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BCD【解析】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知以上选项均对。
5.ABC【解析】从迁移角度讲,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6.ABDE【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和组合律。
7.BD【解析】略。
8.AB【解析】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9.ACD【解析】肯定性训练可以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t 请求、拒绝、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0.BCD【解析】行为目标的陈述的三要素是: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准则。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答案要点】
(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0. 25—2 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1 分钟。
(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 1 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答案要点】
(1)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作用及其与活动的关系,把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机。
(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4)根据动机的动方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答案要点】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 3 岁左右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 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时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他们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的规律: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第二,活动律。第三,组合律。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2.【答案要点】根据记忆规律,教师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识记过多,否则,易引起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了心理障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的方法有: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这位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
(2)这位班主任老师具备可贵的爱心。
(3)这位班主任老师熟悉学生心理。
(4)这位班主任老师懂得育人的原则和方法。
(5)这位班主任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娴熟掌握了教育的技巧。
(6)这位班主任老师沉着、冷静,有着高超的教学机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真题2013教育心理学真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