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及对策研究(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统产业,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和西安。前三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较早,基础比较深厚,产业链较为完善,都已建成数个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其他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技术创新优势,同时西安也是我国航天器制造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本身对物联网技术拥有大量的应用需求,发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具备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因而上述四地都应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

4.2.2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基地。物联网材料研发和芯片制造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是物联网产业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材料研发和芯片制造产业的地区要具备下面三个基本特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具有交通区位优势以方便产品运输,制造业所需人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潜力的城市包括:苏州、深圳、成都。苏州和深圳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产业基础深厚,具备发展物联网芯片制造基地的良好条件;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资源,在物联网材料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述三地应发挥自身优势,互动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2.3物联网设备制造基地。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是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中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标签成品、传感器和读写器的制造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的繁荣与否关系到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繁荣又需要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支撑,根据物联网设备制造业的特点,目前可能形成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和福州。广州的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其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也为物联网上下游产业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武汉在发展物联网感知产业方面有邮科院等龙头企业,同时光纤通信也是其特色产业,符合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另外武汉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福州位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有利于吸引具备电子技术优势的台资企业落户,同时闽台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当地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2.4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包括硬件系统的集成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紧密联系,所以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的选址就需要考虑到与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交流是否便利,二者便利的交流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上述要求及各地主导产业的分析,目前可能形成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集群的城市包括:南京、天津、杭州、重庆。上述四个城市经济基础较好,自身均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系统相关硬件、软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如南京、杭州与上海、无锡同处长三角经济圈,天津与北京同处环渤海经济圈,重庆与西安同处西部经济圈。

以上述四类基地中的核心城市为点,两两联结成轴,运用点、轴、网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沿江地区为轴,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为两翼的“->”型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构想图

沿江地区产业群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该地区的物联网产业产值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专业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组织结构完善。该地区拥有长江这个天然的黄金水道,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水运物流最为适合,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该地区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通过长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物联网横向产业带。上海、武汉、成都作为沿江地区产业群起点、中点和终点,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鲜明,作为区域核心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沿江地区产业群形成完整的辐射作用,另外以苏州、无锡、南京、重庆、西安构成次级核心,与区域核心协同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群包括:浙江、福建、广东。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深厚,人力资源丰富,同时毗邻港澳台地区使得该地区的技术交流通畅,开展区域合作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地区可以形成一个物联网弧形产业带。杭州、福州、广州作为该产业带的三个节点及三个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有望成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宁波、厦门、深圳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同样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作为副中心与物联网产业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环渤海地区产业群包括: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近年来,该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强,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对物联网技术改造的需要强烈,环抱渤海使得该地区交通便利,适宜发展海运物流体系,形成一个物联网环形产业带。北京、大连、青岛作为该产业带的三分点,交通便利,同时对外开放城市也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适宜作为区域核心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以沈阳、天津、济南作为次级核心形成补充。

综上所述,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合理布局,一定要立足全国产业协同发展的高度,打破区域经济的禁锢,把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物流、贸易、应用等环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合理高效布局,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

5、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对策

上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实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构想;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合理的产业布局的实现需要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准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如不能有效的加以提高,会对物联网产业布局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国内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

5.1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有其特定的市场机制,由市场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和组合,但短期内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实现的,同时易导致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在提高物联网产业集中度的目标上,要加强宏观调控;相关政府机构应根据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组织规律和自身经济的特点,加强物联网产业群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实施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消除产业的行政进入壁垒,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从而促进物联网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7]。

同时,政府在提供良性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的前提下也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利用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物联网产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培育扶植物联网产业大型企业,引导产学研的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小型物联网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引导其与大型企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引入国外先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战略合作,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物联网产业集群[8]。

5.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政策的调节,还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联网相关企业需要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 进而增强物联网企业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竞争能力。当前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逐步完善, 市场竞争可以使得一些缺乏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自动退出市场;同时,一些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新企业乃至外资企业也会进入市场,有助于扩大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带动其他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和管理水平,给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规模经济。

另外,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还可以促使各物联网企业的划分业务领域,形成各自的特色产品。如物联网材料研发与芯片制造企业主要经营物联网材料的研发和相关芯片的制造;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物联网传感设备、标签成品和读写器的制造;上述各企业集团也可同时经营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产品,如系统集成等,有利于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5.3整合现有企业,建立产业联盟

提高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物联网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扩大企业规模,组建物联网企业集团;鼓励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通过兼并、联合、上市等方式,组建产业联盟,有益于各主体取长补短、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进而提高我国物联网的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优势[9]。

5.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产业有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因而发展产业集群要根据物联网产业自身的特点建设研发、技术应用、贷款担保、产品检测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为物联网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另一方面,物联网企业自身也要充分使用外部资源, 建立区域内公用的联系网络以促进企业间技术和经验的流动, 优化物联网产业的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及建设, 增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物联网产业集聚的形成。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多个物联网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建设一批

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柯健.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产业集群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4): 54-58.

[3] 王斌义.基于A-U模型的物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4):79-82.

[4] 肖豫.东北老工业基地物流产业布局及实现途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

[5] 徐晓兰.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发展,2010(2): 86-87.

[6]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张小平.基于集聚效应的江苏省产业布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8] 陈兆奎,申俊龙.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7,(6):5-6.

[9] 甄文庆.增强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J].中国制造信息化,2010,(10):23-24.

作者简介:范鹏飞(1950-),男,江西高安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邮政管理和网络通信。

作者简介:周桄召(1985-),男,江苏灌南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邮电经营分析与决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及对策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及对策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5054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