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曾国藩日记(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但是很不幸,有一次曾国藩的好朋友汤鹏来找他,进门发现曾国藩正将书写的文字往身后藏。汤鹏也不见外,一把夺过来:写的什么,让我看看??这一看,汤鹏顿时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曾国藩,你不要脸!你竟然作弊!我还活着,你就替我先把挽联写好了?? 在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知情重义,但凡有学子客死京城,江忠源都出钱购置棺木,托人将灵柩送回死者家乡。而曾国藩则免费替其写挽联,所以北京城专门给他们俩来了一副活挽,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这虽然可笑,却有着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活人先挽。所谓成功之道,无非是快人一步而已。

7)算命先生会忽悠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

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曾国藩继续投入他的家庭事务中,这种奔忙能够让他从思考的重负中,获得解脱性的快感。 这则日记,透露给我们的最重要信息,不是四妹妹出嫁,而是曾国藩对日常礼仪细节的关注。这应该是曾国藩首次面对的一次规模性社会组织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是一件需要仔细揣摩的大事。《史记》中有一段类此相关的记载,说是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起事,跟随他的人都安排了官职,但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官位。此人就去找项梁说理,却不想项梁说:以前咱们在乡下的时候,曾有一次让你主持乡事,你却没有能办妥当,可见你这人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所以不能让你承担更多责任。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而且从日记的记载上来看,他真的意识到了这次事情的重要性,尤以轿夫几顿饭的安排重点提到,正表明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于心。 这112名轿夫的餐事安排,成了曾国藩人生首次的管理能力试水,也为他增长了最宝贵的管理经验。许多事情,除非你亲自经历过,否则是很难以想象出具体而微的细节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曾国藩知道得更早。十月甘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 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做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这里又有一桩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很重大的事件,三弟曾国华的过继。

如前所述,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日记中明显有些事情被忽略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被曾国藩的母亲所拒绝,明摆着,这是曾骥云自己没儿子,所以买通了个算命先生来忽悠,却被大嫂一眼看穿了的缘故。

而曾骥云没有儿子,务须过继大哥的儿子以后快,也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再者大哥曾麟书这边已经有一堆的儿子,不差这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呢?

这样,曾家人就陷入了幸福的争端之中,一直争执到这一天,才算是争执出个眉目来,于是家人愉快摆宴相庆。

除澄弟、温弟外,接下来的是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与曾国藩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应。曾有一次,曾国藩梦到他战死,而号啕大哭把自己哭醒,还有一次,

曾国荃在战场上嘴唇受伤,而曾国藩则整日坐卧不宁,神思不定。事实上,曾国荃已经构成了曾国藩的另一个人格,寄望着他对家族的全部预期,所以才会有若许之多的灵异事件。 曾国荃被曾国藩称为沅弟,而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四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这是曾国藩的家事,并因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惟是构成了国事,也构成了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8)失踪的坟墓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

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余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就在头胎儿子曾纪第死的这一年,又一个儿子曾纪泽出生了。

曾纪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俗的贡献,史学家最经常提到的是,他在中俄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权益。但曾纪泽的历史作用,并不止这些。

早在1816年的时候,那时是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使臣亚墨尔斯来北京,中方要求亚墨尔斯一行趴在地上磕头跪拜,亚墨尔斯斥之为发神经,说这种跪拜已经超出了正常礼节的范畴,属于最明显不过的人身羞辱,断然拒绝。

当时的嘉庆皇帝怒不可遏,立即给英国发了一道圣旨,斥责英国不服王化,勒令其悬崖勒马,否则天朝大军若到,英国必成齑粉,莫谓言之不予也,诸如此类。可不曾想,当时英国人没人懂中文,没人能看明白这封怪东西上面写的内容,结果圣旨被英国人塞在外交部的角落里,封存了整整70年。直到曾纪泽使英,看英国人实在可怜,才替他们翻译了过来。 总之,曾国藩的家人,从此走向了世界,到民国时,曾国藩的曾孙女儿曾宝荪,甚至是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贵族仕女教育。这就是知识与思想的价值,当中国仍然停滞在旧有的农耕时代时,曾国藩一家却始终是跟随历史而行进。 日记里也提到了曾国藩妻子、欧阳夫人在曾纪泽出生后的表现。欧阳夫人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从她留下来的文字看,她称不上才女,只是一位典型的民间女子。曾纪泽的出生并没有让她摆脱失去头胎儿子的痛苦,相反,这让她更加沉浸在痛苦之中,仍然是“涕零不止”。

很明显,欧阳夫人的心态有些失衡,这时候,做丈夫的应该细心地体慰妻子,但曾国藩显然不是太懂得这些,心思也没有放在这上面。

曾国藩的心思,放在曾家九世族那失踪的坟墓上。此前曾家是乡下一介农夫,但从曾国藩开始,家世已经大为不同。所以曾家人开始寻找这座失踪的坟墓,并成功地从荒山野岭中将坟墓找到。

说过了,曾国藩不惟是属于妻子,他更多的属于曾氏族人。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

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正是这样,出人头地的曾国藩,承载着曾氏族门光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重修曾氏家谱,就成了一桩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这里,曾国藩再度关注事件的细节部分。

这里提到修订族谱,是让每户人家掏钱,而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这让曾国藩明确了这样一件事:

他曾国藩,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两手空空,全部的资源来自社会群体本身。钱需要大家来掏,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社会组织者不是救世主,他不可能拯救任何一个人。相反,社会组织者是从社会本身获取利益。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只有社会组织者才真正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道理简述起来,就一句话:任何人也不要期望从政治家那里获得任何东西,相反,大众才是政治家汲取财富的唯一源泉。 (9)不幸弄假成真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

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儿子曾纪泽出生一个月后,曾国藩返回京师。

这则日记,是曾国藩的日记中唯一略带抒情色彩的散文。远火高低,与星荧荧,这幅美丽的夜景,也正如曾国藩的人生,希望似乎就在前方,却看不到抵达的路径。

实际上,曾国藩或许是最早想到通过日记飞黄腾达的人,此后一段时间,他的日记主要是写来给朝中重臣倭仁看的,他是把日记作为晋身之阶,投人所好,却因为他骨子里有着对文字与思想的执迷,不幸弄假成真,误入了思想智慧的圣殿,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历史。 倭仁,蒙古人,姓乌里齐格氏,大学士,咸同年间最著名的理学大师。曾国藩初写日记,是为了找理由登上满族名臣倭仁的门,以求学之名,请倭仁指点批复。所以他起初的日记,尽多励志之语,倭仁也当仁不让地在上面加一些鼓励性的批注。但倭仁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曾国藩要想打动对方,就必须拿出点真本事,至少从书中真的读出门道来,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中,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能力的恼恨与怨怼,他真的拿自己没办法。

终其一生,曾国藩都在探究的路上,所以此后他的日记风格,也将依循着规律性的路线前进,先是功课性质的记录,而后是检讨书式的自我批判,最终一落千丈成为流水账,中间还神秘地缺失了一大块,当日记重现江湖之时,终于转化成了顺理成章的工作记录。

鱼不知水,鸟不知天,思想者所行所为就构成了思想本身。只有当曾国藩的日记成功转型为工作笔录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的思想已经成熟。 但这需要一个很痛苦,也是极端让人难堪的过程。 (1)发现热力学定律 六月初七日

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偈,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诸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酉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馀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年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谨记于此,六月初七日夜记。单从这篇日记上来看,说曾国藩借日记巴结权贵,以期飞黄腾达,明显有失公正,是不客观

的。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说得明白,早在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权贵这种动物之前,就已经发下宏誓,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

曾国藩三次改名,刚刚出生的时候叫曾宽一,20岁那年改名曾子城,曾子城比曾宽一体面,也更给力。但马上,曾国藩丢弃了这个既体面又给力的名字,重新将自己命名为曾涤生。

曾涤生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别扭,缺乏力度。但曾涤生解释说,他这个名字,是有来头的,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这个解释固然是合情合理,却恰恰印证了曾涤生同志的稚嫩与卖弄。 简单说来,曾涤生这个名字,因其取字生僻,缺乏公众认知度,念起来别扭,听起来没感觉,想要记住就更难。总之是行之于艰涩,偏离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区域,缺乏最基本的品牌意识。

相比于他的老师穆彰阿,曾国藩明显差得太远。看看穆老师替他起的新名字:曾国藩,听起来堂堂正正,气派非凡,带有强效的掷地有声之效果。可知穆彰阿能够位居高位,真不是白给的。

在这篇日记中,曾国藩向世人透露出了他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实际上就是热力学三定律,相近的哲学思想则表述为:

第一,世界是平衡的,任何增加必然会有相应的减少。曾国藩用以表述这条定律的原话是: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

第二,无序(熵)的总量只能永远增加,所以建设性的工作唯艰唯难,而破坏性的工作却是超级之简单。在此观点上,曾国藩的表述是: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

第三,理想状态是无法抵达的,最多只能是无限趋近。正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曾国藩也不敢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得太高,实际上他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不太丢人现眼的文人学士的位置上。在日记中的具体表述是: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说曾国藩发现了热力学三定律,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必然是与这世界的规律相接近的,否则他就不会成为曾国藩,只会沦为无关紧要的小文人一枚。在这世界上,举凡在自己人生上有所成就的人,其对世界的认知必然有其正确的一面,否则就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而曾国藩的这个认知,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他对自己家族的长考之后,才得出来的结论。

在日记中,曾国藩反复提及“先人元气”,这个先人元气的养成,说起来真是艰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事实上,曾国藩的小文人定位,是曾氏一族六世人艰苦培养的结晶——千万不要小看文人,哪怕一个再不起眼的书呆子,莫不是积淤了几世人的心血。 曾氏原本是江西人氏,元末时为了逃避战火,从江西一口气逃到了湖南衡阳。到了清初,爱新觉罗氏从关外杀进来,于是战火又起,曾家再次全族奔逃,这次逃到了湘乡。此前曾氏族人全都是最老实巴交的农夫,家境贫寒,遇有战乱扛着锄头就逃,倒也省心。但是到了湘乡之后,这户农家突然冒出来个曾应贞,曾应贞生下来的时候一贫如洗,但等他死的时候,却留下了室庐数处,家财千金。

正所谓生而贫寒并非耻辱,死于贫穷,才是人生的失败。前面的失败者从此忽略不计,于是曾应贞就成了曾家第一个有出息的人,是谓曾家始姐。

曾应贞有了钱,就渴望着能够将家业再上一层楼,这时候读书就成了唯一的道路。若然是文盲也能够混出个名堂,那这世上的如山的书卷又有什么意义?但是曾应贞至多只是个爆发户,缺乏读书天分,于是曾家的希望,只能够下移,移到下一代人的身上。

第二代人有个孩子叫曾辅臣,听起来名字很棒,辅臣辅臣,明摆着是渴望能够到皇帝身边打杂倒杯茶。但这个希望最终破灭了,很明显,相比于读书,扛着锄头下田耕种,更适合曾辅臣的心思。

曾辅臣人生奋斗失败,曾家的希望只能继续下移,落到了第三代曾衍胜身上。但第三代也没干出个眉目来,希望只能向第四代人下移,移到了第四代曾玉屏的身上。赶巧的是,第二代曾辅臣是家中的次子,他在第一代创业者曾应贞那里分到的家财本就不多,等他死后,家财再行分割,只会越来越少,落到了第四代曾玉屏的手中,已经接近于返贫的状态。 让人惊讶的是,第四代曾玉屏,读书不上心思,却把文人学士的毛病全都沾染上了。他最常干的事,是骑马去湘潭,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或是在闹市上追打嘻闹,或是在大街上找个角落呼呼大睡。这样下去的话,曾家的希望就只能彻底破灭了,然而有一天,一个神秘人出现在曾玉屏的面前,谁也不知道他对曾玉屏说了些什么,但曾玉屏却立即卖掉了马,徒步返回家乡。

此后的曾玉屏,洗心革面,投入治理家业之中,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家规范,这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考就是不忘先祖,宝就是善待邻里,以后依次是早起,打扫,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有此八字,曾家的发展重新上了轨道,再次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第四代曾玉屏迷途知返,固是善事,但无论如何,曾玉屏已经来不及读书了。于是读书的希望只能再度下移,移到了曾家第五代曾麟书身上。 第五代曾麟书,是世上顶顶可怜的人。他明明没有读书的天分,却因为家族的希望所寄,被迫硬着头皮死读书。看了曾麟书的不幸遭遇,我们就会知道,读书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可怜虫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考,持之以恒地考到四十多岁,经历了16次的落榜折磨,终于在第17次,考入了县学,获得了生员资格。

上课的那天,曾麟书一看旁边的同学,顿时泪流满面。

坐在第五代曾麟书旁边的学生,就是他的儿子曾国藩。这一年曾国藩22岁,当时他的名字还叫曾涤生,但无论如何,曾麟书搭进一辈子死读书,开花结果却落在了曾家第六代曾涤生身上,试想曾麟书如何不老泪纵横?

就是这样,从第一代曾应贞,第二代曾辅臣,第三代曾衍胜,第四代曾玉屏,第五代曾麟书,直到第六代曾国藩,曾氏族人中才总算出来一个读书人。 何其艰难!

很多人把读书看得容易,那只是他们绝非真正的读书人,只是被迫塞在教室中认识了几个字,从此这辈子再也不会碰书本一下。不去做的事,总认为是容易的。而只有曾国藩才知道,要培养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对思想与学问感兴趣的人,那是需要六代人的心血栽培,是艰难到了难以想象的事情。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然是像曾国藩这样,能够从社会生活中,从书本中,体悟到最接近于真理的规律。如曾国藩本人的人生哲学,就与热力学三定律有着极尽相近之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世上真正的读书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曾涤生寄希望于自己,天晓得自己而后,曾家的后代是不是还会对读书感兴趣。他对此没有把握,事情必须从他开始,不能再无限期推后。

但同时曾国藩也知道,他所追求的真理只能是无限趋近,却无法抵达的。此外就是这个世界是平衡的,在追求知识与思想的过程中,他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譬如他的身体健康。晚年的曾国藩曾不无恼火地说起这事,他只要一琢磨学问,身体上的皮癣就大肆发作,痒痛钻心,可是他还得琢磨啊,要不然又能怎么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曾国藩日记(2)在线全文阅读。

曾国藩日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5009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