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可参考所检测到的真菌种类而定。治疗应足量、足疗程,以免复发
[88]
。
推荐意见6:对于ICU中临床诊断IFI的患者建议进行抢先治疗,同时进一步寻找病原学证据。(E级)
推荐意见7:对于ICU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应开展连续监测,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尽可能实施抢先治疗。(C级)
3、目标治疗
针对的是确诊IFI的患者。针对真菌种类进行特异性抗真菌治疗。以获得致病菌的药敏结果为依据,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也可适当根据经验治疗的疗效结合药敏结果来调整给药。药物选择要参考药物抗菌谱、药理学特点、真菌种类、临床病情和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后选定。
对于微生物学证实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主要应结合药敏结果进行用药。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同时也可以选择其它唑类、 棘白菌素类等药物;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因为对氟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治疗时不应首选氟康唑,而应选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质体等。
大部分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患者多为拟诊或临床诊断,少数患者能确诊。有关治疗药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初始治疗[89-91]和对难治性患者的治疗[92]方面,还有联合治疗[93-94]。
(二)器官功能障碍与抗真菌治疗
ICU患者是IFI的高危人群,且往往都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而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几乎都有肝肾毒性及其它毒副作用。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器官损害,是ICU医生必须面对的难题。
1、常用抗真菌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抗菌谱广,临床应用广泛,但毒副作用多。使用过程中常出现高热、寒战、呕吐、静脉炎、低钾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
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相比,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注射相关并发症少,肾毒性明显降低
[44,95-98]
,肝毒性无明显差异
[97,99]
。其中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及注射相关并发症最少
[102]
[79,
95,97,100-101]
,但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的肾毒性发生率较高
[91,103]
,寒战、发热等注射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率也高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
几乎所有的唑类抗真菌药都有肝脏毒性[104],但目前尚缺乏ICU患者使用唑类药物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氟康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真
- 11 -
菌药。伊曲康唑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有一定影响,但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83]
,其引起肝损害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在伊曲康唑治疗中出现心衰或症
状加重的患者,应重新评价使用该药的必要性。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相比,伏立康唑的肝肾毒性明显减少,其肝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应用伏立康唑可出现短暂视觉障碍和幻觉,一般停药后多可恢复。
以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为代表的棘白菌素类主要在肝脏代谢,可引起肝功能的异常,但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96]。米卡芬净的不良反应与卡泊芬净类似,可导致血胆红素增高,但几乎不影响肾功能
[105-106]
。
推荐意见8:抗真菌药物治疗应充分考虑基础肝肾功能状态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E级)
2、肝肾功能损害时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1)肝功能不全时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唑类药物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高但无明显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基础上继续用药;转氨酶升高达正常5倍以上并出现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停药,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伊曲康唑应用于肝硬化患者时,其清除半衰期会延长,应考虑调整剂量。对转氨酶明显升高、有活动性肝病或出现过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慎用伊曲康唑。
在轻度或中度的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情况下使用伏立康唑,第一天负荷量不变,之后维持剂量减半。目前尚无伏立康唑应用于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研究。
卡泊芬净在轻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评分5~6)时不需减量,中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评分7~9)时需减量至35mg/d。目前尚无重度肝功能障碍(Child-Pugh评分>9分)患者的用药研究,若存在重度肝功能障碍应考虑进一步减量或停药。
(2)肾功能障碍或衰竭时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氟康唑80%由原型经肾脏排出,肌酐清除率>50ml/min,不需调整,<50ml/min剂量减半。 伊曲康唑其赋形剂羟丙基-β-环糊精从肾脏代谢,故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不推荐静脉给药。口服液的生物利用度较胶囊有所提高,达53%以上,若患者肠道吸收功能尚可时可考虑改为口服用药,空腹服用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伏立康唑其赋形剂磺丁-β-环糊精钠从肾脏代谢,故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不推荐
- 12 -
静脉给药。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达95%以上,若患者肠道吸收功能尚可,可考虑改为口服用药[5]。
卡泊芬净主要在肝脏代谢,肾功能障碍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3、器官功能障碍时两性霉素B的使用
延长两性霉素B的输注时间可减少其肾毒性和相关的寒战、高热等毒性反应。研究证实24小时持续静脉注射或延长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的输注时间,可增加患者对其耐受性,减少低钾、低镁血症的发生,并降低肾毒性[97,107-109]。另外,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价格便宜,因此,24小时持续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仍可作为治疗IFI的手段
[110]
。
推荐意见9:延长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注射时间可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肾毒性。(C级)
应用两性霉素B时,应尽量避免合并应用有肝肾毒性的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等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与其合用时,可增加肾损害的危险性
[97]
。另外,应尽量避免两性霉素B与可能存在肝功能影响的药物同时使用,以
[98]
免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出现肝脏损害。
在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的过程中,如出现肾脏基础疾病恶化或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肌酐>2.5 mg/dL);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等药物仍出现难以耐受的注射相关副作用;使用药物总量>500mg仍无效时,应考虑换药[44,97]。
使用两性霉素B出现的肾功能损害,在停药后数日至数月后可逐渐恢复,永久性的肾功能衰竭少见。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与两性霉素B给药剂量呈正相关[111]。肾功能损害大多发生在大剂量使用两性霉素B后(总剂量大于4g)[5]。多项研究显示,应用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IFI,疗效并无显著差异,但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量越大,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越高。一般认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d较为适宜[112],不宜进一步增加用药剂量。
4、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抗真菌药物剂量的调整
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药物代谢及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影响因素有药物分子量、分布容积、血浆蛋白结合率、筛过系数、室间转运速率常数和药物代谢途径(经肾脏清除的比例)、超滤率等。药物分子量越小、血浆蛋白结合率越低,则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清除越多;若药物筛过系数低,则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清除较少。
- 13 -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蛋白结合率高,血液滤过时不需调整剂量。氟康唑蛋白结合率低,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能够清除,每次透析后常规剂量给药一次。伊曲康唑的蛋白结合率99%,血液透析不影响静脉或口服伊曲康唑的半衰期和清除率,但β-环糊精可以经血液透析清除
[113]
,故血液透析时伊曲康唑给药剂量不变,只需在血液透析前给药,以便清除β-环糊
精。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代谢,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时不需调整剂量。卡泊芬净主要在肝脏代谢,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时亦无需调整剂量。
表1. CVVH、CVVHD及CVVHDF时抗真菌药物剂量调整[114-115]
药物名称 氟康唑
CVVH
CVVHD或CVVHDF
IHD
200~400mg q24h 400~800 mg q24h 每次血透后给药一
次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卡泊芬净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两性霉素脂质复合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4mg/kg po q12h
-
无需调整剂量
4mg/kg po q12h
-
血液透析前给药
0.4~1.0mg/kg
q12h 3~5mg/kg q24h 3~5mg/kg q24h
0.4~1.0mg/kg
q12h
3~5mg/kg q24h 3~5mg/kg q24h
注:CVVH、CVVHD及CVVHDF时,置换液、透析液均为1L/h
推荐意见10:接受血液净化的重症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时,应根据药物的清除率来调整药物剂量。(D级)
(三)免疫调节治疗
对于IFI的治疗还包括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胸腺肽α1(thymosinα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输注等。免疫调节治疗的目的是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的数量,激活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杀真菌活性,增强细胞免疫,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等
[116]
。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改善中性粒细胞减少
- 14 -
症的IFI患者的预后,但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117]
。目前关于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应用
数据有限,大部分来自于体外动物模型研究或个案报道,故尚不被推荐作为常规治疗。
(四)外科治疗
有些IFI的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疗方法;对于鼻窦感染
[120-121]
[118]
,例如对于曲霉肿
[119]
,外科摘除是明确的治
,治疗应该联合药物和外科方法,外科清创术和引流在大多数
[122]
病例中就足以治疗;对于心内膜炎患者应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并且术后要实施药物
治疗。当然对于IFI患者需要实施外科治疗的情况还有很多,如骨髓炎、心包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颅内脓肿的一些病例等。
附录:IFI的治疗药物简述
与其它抗感染药物不同,目前抗真菌药物在中国市场可选择范围相当有限,并且受限于经济、实验测定条件和医生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具体应用还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并参照药品说明书。
(一)多烯类
1、两性霉素B:①适应证:可用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IFI患者;②药代动力学:几乎不被肠道吸收,静脉给药较为理想。血浆结合率高,可通过胎盘屏障、血浆半衰期为24小时。肾脏清除很慢。③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每天0.5-1.0mg/kg. ④注意事项:传统的两性霉素B制剂具有严重的肾毒性,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监测。在肾功能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应予以减量、并应避免与其它肾毒性药物合用。
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因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降低。抗真菌谱同上,采用脂质体技术制备,价格较昂贵。①适应证: 可用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IFI患者;无法耐受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的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传统两性霉素B 制剂的患者。②药代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易在肝脏及脾脏中浓集,肾脏中则较少蓄积。③用法与用量: 推荐剂量ABLC为5 mg/kg, ABCD为3-4 mg/kg, L-AmB为3-5 mg/kg。起始剂量为每天1mg/kg,经验治疗的推荐剂量为每天3mg/kg,确诊治疗为每天3或5mg/kg,静脉输注的时间不应少于1h。④注意事项:肾毒性显著降低,输液反应也大大减少,但仍需监测肾功能。
- 1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icu真菌感染指南手册(2007)(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