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依法处理原则 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
1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 B )。 A、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 B、迅速控制事态 C、主导舆论导向 D、动用武装力量
19、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 B )。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20、在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最高决策机构 B、综合协调机构 C、决策咨询机构 D、职能组织机构
21、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起到( B)作用。 A、控制 B、规范 C、预防。
22、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B )。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23、下列不属于应急物质储备范围的是( A )。
A、应急救援人员 B、应急救援物质 C、应急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 24、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 B )相关信息。
A、通知 B、通报 C报告。
2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2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27、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 A )具体负责。 A、国务院 B、省政府 C、市级政府 D、县级政府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 C )。
A、警告 B、停止其业务活动 C、以上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2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以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 C )。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31、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管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下列哪一项规
定是正确的(A )。
A、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B、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C、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街道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32、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 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3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34、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B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35、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重大事故的标准是( B )
A、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B、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C、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5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D、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3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具有( C )效力。
A、宪法 B、法律 C、法规。
37、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应急方针、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 C )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
A、相对独立 B、紧密联系 C、有机联系。
38、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39、(A )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A、国务院 B、本地人民政府 C、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40、(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41、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4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43、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44、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4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 A )、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 B、处理 C、汇报。
46、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47、国务院( B )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48、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其中包括( A )。 A、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 B、应急队伍的建设 C、事故损失评估 D、应急预案的演练
49、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50、( C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51、需要多个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由该类突发事件的( A )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A、业务主管部门 B、上级领导机关 C、行政主管部门 D、行业指导部门
5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 A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53、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 D )。 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54、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 C )。
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55、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5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5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 A )。 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58、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 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59、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60、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公共危机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B )。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61、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C )。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62、制定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 B)。 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务员能力测试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