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巧家,金沙江(1015年11月13日下午)
巧家县境内最低海拔517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最高海拔4041米,位于药山顶峰。①因为巧家处于小江断裂带上,所以海拔较低,热量充足,属于云南最热的三个地方之一。此处最典型的地貌类型就是滑坡,站在对面(四川宁南县)的山上看巧家,县城尽收眼底,然后大的滑坡也十分壮观,几乎盖住了整个县城。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如图六)
图六
2.1.6不到白雾村的路边(2015年11月14日上午)
①
http://www.bht.yn.gov.cn/Article/2007/20071120085742.html 巧家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6-24]
从石头上看到的波浪状的花纹(波痕构造)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海洋,而我们这一站的主要任务:挖化石。挖出的三叶虫化石也足以证明此处曾经是海洋,但是是浅海,甚至是冰海。因为三叶虫生活在海里。时间直接拉回到了5亿年前,三叶虫直到二叠纪的时候才灭绝,在地形上生存了3亿年之久,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其大小从70厘米到2毫米。在这里的石头中还是可以挖出以前三叶虫的尸体,也就是化石,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挖到了五六只三叶虫,大小基本上2厘米作用,不算大也不算小,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比较大,而奥陶纪的三叶虫比较小。而挖到最多的则是贝壳的化石,因为一块石头上可能都有几十个贝壳。
2.1.7会泽到宣威路中(2015年11月15日下午)
温度19.2摄氏度 相对湿度 44.6%
我们在路边看到了土壤的形成。(如图七)风化壳上面是红色的土壤,成为山原红壤。可以看到这里是人为的破坏了生态结构,导致的生态结构恶化,不然这里应该是森林。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如:岩石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土状母质。
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举例)
3.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4.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举例)
5.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土壤是在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生物作用。
图七
2.1.8珠江源(2015年11月16日上午)
温度 10.7摄氏度 相对湿度 68.1%
这次我们来到了高原面上,珠江的源头在这里形成,珠江是从溶洞里出来的。这被成为断头河,是相邻流域的河流在分水岭地区相遇发生河流袭夺后,被夺河的上游被袭夺改道,则其下游因失去源头。这里的植被丰富,对水源起到了非常好的涵养作用,珠江上游的水小,到下面与几条江汇合以后,水量变大。这里在晚古生代时,也是海洋,海洋沉积物经过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以海水为介质沉积在海地底,形成了珠江源旁边岩石上有方向的纹理。(如图八)
图八
2.1.9彩云洞(2015年11月17日上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地貌类型,就是岩溶漏斗,是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其下往往与暗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在此地貌下,确实存在着溶洞,这种地形人们俗称为天坑。山上都是白色的石头,这里和石林一样都是喀斯特明显的地貌。
漏斗地貌形成原因: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如图九)
图九
2.1.10大叠水风景区(2015年11月17日上午)
温度15.3摄氏度 相对湿度 69%
巴江瀑布,这里的岩层软硬分布,断层活动后容易形成瀑布,多级的瀑布则是断层的周期性活动形成的。岩石成分:白色碳酸盐,泥灰岩。岩溶作用生成的次生碳酸盐,在溶解后又沉降下来。次生碳酸盐有年轮,一浅一深分布,而原生碳酸盐无年轮。
2.1.11石林站(2015年11月17日)
温度:28摄氏度 相对湿度:39.7%
这是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我们看到了许多白色的石头形成的石芽和石林(3M一下称石芽,3M以上称石林),石林整个范围有长度35KM,宽度4-6KM。石林的形成与之前看到的大叠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曾经是海洋,之后形成的土壤将石头盖住,后来经过侵蚀作用,将土冲刷,然后石头就冒了出来,侵蚀基准面就在大叠水,所以大叠水控制着整个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石林地貌。看石头的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