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潜在社会总供给的统计评价方法有:单因素评价方法、综合要素评价方法、系统评价方法。
五、简答(每小题5分,选做2题,共10分)
1.简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步骤。(6个步骤)
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步骤有:
1)确定分析对象和主要目的;2)初步调研;3)分析体系的设计;4)分析所用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的和计算。5)形成研究分析报告;6)成果的提供与发布。(前4点1分,后2点0.5分)
2.简述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评价。
答: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2~0.6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对基尼系数的区间范围作了如下判断:基尼系数抵于0.2表明收分配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大致合理;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分配严重的向一部分人倾斜。(各个分号1分)
3.简述消费结构变动规律。
答: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消费结构呈现出如下的变动规律。1分
1)从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分类来看,生存型消费占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而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1分
2)从物质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的分类来看,实物消费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而服务产品的所占的比重会逐于上升。1分
3)从吃、穿、住、用、住、行的分类来看,吃在消费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穿、用、住、行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上升。1分
4).从劳务消费内部来看,人们的消费中具有如下的优先顺序:先满足生存需要方面的劳务,再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劳务;先满足实物型、人力型方面的劳务需要,再满足智力型方面的劳务需要,等等。1分 4.简述主导产业变化的规律。
答:主导产业的变化规律是指:在工业化早期,主导产业主要取决于资源状况和制度基础;(1分)主导产业随产业结构成长而呈顺序变更,即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2分),从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型需求的产业发展(1分),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1分);政府在基础没施、外贸保护、法律、财政、金融方面对主导产业起着重要作用。(1分)
5.写出货币需求模型的一般形式,并简述各个符号的经济意义。
答:货币需求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Md??Md???p???a0?a1yt?a2it?a3??p????t??t?1 (2分)
?d?M为t期实际货币余额,其中为名义货币余额,p为价格平减指数;yt??t
为第t期实际GDP或GNP;it为第t期的利率。(2分)
a0为初始值表式实际货币需求量的起点; a1、a2、a3为回归系数,分别表明GDP、
利率和上一时期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一个单位时引起t时期实际货币余额增加的数量。(1分) 6.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证性具有那些特点?
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的实证性这是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
6
?Md
式中:??p
?
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现实的经济现象状况出发,运用统计手段,研究经济统计分析规律; 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
三是依据数量逻辑和事物相结合的实证逻辑进行的分析。 26.简述MESA方法的特征(3个)。简答、多选
1)多样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种类十分繁多。
2)系统性:任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都必须从国民经济整个系统联系的分析上进行,因此,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系统、完善。
3)专业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除使用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外,许多分析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好模型体系。
27.简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3个)。
1)针对性;应当针对不同的问题好领域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 2)适宜性:应当以适宜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不是越复杂越好。
3)关联性:鉴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关联性使得分析方法存在极大的关联性。
六、计算分析(每题10分,选做3题。写出计算公式,中间过程保留4位小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某地区2006年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收入分配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它 合计 固定资产折旧 80 112 128 80 400 劳动者报酬 768 157 410 416 1751 生产税净额 96 224 179 128 627 营业盈余 176 179 307 176 838 合计 1120 672 1024 800 3616 试计算:1)各部门的个人,集体和国家分配和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 2)分析各部门对于国家的贡献。
解:1)根据资料计算得到三者的分配格局和各部门的主体分配格局如下:(3分)列向结构
三者分配格局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它 合计 个人所得 68.57143 23.3631 40.03906 52 48.42367 集体所得 22.85714 43.30357 42.48047 32 34.23673 国家所得 8.571429 33.33333 17.48047 16 17.3396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计算分析表明,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分配格局是个人占较大比重为48.42%,国家占17.34%。从各个行业的三者分配上看,农业和其它是个人所得占较大比重,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是集体所得占较大比重。(2分) (3分)横向结构 主体分配格局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它 合计 固定资产折旧 20 28 32 20 100 劳动者报酬 43.86065 8.966305 23.41519 23.75785 100 生产税净额 15.311 35.72568 28.54864 20.41467 100 营业盈余 21.00239 21.36038 36.63484 21.00239 100 合计 30.97345 18.58407 28.31858 22.12389 100 2)计算分析表明:该地区2006年不管是从贡献率还是从部门分配比例上看都是轻工业的对于国家的贡献大。行业贡献率为33.33%;地区总体税收的35.73%都是轻工业贡献的。(2分)
7
2.某地区2004-2007年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的资料如下: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可支配收入(亿元)q 3001 2899 4387 5321 消费需求(亿元)Q 1602 1337 2235 2771 根据上述资料试计算: 1) 该地区的消费倾向;
2) 分析可支配收入变动拉动的消费需求情况; 3) 分析消费倾向变动拉动的消费需求情况。
解:1)根据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知: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得到下表:(3分)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可支配收入(亿元)q 3001 2899 4387 5321 消费需求(亿元)Q 1602 1337 2235 2771 消费倾向p=Q/q 0.533822 0.461194 0.50946 0.520767 测算表明该地区的消费倾向有所下降,但基本稳定在0.5左右。(1分) 2)根据:消费需求(Q)=可支配收入(q)×消费倾向(p)的公式,使用指数分析方法得到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需求变动的情况如下表。(2)
3) 根据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的公式,使用指数分析方法得到消费倾向变动拉动消费需求变动的情况如下表(2分) 消费需求增长量(亿元) 可支配收入影响(亿元) =p1-p0 — -265 898 536 — -54.44985005 686.2559503 475.8354228 =(q1-q0)*p0 消费倾向变动影响(亿元)=(p1-p0)*q1 — -210.55015 211.7440497 60.16457716 4)分析:计算表明,2007年消费需求增长536亿元,是由于可支配收入增长使得消费需求增长了475.8354亿元和消费倾向变动使得消费需求增长了60.1646亿元共同影响 的结果。(2)
3.已知某地区GDP和消费额的统计资料如下: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名义 3782 4513 4879 5671 GDP(亿元) 缩减指数% 1.038 1.092 1.14 1.135 消费额(亿元) 名义 2456 2899 3324 3567 CPI% 1.103 1.11 1.12 1.16 根据上述资料,试计算: 1) 实际GDP和实际消费额;
2) 计算GDP和消费额的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
3) 计算各个时期的名义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和实际消费弹性系数。
解:1)根据减缩指数和CPI计算得到下表: (2分) 实际GDP 实际消费额 年份 2004
3643.55 2226.65 8
2005 2006 4132.78 4279.82 2611.71 2967.86 4996.48 3075.00 2007 2)根据增长速度公式计算得到下表: (3分) 年份 GDP 名义增长率% 2004 2005 2006 2007 - 19.33 8.11 16.23 年份 实际增长率% - 13.43 3.56 16.74 消费需求弹性系数 名义弹性系数 2004 2005 2006 2007 - 1.07 0.55 2.22 实际弹性系数 - 0.78 0.26 4.64 消费额 名义增长率% - 18.04 14.66 7.31 实际增长率% - 17.29 13.64 3.61 3)根据消费需求弹性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下表:(3分) 答:计算表明该地区的实际消费需求弹性与名义消费需求弹性之间具有较大差距。(1分)
4.某地区的有关资料如下:(其中α=0.35 α+β=1)
指 标 GDP(可比价) 劳动者人数全社会资金占用年 份 (亿元) (万人) (亿元) 800 650 550 1995年 1600 700 860 2000年 根据上述资料应用增长速度方程计算:技术、资金、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解:根据增长速度方程知: -1分
?G?A?K?L????? -1分 GAKL
a?G?n?1?……=14.8698% -1分 Ga0a???n?1?……=9.3521%-1分 ?a0?L?Lnaa0?1?……=1.4932%-1分
?A?G?K?L??????10.62%-1分 AGKL
EA?……=71.419%-1分 Ek?……=22.007% -1分 El?……=6.574%-1分
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42%、22.01%、6.57%。-1分
9
5.根据已知某地区2007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 指标 绝对数(亿元) 1.国内生产总值 74772.4 (1)第一产业 13968.8 (2)第二产业 36770.3 其中:工业 31752.3 建筑业 5018.0 (3)第三产业 24033.3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4525.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6281.5 2.商品及劳务的进口总额 11805.8 1.最终消费 44768.2 (1)居民消费 36 117.8 (2)政府消费 8650.4 2.资本形成总额 28 564.0 (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5 698.0 (2)存货增加 2 866.0 3.货物和服务出口 15 152.8 试计算:1)该地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2)计算总供需差率及各个总供需项目的比重; 解:根据上述资料和间接法计算依据,有
1) 该地区总供给=86578.2亿元;总需求=88485亿元;见下表。
社会总供给 1.国内生产总值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建筑业 (3)第三产业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商品及劳务的进口总额 合 计 社会总需求 1.最终消费 (1)居民消费 (2)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 (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存货增加 3.货物和服务出口 合 计 计算误差 绝对数(亿元) 74772.4 13968.8 36770.3 31752.3 5018.0 24033.3 4525.5 6281.5 11805.8 86578.2 44768.2 36 117.8 8650.4 28 564.0 25 698.0 2 866.0 15 152.8 884 85.0 1 906.8 比重(%) 86.4 16.1 42.5 36.7 5.8 27.8 5.2 7.3 13.6 100.0 50.6 40.8 9.8 32.3 29.0 3.2 17.1 100.0 —
2) 总供需差率为:R=(总供给-总需求)/总需求
10
=-0.0215%;各个项目结构如下表。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陈正伟-2015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本科)》习题精解(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