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题库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物质资料生产 2.经济规律 3.生产力 4.生产关系 5.劳动资料 6.劳动对象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二、填空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研究对象是( ),根本任务是( )。
3.生产力体现着生产中( )和( )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着生产中( )与( )的关系。
4.广义生产关系包括( )、( )、( )和( )诸方面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 )和( )的高度统一的科学。 6.(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 )类型的重要标志。
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一方面是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 )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是经济规律的( )也是客观的。 8.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 )决定的。 三、选择题(单、双、多项选择)
1.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生产工具 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者的素质
D.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2.决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4.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 ) A.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B.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C.联系生产方式来研究生产关系 D.联系经济规律来研究生产关系 5.生产力( ) A.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C.反映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因素 6.经济规律的主要类型( ) A.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
B.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7.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 ) A.生产力 B.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 D.物质资料生产
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A.经济规律的存在条件是客观的 B.经济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客观的 C.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9.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要素( ) A.劳动者的劳动 B.劳动方式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0.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四、简述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的? 2.怎样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第一章 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通货膨胀 3.货币
4.交换价值 5.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规律 8.纸币 9.个别劳动时间 二、填空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 )和( )二因素。 2.价值和交换的关系是:( )是( )的基础;( )是( )
的表现形式。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括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成( ),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
4.货币的本质是( ),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 )。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和( )。 6.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 )、( )、( )、( )和( )五种职能。其中( )和( )是两个基本职能。 7.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 )三个因素。 8.商品价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商品( )的大小以外,还要受其它因素,特别是( )的影响。
9.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经济活动的方式来考可划分为( )、(( )三种形式。
10.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随着(( )的生产而产生。 三、选择题(单、双、多项选择)
1.下列四种答案中,那种物品属于商品( ) A.空气、阳光、江河里的水
B.农民“自产自消”的粮食、蔬菜 C.工厂仓库里待售的货物
D.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实物、地租 2.纸币的发行量决定于(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市场交易的需要 D.国家财政的需要
3.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两种商品交换的数量和比例是由( ) A.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决定的 C.劳动时间决定的 D.价值决定的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过程的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一种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后果是( A.整个社会财富增加
B.纸币贬值,人民购买力下降 C.整个社会财富减少
)和)和) D.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是( ) A.是人为的特殊现象 B.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C.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D.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8.商品的使用价值( ) A.它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是指W能够满足人们某中学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9.抽象劳动是指( ) A.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形态的劳动 C.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D.生产商品中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消耗
10.商品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 A.商品价格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动 B.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动 C.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变动 D.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11.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D.个别价值成为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
12.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是( ) A.劳动者技能的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D.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及自然条件的优劣
13.从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14.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A.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退出流通 B.只是具有价值的金银商品
C.会自发调节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D.会使流通的货币量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 E.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15.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 ) A.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C.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四、简述题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何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是怎样发生的?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 5.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五、论述题
1.什么是价值规律?在私有制为基础的W经济条件下它有何作用?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W经济的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六、计算题
1.假设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金属货币量为1500亿元,纸币的发行量为6000亿元,这是一元纸币相当于多少金属货币?将会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2.某国某年待售W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假定每元金属货币的年平均流通速度为7次,向该国当年应投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是多少?
3.将赊销赊购情况考虑进去出一道题(自己出自己算)。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2.剩余价值 3.工资
4.相对剩余价值 5.计件工资 6.超额剩余价值 7.绝对剩余价值 8.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 二、填空
1.资本的总公式是(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2.劳动力成为上品的两个条件是( )和( )。 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和( )的统一。 4.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或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两种主要方法是( )和( )。 5.(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6.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的( )低于( )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7.从本质上讲资本是( )。依据资本在M生产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 )和( ),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 )三个因素决定的。 9.血汗工资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 )。 10.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条件时( )。
1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减少了,表明工人( )贫困化了,而相对工资减少了表明工人( )贫困化了。
12.剩余价值既不在( )生产,又不能离开( )而产生。
1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包括( )和( )。 三、选择题(单、双、多项选择)
1.马克思的什么理论,第一次揭露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政治经济学题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