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报纸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
制定党纲草案是《火》的一项重要工作。1902年将党纲草案刊出后,《火》又连续发表论文和文章,进一步阐明党的纲领和策略。
在《火》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
至此,《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 ⑶组织工作
列宁就党报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代办员的工作包括:收集稿件和信件;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等。 ⑷历史功绩
火星报在列宁主持的三年里,为俄国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通过对经济派的斗争,使多数地方工人组织摆脱了机会主义的影响,接受了马的思想路线,为建党作了思想准备
其次,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连接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完成了初步统一党内思想,联合各地分散的组织,筹集召开党代会的艰巨任务。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党代会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火星报提出的纲领,监狱火星报为建党作出的重大贡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党代会通过决议表彰其历史功绩,宣布它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7《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7.火星报时期列宁新闻思想
火星报时期列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深入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时也涉及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 1. 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记为重要的品格。应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 2. 关于报纸的功能
报纸的作用不仅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教育和正确政治上的同盟,同时也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者,集体的组织者。他将《火》比喻为“脚手架”,可以“显示建筑物的轮廓,便于各个建筑工人进行联络,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产生的成果” 3. 关于出版自由
把争取出版自由列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道路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
31
任务是取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 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鼓励每个受到政治压迫和有志于使俄国人民摆脱政治努力地位的人们都来发表自己意见,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的丑恶,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
火星报时期列宁有关报刊的思想、原则,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 8.《前进报》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
1905年在日内瓦创办。周报。是列宁为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创办的。该报继承了旧《火星报》的传统,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后来创办新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终刊。 9.《无产者报》
布尔什维克继《前进报》之后创办的新的中央机关报。 1905年5月在日内瓦创刊,同年11月停刊。
该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的决议。同时还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 10.《新生活报》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
1905年11月在彼得堡创办。在列宁的领导下,《新》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指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决定国家命运,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
《新》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主张报纸应当“无党性”。
针对这种言论,列宁在《新》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充分体现了列宁倡导的党性原则。由于报纸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 报纸出至27期被查封。 11.《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在《新》上发表,列宁撰写。文中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1)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写作时也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
2)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时也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有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3)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 12.《真理报》
1912年5月5日,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真》在彼得堡问世。
在经济上全靠工人们的捐款支持,工作一直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真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成为全俄的政治讲坛、广大工人的耳目喉舌
真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大恐惧和仇恨,两年多的事件被查封8次。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社被捣毁,报纸于1914年7月8日停刊。 发展阶段: ㈠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额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
《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他们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
32
消息。
也是依靠工人们的捐款,《真理报》才能出版。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
《真理报》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㈡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报纸的宣传中心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首先从理论上宣传马武装起义的思想,继而着重宣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同时大量报道各地革命委员会和赤卫队的活动,巧妙完成了宣传党关于武装起义的战略方针的任务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㈢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真》毫不隐瞒祖国面临的巨大危险,冷静地指出,祖国的命运有赖于每一个苏维埃人的努力,有赖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在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真》打破严格的版面布局,在不固定的位置刊登列宁关于保卫祖国的雨露和斯大林向首都人民发出的战斗动员令。
《真》的宣传与号召为莫斯科保卫战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2)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真理报》是卫国战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记载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
在报道前线战事时,报纸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形势及战争每一阶段特点、揭示苏德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指出红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的主要任务等方面。
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真》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为战斗者的苏联人民树立了楷模。 3)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报纸号召后方民众,调动全部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其中包括:保卫劳动果实的号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吁、关于苏联人民支前行动的报道、劳动竞赛报道。
在《真理报》的宣传和倡导下,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4)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13.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取缔反动报刊、发展苏维埃报刊的重大举措。 ㈠取缔反革命报刊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列宁就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的法令,用革命手段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 1)《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宣布查封下列报刊: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挑动从事犯罪活动者。
33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布的第一个出版问题法令。
2)《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为了加强对资产阶级报刊的监督管理,1918年2月由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指出:“报刊革命法庭审理利用报刊反人民的各种犯罪活动”。
3)《关于查封破坏国防的孟什维克报纸的决定案》1919年2月全俄总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
为维护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苏维埃政权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勒令孟什维克报刊全部停办。到1919年底,除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政治派别的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至此,对反动报刊的监督管理以至查封取缔工作已基本完成。 ㈡发展苏维埃报刊的举措
1)颁布《关于国家统一管理广告业务的法令》
1917年12月公布。《法令》规定,广告的业务均由国家统一管理。 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是苏联报业建立初期列宁的又一个重要思路。
2)下达关于征用资产阶级的印刷厂和纸库的命令,剥夺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基础,用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是苏维埃报业体系建立初期列宁的总体思路之一。 3)拨款给印刷厂,支持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版 14.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的主要做法和业绩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历时四年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状态,报刊的结构也作了相应调整。 1)停办、合并了一批民用报刊。
2)减少报纸篇幅,限制出版期数和发行份数。 3)大力发展军事报刊。
在卫国战争前线,还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前线报是一种新型的军事指挥报纸,他在战争进程中虽战线数量的变化而增减。由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出版,读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 4)在报纸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轨 道,开始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宣传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第二、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第三、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第四、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15. 苏联新闻体制形成的背景、基本特点、历史评价
新闻体制,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 ㈠苏联的社会主义报业,是由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党报发展而来的。
1)1907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五大”的党章确定了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机关报的的党报体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了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报自然成了全国的报业核心。但以后创办的各级各类报纸,全够沿用了党报的体制,分别属于各级、各部门党委领导,全都由党委宣传部门管理,实际上使全国上下的报纸一律采用了导报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机制
2)新经济政策时期曾经开放过民间办报,曾经允许党和非党报纸并存过。不过,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新闻政策也像当时其他一些政策一样,随着列宁的去世而终止执行
(二)在斯大林执政的三十几年来,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封闭的新闻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是:
1). 新闻媒介全部国有。所有都是国家事业单位,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作,民间团体或者个人均不得办报
2)媒介管理高度集权,所有媒介均由党委管理,并设有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 3)媒介功能只重宣传。固守革命时期和战争时期习惯把宣传功能置于信息功能之上, 4)信息来源十分单一。官方渠道是唯一信息来源,政府封锁外来信息
34
5)媒介言论高度统一。《真理报》具有绝对权威,其余各级报刊都与之保持一致
(三)历史评价:苏联新闻的这种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封闭的特征,可以通过集中调控和层层把关,实现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全民的行动,在十月革命及战争的特殊时期是必要的,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历史表明,这种体制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苏联人民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对于整个社会在民主和
16.苏联报业改革的过程和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㈠改革过程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苏联新闻业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中。 1985年,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就此拉来序幕。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极力倡导新闻界“公开性”、“透明度”。
按照戈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表现: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出现了对斯大林时期的全面批判,进而对过去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盘否定
3)不同观点激烈交锋
在“公开性”原则引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下,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㈡改革失败原因
在改革的进程中,苏联报刊纷纷由一般揭露阴暗面,批判历史失误,发展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
1990年出台的新闻法又加剧了这种变化,这部新闻法有几个重要规定;1取消新闻审查制度2规定各种组织和个人有权办报3 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1991年8. 19事件后苏共中央解散,报纸的性质大部分有所改变,至此,原有的以党的机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很快陷入瓦解。 17.塔斯社
前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
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统管全苏的新闻通讯工做。
塔斯社受苏联人民委员会领导,负责在全苏和国外搜集和发布新闻。在国内新闻发布上处垄断地位,国内报纸的所有重大新闻均由它提供。
二战后塔斯社的业务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通讯社之一。 1971年被确定为部级机构,社长由部长会议任命,下设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图片五个总编部。设在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社集向塔斯社提供本国消息,又将塔斯社的新闻提供给当地媒介
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和记者站,采用8种文字,拥有先进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苏联解体后,1992年1月,俄罗斯总统签署命令,将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合并组建成俄罗斯通讯社 18. “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就积极开展无线电广播的研究实验
1918年成立的下新城无线电实验所成功试制了第一台无线电电话台,并于次年组织了实验性语言广播,成功进行了从下新城到莫斯科的远距离通话实验。
对此,列宁欣喜万分,他写信致贺说,这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19.沙俄时期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一般历程 1.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工人报刊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大新闻学院考研 外国新闻史完结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