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图甲:图甲中左侧链含有碱基U,为RNA链,右侧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因此以右侧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左侧子链的过程为转录过程;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⑤表示逆转录过程. 解答: 解:A、④过程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表示转录过程,对应于图乙中的②过程,B错误; C、⑤表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C错误; D、③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A﹣U、U﹣A、G﹣C、C﹣G,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及场所等基础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6分)(2012?上海)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B. 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C. 蛋D. 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没有实现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因此实验结论遭到了后人的质疑,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注入,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这样可以单独研究两者的功能,进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解答: 解: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确定会裂解宿主细胞,但这并不是实验成功的原因,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这样可以单独的研究二者的功能,B正确; 15C、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含有N元素,因此不能用N标记DNA,C错误; 32D、蛋白质外壳不含P元素,不能不能用P标记蛋白质外壳,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后代的过程,明确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6分)(2013?广州三模)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①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②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③此细胞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④此动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⑤此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A与a分离
⑥图中若未形成纺锤体,则着丝点不能分开.
①②③ ①③④⑥ ①④⑤ ①③⑤⑥ A.B. C. D.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而该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形成的. 解答: 解: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且根据该细胞不能判断该生物的性别是雌性还是雄性,因此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①正确; ②此细胞中基因a可能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形成的,②错误; ③此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可能形成两种精子(AB和aB)或一种卵细胞(AB或aB)或不能形成配子,③错误; ④此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因此该动物的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④正确; ⑤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且含有等位基因A和a,因此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A与a分离,⑤正确; ⑥着丝点的分裂是自发的,与纺锤体的形成与否无关,⑥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题图,明确图中细胞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6分)(2014?天心区校级模拟)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若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 ) A.3:1:5 B. 5:1 C. 9:6 D. 1:1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用D、d表示),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D_)又有矮茎豌豆(dd),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代高茎豌豆均为杂合子(Dd).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亲代高茎豌豆均为杂合子(Dd),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1:2:1,由此可见,后代高茎豌豆中DD占,Dd占.若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其中DD自交能稳定遗传,而Dd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DD、
Dd、dd),因此自交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高茎的比例为1﹣=,所以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5:1.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亲代高茎豌豆的基因型,进而推断子代高茎豌豆中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比例;再根据关键词“自交”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即可. 6.(6分)(2013秋?九原区校级期中)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造成同卵双生姊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B. 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 D.基因突变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 3、基因突变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其中体细胞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而生殖细胞突变可以遗传给子代.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 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A错误; B、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物质相同,造成彼此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B错误; C、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即使生殖细胞突变也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C错误;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因此基因突变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识记基因、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10分)(2013秋?九原区校级期中)为探究人参叶片(掌状复叶中间小叶片)展叶期间光合作用特性(其中,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呼吸作用的变化,某科研小组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图1所示的曲线,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叶片展叶的天数(或叶龄) .为保证采集的实验数据科学有效,应保持 无关变量 相同且适宜. (2)据图1判断,第1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2天至第3天总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降低 .若第6天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处理,则该植物 有 (有、无)有机物积累.
(3)图2中光补偿点(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总体变化趋势下降,其产生的原因是 叶绿素含量增多,总光合速率增强,呼吸速率减弱,二者达到平衡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 .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坐标曲线图的分析,一般情况下横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为因变量,所以图中曲线显示自变量为叶片展叶的天数,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且相等.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片展叶的天数.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光照时间等,在进行实验时自变量要单一,为了防止其它变量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2)据图1判断,第1天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此时产生ATP的场所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曲线显示第2天至第3天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呼吸速率下降,所以总光合速率下降.第6天时净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处理,该植物有机物没有积累. (3)由于人参叶片逐渐展开,叶面积逐渐增大,因此叶绿素含量增多,总光合速率增强,从图1看出呼吸速率减弱,二者达到平衡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光补偿点总体变化趋势下降. 故答案是: (1)叶片展叶的天数(或叶龄) 无关变量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降低 没有 (3)叶绿素含量增多,总光合速率增强,呼吸速率减弱,二者达到平衡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 点评: 本题考查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12分)(2013秋?九原区校级期中)藏獒原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是一种高大、凶猛、垂耳的家犬.具有基因B时,皮毛呈黑色;具有基因bb时,皮毛呈褐色;但毛色的形成还受I(i)基因的控制.图甲表示藏獒毛色的遗传实验,乙表示F1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分子水平上分析,控制毛色的基因B与b的本质区别是 碱基对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不同.
(2)依据 细胞②不均等分裂 可判断出乙图为雌性藏獒组织切片显微图象,与细胞②、③相比较,除细胞形态外,细胞①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 同源染色体 . (3)F2中,黑毛藏獒的基因型是 BBii和Bbii ,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
.
(4)让F2中的褐毛藏獒与基因型为BbIi的个体进行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是 白毛:黑毛:褐毛=2:1:1 .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甲图:F2性状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BbIi.根据题意“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也有关,当I基因存在时狗的毛色为白毛.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可以推断P中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白毛狗基因型为BBII. 分析乙图:细胞①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③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解答: 解:(1)基因的不同就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只有减数分裂卵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才会出现细胞质的分裂不均等现象,而右图中标号②的细胞就是不均等分裂,说明乙图为雌性藏獒组织切片显微图象.细胞①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③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所以与细胞②、③相比较,除细胞形态外,细胞①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同源染色体. (3)根据题意可知有I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有B无I时表现为黑色,无B和I时表现为褐色.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中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白毛狗基因型为BBII,则F1中白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F1自交得到的F2中,黑毛藏獒的基因型及比例为和Bbii,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 BBii(4)如果让F2中褐毛狗(bbII)与(BbIi)F1交配,得到白毛狗(BbIi、bbIi):黑毛狗(Bbii):褐毛狗(bbII)=2:1:1. 故答案为: (1)碱基对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2)细胞②不均等分裂 同源染色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4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