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
(4)由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点?(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而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在提高。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4)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出现停滞或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14.(2012·广州调研)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2:南疆地区某资源型城市不同时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
(1)根据材料1,五城市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该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水循环类型),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流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根据材料2,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4)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______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_______。(2分)
(5)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
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第(2)题,内陆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断流。第(3)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有关。第(4)题,干旱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第(5)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 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 (2)内陆循环(陆地内循环) 冰雪融水补给 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冬季有断流。
(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原因主要是70年代后随着资源开发城市化水平发展很快,但城市生态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和谐度下降;21世纪后随着对“生态城市”的重视和环境问题的治理,和谐度迅速上升。
(4)干旱 水资源(水源)
(5)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资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部分 第六章 第二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