虔信教、循道教等各禁欲主义教派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基础上,详细阐述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韦伯力图论证:经过宗教改革之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重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共同体与社会读书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