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2A 3C 4C 三.解答
1.简述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自然资源的特点。
根据题意,此题首先要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然后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最后说明各类资源的特征。 显然,答案的步骤要分4个步骤回答: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广义地讲,自然环 境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可看作为自然资源。但通常只是把它局限于对人有潜在用途的自然资 源和自然条件。 资源资源的概念
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四类;按再生性质又可分为三类: 不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永可更新的资源。
资源分类注意自然要素分类和再生性质分类两种分类之间的关系。要搞清四大资源类型属于何种再 生类型,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矿产资源却是不可再生的,铁、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四种资源类型中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重点,因为这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其中土地资源首先要理解其在概念上有双重属性,即既有自然因素的一面,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 因素的影响,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独特资源,这是与其它资源类型相比最为突出的一点。
土地资源有四个特征,即土地是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土地 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其中具有生产能力和有限的是最基本的特征。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 类型多样、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水资源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注意两个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其一是地球表面水体居多,因此水资源也多,但事实上淡水资源却 是十分有限的,教材上列出的数据百分比可以用来加深理解;其二是水是可再生的,因此可重复使 用,但实际上再生是有条件有过程的,分布也不均匀,因而并不可无限使用,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点见教材的309-314页(略)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氨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2)甲烷燃烧
(3)炼铁主要反应原理
(4)食盐水电解时两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反应方程式。 (1)4NH3+5O2=4NO+6H2O
(2)CH4+2O2=CO2+2H2O(反应条件为点燃) (3)Fe2O+3CO=2Fe+3O (4) 阳极:2Cl--2e=Cl2 阴极:2H++2e== H2
此类型题解答时要注意元素守恒和条件,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评了,只是把答案给同学们参考。 3.简述利用太阳能的优缺点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太阳能。
此题教材328页的内容要进行整理归纳,以下答案供参考。
优点:(1)是再生热源。太阳中心区每时每刻进行着热核反应,估计可以维持60亿年。(2)能量很 大。太阳以光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全世界目前一 年总能耗的3.5万倍以上。(3)没有污染。太阳辐射能不会产生污染物。
缺点:(1)受昼夜和天气影响。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或发电不能连续使用,要设法把太阳能贮存起 来技术上还有困难。
11
(2)目前利用太阳能成本高。设备装置等投资较高。 4.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金属特性。
本题比较简单,在教材的366页上有较完备的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金属腐蚀原因:是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二是由于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 腐蚀(电化学腐蚀)。
防护方法: A.改变金属结构;B.覆盖保护层;C.电化学保护。 四:解答:
1.高40米的瀑布,每秒钟流下的水量是1.0×104kg,如果把水流功率的25%转变成电流,发电的 功率有多大?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电能及其转换的计算。
分析:先根据功率公式求出水流的功率,在根据已知条件水流功率的25%转变成电流,从而求出发 电功率。
解:水流的功率:
根据电功率公式 P = W / T = mgh / t = 1.0 ? 104? 9.8 ? 40 / 1 W =3.9? 106 w 发电的功率:
P电 = P ? 25% = 9.8 ? 105 W
解答计算题时,一是要注意理解题意,二是要注意单位换算的一致性,一定要通过多做题分析来真 正理解公式,不要乱套公式。
2.输电线的电阻共计1.0欧姆,输出的电功率是100KW,用400V的低压送电,输送线上发热损失的 功率是多少KW?改用10000V高压送电呢?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电功率的应用。
分析: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成正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加在用电器上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改变,它的实际功率也随着改变。对于此题可利用电 功率公试求出答案。
解:设P1为400V低压送电时输电线消耗的电能功率。 设传送100KW时,400V低压产生的电流为I1
由电功率公式 P=VI,得I1=P/V=100KW/400V=250A 所以,P1=I12R=250×250×1=62500W
设I2为10000V时传送的电流,则I2=P/V2=100KW/10000V=10A 那么,当改用10000V高压送电时,输送线消耗的电能功率为P2 P2=I22R=10×10×1=100W
3.额定电压是220V、电阻是160欧姆的电热水器,电功率为多少W?每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热量?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电功率和焦耳定律的综合应用。
分析:此题与上题类似,根据题意由电功率公式求出电热水器的电功率,然后根据焦耳定律求出热 量。
解:由电功率公式 P=VI=V2/R,得P=220×220/160=302.5W 由焦耳定律,电热水器每分钟产生的热量 Q=PT=302.5W×60秒=18150焦耳
本作业涉及的计算题均是电功率和热效应的应用,因此要首先熟记公式,再分析题意基础上灵活运 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各参数的单位换算。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作业评讲(4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一)
2008-11-11 10:00:50 作者: 文字大小:【大】【中】【小】
12
简介:自然科学基础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 1、大约在 2.4 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叫泛大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北部的 欧亚 古陆和南部的 冈瓦纳 古陆开 ...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一)
一、 填空题(每空1分)
1、大约在 2.4 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叫泛大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北部的 欧亚 古陆和南部的 冈瓦纳 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 特提斯 洋(1.8亿年前)。
2、以 生物演化 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通过 同位素测定法 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 绝对年龄 。常用的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
3、志留纪出现了半索动物 笔石 ,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文昌鱼 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
4、 二叠纪 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这些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钙藻类、古杯动物、钙质海绵、珊瑚、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 5、 被子 植物在第三纪占据主要地位并获得了迅速演化, 裸子和蕨类 植物退居次要地位。 6、螺旋藻是海洋中大量生长的浮游植物中的一种 蓝藻 ,在淡水中也有其种类。不仅蛋白质含量极高,而且吸收太阳能量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食用蛋白的能力极强。 世界卫生 组织把螺旋藻推崇为2l世纪最佳天然健康食品。
7、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身体成为流线型,酷似鱼。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的,叫作 须鲸 ;另一类是口中无须而一直保留牙齿的,叫作 齿鲸 。
8、海鸟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大洋性 海鸟,如信天翁和海燕,除繁殖期外,几年可以不着陆;另一类为 海岸性 海鸟,如海鸥、军舰鸟,这种鸟白天出海觅食,天黑返回陆地过夜。
9、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 30亿 吨水产品,能够养活 300亿 人口。 10、重氢(氘)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 重水 ”,海水中总量可达250亿吨,现在已是 核反应堆 运行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还是制取氘的原料。在海水中的氘有 50亿 吨,足够人类用上千万亿年。
11、花岗岩是 酸性侵入岩 ,主要是由石英、酸性斜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玄武岩是 基性喷出岩 ,它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基性斜长石。
12、大陆地壳通常分为三层,由三种不同成分的岩石组成。最上面是沉积岩 层,向下依次是 花岗岩 层和 玄武岩 层;
13、在矿物学中将光泽的强度依反射率(R)R范围分为三级:金属光泽 (R>0.25); 半金质光泽 (R=0.19-0.25);和 非金属光泽 (R=0.19-0.04)。
14、低层大气的气体成份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常定成分,主要包括 氮、氧、氩 ,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氖、氦、氪、氙等;第二类为可变成份,其中水气 的变化幅度最大, 二氧化碳和臭氧 所占比例最小,但对气候影响较大。
15、臭氧是分子氧吸收短于 0.24 微米的紫外线辐射后重新结合的产物。其密度在 22—35 公里处为最大。
16、把压力为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的大气状态称为 标准状态 ,那么把地球整个大气层压缩到这个状态,它的厚度是 8000米 。其中CO2将是2.8米 厚。甲烷相应是1.4厘米厚。臭氧只有 3毫米 厚。一氧化二氮是2.5毫米厚。
17、废油排入海洋,在海洋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 抑制 海面的蒸发,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 加剧 气温的日、年变化。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13
二、 选择题(每题2分)
1、森林地区要比无林地区 C
A、平均气温低 B、平均气温高 C、温差小 D、温差大 2、元古代末期为 A
A、震旦纪 B、志留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 C 的毛皮是\王中王\
A、狐狸 B、老虎 C、海獭 D、海豹 4、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都是 D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岩浆岩 D、变质岩 5、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是 A 大峡谷。
A、雅鲁藏布 B、美国科罗拉多 C、秘鲁科尔卡 D、 6、 B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A、长江 B、黄河 C、泥罗河 D、密西西比河 7、我国的“四大家鱼”是 D 。
A、青、草、鲑、鲫 B、青、草、锂、鲫 C、青、草、链、鲫 D、青、草、链、鳙 8、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大约760mmHg,而在 C 公里的高空气压大约是其一半。
A、8.848 B、6.5 C、5.5 D、4.5 9、早晨有雾多半是 B , 雾不散就下雨
A、阴天 B、晴天 C、多云 D、少云
10、暴雨前人们会异常活跃和兴奋。这是因为雷电可以增加大气中的 D 。
A、氧气 B、水气 C、正离子 D、负离子
11、紫外线可分为三个部分,波长 B 纳米称为紫外线B,比它长的称为紫外线A,比它短的称为紫外线C。
A、100~300 B、290-320 C、300~400 D、3000~4000 12、如果臭氧减少25%,大豆仅产量就要降低 B %。
A、10 B、20 C、30 D、40
13、过去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 A ℃,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A、0.3-0.6 B、1~3 C、3~6 D、6~10
14、大气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各层的顶端分别离海平面高约为 D 公里。
A、30,50,85,800,3000 B、17,50,200,800,3000
C、30,50,200,800,3000 D、17,50,85,800,3000 15、寒武纪时海里的霸王当推 A 。
A 、三叶虫 B、鹦鹉螺 C、笔石 D、恐龙 16、 D 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
A、奥陶纪 B、朱罗纪 C、泥盆纪 D、二叠纪
17、以80-100公里的高度为界,以下的大气以氮和氧分子为主。以上,到1000公里上下,就变得以 A 为主了。
A、氧 B、氮 C、氢 D、氦 18、海洋中锰结核储量巨大,而且是 B 矿物资源。
A、可再生单一金属 B、可再生多金属
14
C、不可再生单一金属 D、不可再生多金属
19、 D 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相反电荷中心,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产生闪电。
A、层积云 B、高积云 C、卷云 D、雷雨云 20、 B 是永远生活在白天的动物。
A、信天翁 B、北极燕鸥 C、海鸥 D、贼鸥
三、问答题(每题10分)
1、氯氟烃是怎样破坏臭氧层的?
氟里昂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释放出一个氯原子:CCl3F+hv→ CCl2F+Cl。这个释放出的氯原子,用数个月的时间通过催化反应,就可以使1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首先,氯与臭氧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3 →ClO+O2,自由基Cl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ClO+O→Cl+O2。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形成催化反应。但是注意到,进入平流层还有其它微量气体,例如甲烷(CH4)和二氧化氮(NO2),氯原子和它们分别作用产生氢氯酸(HCl)和硝酸氯(ClONO2),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释放出氯原子,称为「氯贮存物质」,阻断了氯原子再生功能,在臭氧分解反应方面氯原子不再具有催化功能。单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氟里昂对臭氧的破坏有限。
三水硝酸极地平流层云不仅把氯贮存物质吸收到颗粒的界面上,并且产生化学反应,释放氯气:ClONO2+HCl→Cl2+HNO3。一旦9月来临,南极春季阳光普照,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活泼的氯气被分解成两个氯原子:Cl2+hv→Cl+Cl。由于生成三水硝酸消耗大量的氮氧化物,并且三水硝酸极地平流层云的冰粒界面产生氢氯酸和硝酸氯的化学反应,既消耗氯贮存物质又消耗它的生成物质。氯原子和臭氧分子产生的氧化氯自由基没有反应物,自行结合成二聚物ClOOCl,在紫外线照射下这个二聚物很快分解成两个氯原子,再次开始分解臭氧的反应:
2、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
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海流外,还有不断地从海底深层向海面涌升上来的上升流,这种上升流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这样,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异常。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或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二)
2008-11-11 10:06:21 作者: 文字大小:【大】【中】【小】
简介:自然科学基础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 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英国的 史密斯 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 ...
自然科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英国的 史密斯 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 化石层序律 ”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编篡地球的历史。
3、 石炭纪 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蕨类植物空前繁荣,还出现苏铁、银杏、松柏等 裸子 植物。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科学基础作业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