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来还兼管了工厂的工程部,用这套办法稳定了技术队伍并由此吸引了很多周边同行厂的工程师来加盟。那些在别的公司互相提防,技术封闭的环境下工作的同事,到了我们这种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很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14. 怎样留人
人在不同的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1999年在一个IT年会上,王选教授说,他当时开发激光照排技术的动力是看到排字工人那么辛苦,有一股要把他们从繁重的 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冲动。他说从来没想到有奖金啊荣誉什么的,他还说”市场的成功才是对研发人员的最大激励”。这一点之所以记得这么牢,是自己十几年前也 是这么想。那时没有生存的压力,又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甘于清贫,乐在奉献是那几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现在说这些,连自己都觉得是在唱高调。
自我需求金子塔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 提出了人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需求这些由 a 至 e 由低级至高级的全面需求,它形同金子塔。这些需求对人来说是逐步的分阶段的
a) 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温暖住所;
b) 安全需求稳定的环境工作人身安全;
c) 社会需求亲情友情爱情;
d) 尊重需求自我意识增强需要别人的尊重;
e) 自我需求要求自我实现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力。
自我需求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怎样使得大家有工作激情,我的体会是首先要从招聘开始。多年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可以省掉很多管理上的要 求。他的进步也会很快。我的副手李兴中就是,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电子和计算机有很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在工作前就具备了。上班在做设计,下了班休息一下,大部 分时间还是在研究计算机技术,工作的内容就是他的爱好。所以选择“做我所爱,爱我所做”的人是最合适的。可是,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 存,或者说是为了生存的好一点,才来做IT。象本人就是,完全就是为了家庭和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水准。虽然也很勤奋的工作,但我的
感觉和李兴中是不 一样的,我是靠对一种家庭和职业的责任在支撑。
对处于不同需求阶段的工程师首先要对他们心态的了解。比如对从农村来的应届生,他可能最需要的就是一份不错的工资和稳定的工作,他不怕辛苦。而上海本地的 应届生他们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可能不愿意工作太辛苦。在工作安排时要做相应的考虑,前提当然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对已在其它台资公司做过几年的工程师他们可能最需要的是做项目标机会。我们就要尽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否则就会留不住人。
对资深的工程师来说,就要有技术上继续进步的机会或者向管理位置发展的机会。我在对技术骨干的态度和做法可能是我做成一些事和他们愿意长期跟我的原因。我 的做法是看到有潜质的工程师会专门去有意识的去观察和给他机会锻炼。我往往会破格提拔,以给其大剞量的刺激,激发其潜质。这方面我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在同 创时从维修工程师一下提拔为测试部的主管的李兴中;在深圳海尔科技将优秀软件工程师宋雅松的工资提的比我还高,让海尔总部领导也说,从没一个部门领导能够 为员工做到这个状况,还有在我兼管ABIT工厂工程部时发现的PE顾峰源。远远不止这几位,事实上这些人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论在那家公司都会脱颖而出。
为了大家对工作对技术有热情,在开技术研讨会时,为鼓励发言,我们采用发言计分,纳入日常绩效考核;我们还自编了随机抽取发言人的小软件,以保证公平性。
我们也制定了不同级别的职务说明书,上面列清楚了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项目的能力,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等具体的要求。让大家有明确的努力目标。特别是坚持不论资排辈,而是看每人的绩效确定奖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批人得到了个人能力的大幅提升。
对成熟工程师我经常提一些需将技术知识贯穿起来的问题,以激励他们把技术融会贯通。象“在计算机上当你按下一个?A?字,键盘有了什么反应,信号怎样传给 主板上的南桥,CPU又起了什么作用?显卡怎么样接受信号传给显示器”?“为什么在主板不能开机时,既能通过改电源电路硬件解决,也能不改电路硬件而通过 改BIOS相关参数解决”?还有“为什么PC有BIOS,OS,Driver,AP 4类软件?为什么TV没有?”
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两块热土,就外部来说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就内部来说对工程师们公司种种的不适应,造成工程师们的频繁流动,其结果于自己于公司大都不 利。我在这2个地方都工作多年,所管的研发团队都保持了优秀人材的相对稳定,总体流动比率大大低于同行平均水平。总结起来也觉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第一, 一份中等或以上水准的薪水是首要条件,毕竟大多数工程师没有达到“住”无忧的经济水平;第二,有想做的事可做;第三,有技术可学,毕竟市场竞争激烈;第 四,所在的部门公平,人际关系简单。如果再提一点高要求,那就是个人有发展空间,公司有发展前景。
15. 两岸工程师
我接触过一些台湾中年工程师,他们谦逊,内敛,专业,礼貌,心态平和。和大陆台湾中年工程师比较,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处事原则相差不大。而以青年工程师比较,大陆和台湾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相差很大。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大陆的青年工程师已极少有人愿意“十年磨一剑”。往往做了一年项目助手,第二年就想做主要角色,第三年就 要做Leader。而且一旦达不到个人目标就频繁跳槽,致使成不了真正的技术精深的专家。而台湾的青年工程师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测试职位也往往愿意一做十年 不改行,成为专家级的工程师。
大陆工程师频繁跳槽最主要的表象原因是外部机会多。其次就是薪水低,学不到技术,公司环境不好。事实上频繁跳槽,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台湾也是这样 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的压力,眼看着房价节节上升,十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房,这时应遵守的职场伦理就被丢在了脑后。而所在的公司因为前期投入的培 训费还没收回,薪资自然是慢慢的加。这样跳槽就在所难免,“存在就是合理”既然他到外面公司能有大幅度的提薪,为什么原公司就不能做到呢?可能就是这口 “气”咽不下去,结果多数还是双方受损,所以如果大环境不变这是公司和个人还继续要承担的阵痛。
大陆年青工程师从学校的教育到社会的现实看到的都是极端的功利性,因此学技术也还是为了改变目前的处境。当公司看出这种风险,又不愿意大幅度加薪,采取的方法就是,技术封闭,技术分段,这就形成了不良循环。
来自草原的人,来自东北大地的人性格大都粗圹,来自江南水乡的人性格往往细腻。地域对人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台湾工程师的技术封闭,不太愿意分享还有原因是 地域差异带来的个性差异;一般的说大陆工程师比台湾工程师更愿意与外界交流。因为即使都是台湾工程师,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多。这从两岸的专业技术网站上也 能看出,大陆的技术网站上有很多技术深层的东西。如 [url]http://www.embed.com.cn/[/url];[url]http://www.21ic.com/[/url]; [url]http://www.pcbtech.net/[/url];[url]http://www.csdn.net/[/url]
中国文化教育与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缺乏一种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思维。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演变而来的教育带有过强的“艺术性”,目前中国教育中和报刊上 的“隔靴搔痒”文章,是一种不好的示范和引导。台湾工程师比较早的吸取了以西方和日本的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先进方法,在精细思维,执行层面的细微处体现了 长处。
两岸工程师共有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公司应届毕业生从学校一出来,就到了研发部门,缺少对新产品的生产制程知识和经验,设计的产品不利于批量生产。原 来国企培养应届毕业生,都是先在生产线工作1年左右,优秀的选拔到技术科(工程部)再1~2年左右,再选合适的到设计所(研发部门),这样选拔出来的工程 师才能研发出方便量产的产品。就硬件工程师来说,不应跳过这一重要环节。
大陆优秀人材在台资企业没有归属感,因为台企虽然都大幅投资建厂,但一个普通的台湾人,就因为他是台湾人就可以做主管,而大陆人材即使很优秀也只能做课长。很难做上去。更不要说象在大陆企业优秀人材有股票等的利益分享。
16. 吃亏是福
我的副手李兴中在公司中总是在忙,请他帮忙的人多,他又是来者不拒。不论是研发中还是生产线上发生的技术问题,他都会帮着做,他跟大家交流时说,看起来是 吃亏了,别人在休息,自己还在做事,但是正是因为做了很多Debug,才积累了很多经验,否则仅知道原理,没有实际经验,设计的产品还是会又很多不符合生 产制程的问题。后来李兴中主导设计的几款PC主板的市场返修率,大大低与公司平均市场返修率,这些产品是在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人,同样的材料和同样方法 生产的。
我们有一个结构工程师,本职工作事情不多,而我们的测试任务有时很忙,人手不够,我请她帮忙做,每次都是比较勉强。后来因其它原因离职。在应聘新工作时, 因结构工程师要经常到模具厂参加试模具,人家看她一个女孩,有那么文弱,都不愿意录用,后来她转应聘测试工程师倒是被录用。这才对原来的多付出,有了新的 认识。
我们中心开会,不论是技术研讨会还是项目schedule安排会,我都要求会议的纪录要在会后1小时内整理完毕发给相关同事。开始助理对有些技术的内容记 不下来,我坚持要他做到。他是学软件的,这就逼着他要了解相关的硬件技术,几年下来,他就成了可独当一面的PM,而且后来还被别家公司挖去成了研发部门的 经理。
一般来说,员工总是追求高薪,但有时未见得是好事,因为你拿了高薪,工作的压力也一定更大,而且在其它同等条件下,你的市场竞争力会降低,而且那个高薪,如果是老板为了解决一时之需,那就更不好了。在公司状况不好时,裁员也是被先考虑的。
总的来说年青的时候,多做事,多经历一些磨砺,即使有些不公平,也不要去计较,不是没一次投入都有回报,但你总是在投入,终是有回报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总会收回所有的投入的,这就是上天不负有心人。
17. 设计输入
我们往往要的是一个好结果,这是没错的,但好的工作输出来源于好的工作输入,这常被人忽略。软件行业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还是垃圾”,把好输入关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特别把3年前在我们中心杂志我写的一篇文章贴在这里。
这里讨论的产品以IT行业的板卡和整机为主,也包括软件。设计输入是确定所设计产品的市场、用户、功能、性能、时间等目标,开展产品设计的依据,也是以后验证产品设计是否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评定设计质量优劣程度的依据。
1.设计输入的基本内容
根据ISO9001的规定,产品的规划阶段的工作内容均为设计输入的基本内容,如表1.列出了各类产品的设计输入内容。在实际项目执行中,特别是规划阶 段,设计输入的内容不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硬件工程师经验之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