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址:www.jkclass.cn
一个开启游戏的人,就像钓鱼的饵,吸引一个人来上钩。只要上钩,游戏便开始。所以,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玩心理游戏。如果一个人想邀请我开始玩游戏,而我不给他任何反应,游戏便无从发生。
若是一旦开始一个Game,其中会产生很多可长可短的沟通。短则可能是两三个来回的沟通,长则也许持续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有了反应之后,会导致某种转变,带来一些莫明其妙、混乱的感觉,之后结局便出现了。在这个阶段,有的时候,若能平心静气的回想整个过程,你可能会回想起,当初两个人是为何会开始这样的一个心理游戏的原因。
艾伯恩把游戏的过程以六个阶段来描述,他称之为游戏公式: 饵 + 猎物 = 反应 → 转换 → 混乱 →代价
Con+Gimmick=Response→Switch→Crossup→Payoff
例一 我们把莫莉和她个案的游戏放进来看,他告诉莫莉自己被房东赶走时,就隐藏了一个饵,其意为“虽然你试着要帮助我,但我不会接受,哈哈哈。”这时莫莉就成了钩(艾伯恩用Gimmick这个字是指一个人具备某种弱点容易接受对方的饵),对莫莉来说,她的弱点可能是脑中有个父母讯息“别人不幸的时候,你必须帮助他。”
反应阶段包括一连串互动,可能持续几秒钟,也可能延续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年,在这个例子中,莫莉提出了几个建议,而个案一一列举行不通的原因,表面上只交换了一些资讯,但内在却包含了好几次饵加猎物所产生的反应。转换则发生在莫莉技穷,个案说:“谢谢你试着帮助我。”时。个案离去,莫莉觉得惊讶时,就是所谓混乱的阶段。两人都以自己习惯的扭曲感觉为代价,莫莉觉得沮丧、能力不足,而个案则觉得愤慨。
6
官方网址:www.jkclass.cn
例二 一个传统家庭主妇来到辅导者面前,述说她的先生经常发脾气,甚至打她和孩子:
辅导者:你为何不告诉他你的感受?
当事人:你什么意思,要我告诉他我的感受,说我怕他?不!不! 辅导者:为何不能呢?
当事人:因为他会笑我,再说,我根本无法打开自己的口这样说。 辅导者:那你为什么不离婚呢?
当事人:不,不,要是我离开他,邻居会怎么说?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你先生来这里,我们一起谈。 当事人:不,我想他不会来的。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亲戚或朋友跟他谈。
当事人:嗯,你这样说也许是不错。但我想,我先生不会愿意将我们吵架的事告诉任何人的,他一定会很生气的。
辅导者:如果他生气,你也对他生气回去嘛!
当事人:(很生气的)我认为你一点也不了解台湾。在台湾,太太是不能够对先生回话的。(立刻站起来)我想我还是去找别的辅导者好了!
这是很常见的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当事人表示\我有麻烦,请你帮助我\的时候,“饵”即出现。而我是个很好的人又想帮助她,于是便是“上钩”。当事人叙述很多她的情况,而我充满创意的给她一些建议,这是“反应”。但每次建议后,她总是说\是的,但是??\表示行不通。而当她推开椅子并责问\你不是一个好的辅导者 \时,便是一个“反转”。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混乱”,她到底要我怎么做?同时也出现了“结局”。对当事人来说,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7
官方网址:www.jkclass.cn
因为,她抱着期望到此来要求帮助,却未达成。她会在内心证明\我是无辜的,世界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谘商过程对当事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样的情形可用G公式来分析,也可用交流分析图(图八)来看这情况。当事人似乎用 A和辅导者的A做沟通,但其中隐藏一些非语言性(Non-verbal)的意思,证明\你是无用的,根本无法解决这件事\。若辅导者为了 \证明自己是个好的辅导者,能解决这一切\,则从P发出讯息对当事人的C,当这些内在非语言性的想法互相产生时,就是两人之间的“反应”R。试着描述杰和珍彼此相扣的游戏,公式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哪一部份。把自己所想游戏的例子,也以各个阶段来区分,每一个阶段隐藏的讯息是什么呢?
六、戏剧三角形(Drama Triangle)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就是所谓戏剧三角形(图23-1),他认为只要是玩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迫害者(Persecutor)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拯救者(Rescuer)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Victim)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眨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8
官方网址:www.jkclass.cn
图23-1戏剧三角形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花一分钟写下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迫害者的字眼,然后描述拯救者和受害者 这三种角色都不是出于真我的(inauthentic),当一个人在这种角色中时,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惯用的方法、或是从父母学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为了标明这三种角色的非真我性质,其第一个字母均用大写,若以小写则表示是真实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中文部份,译者以迫害的人、拯救的人、受害的人来区别)。
我举一例来说明:
有一位家庭主妇忙了一整天,情绪不太好,加上孩子又生病、吵闹……所以没有时间去准备晚餐。而先生回来了,这位先生今天的工作也不十分的顺利,一进门就问太太晚餐准备好了没!太太便哭诉:“除了晚餐,你一点也不关心我!”
9
官方网址:www.jkclass.cn
这时先生开始生气,认为下班回家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太太却不断的抱怨、伤心。以此状况分析:先生是P的角色、太太是V。不久孩子回来对父母说:“我不喜欢看你们这样吵架,你们吓到我了,不要再吵了!”此时儿子是R。而母亲可能从V转为P,对儿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回,你回房间去。”父亲又说:“看看你,这是管教孩子的态度吗?”……也许一家人整晚都在玩 P.R.V的心理游戏,且随时转换个人的角色,最后会产生一个“结局”──也许太太“砰”的一声将自己关在卧室内,哭上二个小时。而先生会说:“这那像个人住的地方!”然后,便离家到朋友处喝得大醉。不论它的结局如何,夫妻两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因为藉着这些沟通,在其内心深处更进一步的验证了他们对自己及对对方的看法。
再以刚才传统家庭主妇的例子来分析:当事人一直处于V,辅导者为R。但在当事人生气的离去时,则从V转为P。而辅导者则从R 转为V。每当此戏剧角色转换时,亦即G公式中的Switch反转。每个游戏中至少有一个“反转”。辅导者也有可能对当事人说:“我看你根本就不想要我帮助你,你走好了,我不想和你做妥协。”此时辅导者为P,而当事人为V。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这三种角色都不是出于真我的(inauthentic),当一个人在这种角色中时,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惯用的方法、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简快心理学心理科普 - 心理游戏与游戏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