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热点分析
舆情热点是民众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一种集中表达形式,是民众对某种社会政治事件、现象或公共管理事务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应的结果。舆情热点大多指向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点、难点、敏感问题和关键环节,是民众思想意识、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突出表现。2010年,民众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更加高涨,舆情表达更加积极,舆情热点更加复杂、更加广泛,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越来越多地以舆情热点的方式显现出来。本文拟对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主要特点、态势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对如何创新和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进行一些思考。
一、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主要特点和态势
2010年是充满艰难和挑战的一年。连续的贸易战、货币战、敏感地区争端以及西方国家不断地抛出各种手法和议题向中国发难,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前所未有地复杂起来。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后续影响开始凸显,广大民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种民生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各种趋于固化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更加困难,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化,这给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势必会带来不小的影响,也使得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认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对党和政府为营造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做出的艰苦卓绝努力的普遍好评,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在2010年,从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嫦娥二号成功升空,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谋划“十二
1
五”发展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以及我国政府沉着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等,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展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空前提高,但劳动者收入增长比较滞后,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明显,财富分配失衡日益严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我们的改革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另外,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仍未脱贫等声音,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广泛、持续关注贯穿全年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物价上涨意味着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既有财富的缩水。而近年来伴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以及对未来教育、医疗、养老支出预期的增加,极大地压抑了民众的现实消费欲望,也造就了近些年来我们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尽管我国一直维持着较低的利率水平。在收入增长水平远低于支出预期和高储蓄率的背景下,民众对物价波动的承受能力极其的脆弱。然而在2010年,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物价上涨已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成为贯穿全年的舆情焦点。从年初的“蒜你狠”、“姜你军”到年中的“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10月,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同比增长4.4%,创下过去27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1月,CPI数据继续攀高,同比涨幅达5.1%,再度刷新年内最高纪录。央行公布的全国储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降至过去11年以来的最低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指数升至81.7%。尽管下半年以来,政府已采取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调控措施显现出局部效果,但从 CPI的市场表现看来,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稳定物价、抑制通胀,代表着民众的普遍心声,也是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责任。2010年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和被戏称为“空调”的楼市新政,一年来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
2
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在两轮调控之下,房价依旧不降反升,“地王”仍频频出现,民众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多次反复,也考验着对政府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高企的房价成为悬在民众心头的近乎窒息、难以名状的痛,解决房价过高问题是广大民众最强烈的愿望。此外,这一年中,有关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民生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交织着民众情绪的起伏波动,也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10年微博客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了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微博的独特魅力在于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事件围观者,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的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传播日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微博的迅速崛起拓展了民众表达权和参与权,极大地促进了“网民围观”,促进了网民对一个个热点事件的高强度的注视和更广泛的参与。网民皆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们通过微博为公众及时发布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大旱的最新消息,也直播上海大火和令人垂泪的“花祭”,更关注和推动宜黄强拆事件、王鹏被跨省追捕事件等热点事件的进展??网民围观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民众舆情表达注入无穷的“微动力”,人们通过围观渴求真相,通过围观推动表达,通过围观凝聚共识,开辟出一方全新的公共舆论阵地。从“3Q战争”、全民“织围脖”、“拼爹”、“给力”、“强拆”、“团购”、“涨时代”等诸多网络热词可以看到,它们已由过去多为无厘头的恶搞或自我表达向现在的更加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在网络这个舆论场上,网民的声援、干预、监督无处不在,舆情表达不仅可以明显感知,还能迅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展示了网民围观对舆情热点的重要影响力。
3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定程度反映社会关系调处更加困难
较之以往,2010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如辽宁庄河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河南睢县“茶杯门”事件、广州法制办“咆哮哥”、海南三亚社保局“招考门”、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我爸是李刚”、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湖南凤凰少女坠楼案、宝马反复碾压男童案、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重庆大学生拒绝“农转非”、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及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和部分地区罢工事件等。这些热点事件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大多近乎“一触即发”地成为舆情热点。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显示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政府与社会、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猜疑、隔膜、不满、怨恨等情绪和心理加重,政府公共治理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严峻,一定程度反映社会紧张度趋于上升,社会关系调处更加困难。
5.一些极端的舆情热点事件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相对于基于一般性的现实利益冲突、权益维护或价值诉求而引发的舆情热点,2010年发生的一些极端的舆情热点事件所反映出的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一些正加速蔓延的消极社会情绪和心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上半年福建南平等地接连发生多起袭童案,暴力犯罪恶性蔓延,引起全社会的极大震惊和舆情的聚焦,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和心理在招致民众强烈痛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状况加剧的普遍忧虑和对关爱弱势群体、疏导非理性社会心理、防止社会断裂的广泛思考。全年“此起彼伏”的暴力强拆致人死伤事件,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社会冲突的激烈,也反映出行政强权对民众不受约束的侵害和普通民众对强权的无奈、逆反心理。刺痛人们神经的还有权力的代际传递现象,河北大学交通案肇事者那句“我爸是李刚”将“官二代”所依仗的权力骄横暴露无遗,福建屏南、山东新泰、海南三亚等地的公务和事业单位招考事件,显示“拼爹游戏”愈演愈烈,暴露的则是社会分化与割裂的严峻现实:阶层和利益固化,社会流动滞塞,社会裂痕扩大。加剧社会不公的还有高高飘扬的房价和各种投机暴富现象,中产阶级的被剥夺感加重,也重创了年轻一代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心,导致了大学毕业生艰难的“蜗居”生活和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的两难处境以及他们对社会愈发严重的不满、
4
抵触情绪,而“犀利哥”红遍网络和“神马都是浮云”的持续走热,则形象地刻画出了相当数量的民众尤其是新生代对现实社会的那种戏谑、悲观、无奈、自我安慰的消极反抗心理。
二、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从本质上说,舆情热点是舆情主客体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是民众对其所关注的社会政治事件、现象或公共管理事务在认知、情绪和态度上的反映。在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前,民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更加复杂、更加显现,民众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监督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是现阶段舆情热点高发频发的重要原因。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这里围绕2010年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简要地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高调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上,还是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上,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2010年主要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如山西疫苗事件和商丘赵作海冤案等,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如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宁夏吴忠跨省抓捕事件、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和方舟子遇袭案等。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一直是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情载体,而在2010年以短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热点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