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和远程教学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安全技术》为龙头,建设院级精品课程群,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采用启发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培养“博而通”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采用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导师制,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采用现场教学、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实行多种评价和考核模式,监控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提倡“素质培养+规范操作+技能应用”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推行以素质培养为前提,以规范操作为基础,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综合性考核,注重与考工考级相结合,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题库,考核学生对核心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建立了核心技能实训课程的考核标准。标准包括:实训题库(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评价标准、组织形式等内容,对核心技能实训课程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安全考试(校级+企业级)+现场考试+综合作业的方法来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4.3 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的特色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教学改革是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自学院合并以来,不断地借鉴、总结其他院校化工专业的办学经验和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将专业融入产业,使规格服从岗位,让教学贴近生产的服务于宜宾及四川经济建设之路。 4.3.1、开放式办学,主动适应化工产业发展需求
利用团队带头人是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氯碱分会委员的优势,与中国氯碱学会和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氯碱分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定期参加年会和中国氯碱行业标准制修订会议,保持与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同步。重点关注西南部、四川的化工行业发展,关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企业急需人才的岗位和规格,主动适应市场,修改专业方向,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在校学生成为企业后备人力资源库。
配合专业需要,建立校企合作企业群,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载的任务是(1)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2)企业的职工培训和岗位考核;(3)本地区化工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5)可实现的高职化工类学生见习、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体系。 4.3.2、以科研为龙头,以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辅,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利用团队中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尤其是在氯碱工业、轻工、环境保护、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产学研相结合,结合企业生产工作中的一些重点课题和难题,牵头申报了十多项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了多项技术方案和工序方案,常年为县级科技局和县级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也培养了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专业的美誉度。
4.3.3、实行“三证换一证”制和学分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证换一证”即学生必须获得品德合格证、学习合格证、技能合格证,才能取得毕业证。“三证换一证”纳入学生教学计划,强化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4.4.4、工学结合为主导,机制建设为保障,夯实专业基础
利用中国氯碱协会的平台,利用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检查。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适当引入、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引入;理论、实验、实训的整合;理实课程的整合,建设高标准的专业课程。
坚持 “以双赢求共建”的原则,加大机制建设。专业以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和贡献来获得行业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并侧重于为企业提供以及培训人才、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支持;行业企业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与以宜宾天原化工集团为龙头的合作企业群已初步建立了课程开发互用、科研课题互助、技术人员兼职、开发后人员互奖等长效激励机制,为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4.5、以化工协会的为支撑,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的提高
2007年底成立了学生化工协会,定期聘请行业专家作技术报告,组织学生科技下乡,参加相应的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定期在协会内组织相关化工方面知识的宣贯活动。开展了“保护长江上游水质”、“区域水环境分析报告”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等演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社会、主动学习和积极就业,拓展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化工1071班杨鑫同学对电子设计兴趣浓厚,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外,主动学习自动控制方面的技能,设计了化工实验室恒温器的电子控温装置,并在第九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5 教学团队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问题 知名度不高 部分指标未完成 学生招生 学生就业
教师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影响力 科研和教研教改层次 5.2 建议 参考文献
[1] Bernd Nowack.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of phosphonates[J], Water Research, 2003, 37(11):2533-2546.
作者简介: 何爱江(1975-),男,讲师, 主要从事化工专业教学及水处理方面的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地方院校化工教学团队的建设探索与实践(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